预制菜

“预制菜市场火爆,大家现在都去做预制菜了,未来自热食品的饭碗可能要保不住了!”

近日,在一场食品展上,某食品企业经营者向预制菜洞察发出了这般感慨。

由此,预制菜洞察也不禁思考,现实真的如此吗?预制菜真的挡了自热食品的道吗?

一、自热食品势能下滑,预制菜却一路上扬

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来看看自热食品与预制菜的界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米、小麦粉、杂粮等为主要原料加工制成,只需简单烹制即可作为主食,具有食用简便、携带方便、易于储藏等特点的食品都被称之为方便食品。

由此可见,自热食品与预制菜都属于方便食品。

又因为自热食品也属于预包装成品或半成品食物,所以,也有观点认为自热食品就是一种预制菜。

但在大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看来,自热食品是由现代工艺技术制成的可以长期储存的米饭或蔬菜包,只需使用自带的加热包进行加热即可食用,具有高度标准化,可以实现长保及更长的运输距离。但预制菜是针对制菜程序繁杂的一些菜肴,运用现代标准化流水作业,对菜品原料进行前期准备,简化制作步骤,经过卫生、科学包装,再通过加热或蒸炒等方式形成的便捷菜品。

由此可以看到,自热食品比起预制菜更便捷,不用经过厨房、烹饪就可完成,但预制菜往往还需要经过简单的烹炒。

事实上,自热火锅大概兴起于2015年底,2017年在电商平台爆发力量。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天猫双11当天,自热火锅产品卖出170万份;2018年,自热火锅热度呈爆发式增长,双11当天自热火锅卖出了453万份,同比增长了1.7倍。

火爆的市场催生了自嗨锅、莫小仙等专注自热火锅领域的品牌。同时也吸引了海底捞、德庄、统一、今麦郎、康师傅、白象、正大、良品铺子等各路企业纷纷入局。

也因此,自热火锅曾一度风头无两,甚至被认为是方便面的取代产品。但自2020年下半年起,自热食品的热度开始有所消退。伴随大量品牌地涌入,在做大市场的同时,自热食品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低价竞争、同质竞争,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安全事故,对整个行业造成了较坏影响。

一位为自热食品厂提供发热包的企业经理曾向新华网记者讲述称,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自热食品热度就下降了,发热包订单下滑明显。面对市场变化,工厂不得不调整产品结构,避免受更多影响。

“一波人出于尝鲜目的买自热食品,好奇心过后,整体销量出现下滑不可避免。”有自热食品品牌负责人如是说道。

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费者的测评、笔记内容也显示,近几年来,大家对自热食品的热情正逐渐消退。

但在自热食品势能有所下滑的同时,预制菜却开始一路上扬 。

德勤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的市场规模约5500亿元,未来5年的复合增速有望达到13%,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万亿。

“同样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方便、快捷的需求,还能为消费者带来在家做大菜、享用美食的多重体验,预制菜的火热势必会影响到自热食品。”有食品生产经营者如此强调道。

更有甚者认为,预制菜未来或将分食掉自热食品的市场,并逐渐取代自热食品。

二、预制菜会抢走自热食品的“饭碗”吗?

预制菜洞察认为,预制菜和自热食品并非“有你没我”的竞争关系。

首先,预制菜和自热食品的目标消费人群并不完全重合 。天猫方面数据显示,自热火锅的消费群体中18—24岁的人群占到47.75%,25—29岁人群占到19.61%,大学生和刚入职场的白领阶层占比近五成。因为不用火、不插电,可随时随地吃等便捷属性,自热火锅更契合懒人经济和快节奏生活。

而预制菜的主要消费群体(这里仅指C端消费群体)是会做饭、注重健康,对食品安全要求高,生活质量相对较高,对价格相对不敏感的群体。其中,有家庭和孩子,更注重健康和生活品质的都市人群占大多数。

其次,两类产品的应用场景也是大不相同的 。一定程度上,预制菜和自热食品都是人们方便、迅速解决一顿饭的方案。但消费者选择吃自热食品,多是在独自进餐、加班熬夜、外出旅行等场景下;而预制菜则更多出现于家庭用餐、聚餐等场景下。所以,相对自热食品,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期望会更高,希望“吃好”的这一诉求会更明显。

从预制菜的市场销售情况也可见一斑。京东、天猫等多个平台数据显示,目前销量较高的预制菜多是一些餐桌上常见的“硬菜”,如梅菜扣肉、猪肚鸡、酸菜鱼、佛跳墙等。有业内人士评价称,预制菜消费,体现了消费者在生活便捷基础之上对消费升级和品质生活的追求。

由此可见,预制菜和自热食品面向的人群不尽相同,能够满足的需求也略有不同,两者并不是绝对的竞争关系,预制菜想要完全取代自热食品也基本不可能。

三、预制菜未来的发展,品质、丰富、高性价比是关键

考虑到预制菜和自热食品两者的产品属性极为接近,所以自热食品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桎梏也颇值得预制菜品牌思考和引以为鉴。比如同质化严重、品质没保障、性价比低等问题。

“买了某款预制的佛跳墙,不好吃,价格还不实惠。有这个钱还不如点外卖!”

“预制菜看来看去也就那几款,就拿酸菜鱼来看,不同品牌厂家产品的味道差别也不太大。多吃几次就烦了,再也提不起兴趣。”

“一吃就是工业添加剂的味道,哪来的美味?”

……

在社交平台上,消费者对预制菜诸如此类的评价并不少见。

如何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预制菜洞察与多位业内人士进行了交流,大家普遍认为未来预制菜想要突破自热食品的窘境,还需要在产品品质、菜品种类、产品性价比三方面下足功夫。

产品品质方面,既要保证食材的安全,也要提升产品的口味。满足消费者对预制菜“吃好”的需求,预制菜应当朝着“美味、营养、健康”的定位发展。

菜品种类方面,预制菜品牌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SKU,同时也可以针对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开发更有差异化的小众食材、特色菜品,像安井食品推出甲鱼预制菜新品、中洋鱼天下的河豚预制菜等,预制菜种类的丰富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空间。

产品价格方面,在当下消费 降级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下,极致性价比也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衡量标准。价格上,预制菜倘若与外卖的价格基本无差,甚至比外卖价格还高,那就很难吸引到消费者。

后疫情时代,社会经济正在不断复苏,消费者对未来收入增长的信心仍不足,餐饮行业消费 降级浪潮还将持续。

如此境遇下,试想一下,一份“好吃、容易做、还不贵”的预制菜,会有多少人拒绝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过去,当你在地铁站,口渴了,可以通过自助售卖机买一瓶可乐,饿了,可以买一包零食充饥,而现在可以通过自助售卖机买预制菜。

最近,预制菜进北京地铁站,成了市场关注点。

01 羊杂汤进北京地铁站

据《北京商报》报道,北京地铁站内的自助零食柜又增添了新成员。

近日,部分北京地铁站内出现预制菜自助零售柜,售卖羊杂汤和玉米两种套餐,12元和9元的价格也较为亲民,引起了不少乘客好奇。

记者调查发现,该自助零售柜上印着“早餐晚餐都在这”,“早上上班带走,在办公室加热即食”,“晚上下班带走,为第二天准备早餐”等广告语。

这些广告语很容易吸引乘客关注,精准地瞄准上班一族,特别是那些希望解决早餐和晚餐用餐需求的年轻人。

该预制菜自助柜的运营商表示,截至4月底,该公司在国贸等地铁站共投放了10个零售柜。

可见,目前该品牌在试水阶段,如果效果好,预计后期会增加网点布局。

不过,新品略财观却关注到,这并不是预制菜第一次进地铁商圈,其实早就有预制菜创业品牌涉足地铁商圈。

比如,深圳车公庙是多条地铁线路换乘站点,在该地铁站的一个出站口,两个对门的小店面,分别开了两家品牌预制菜门店。

与地铁站商圈有预制菜门店经营话题相比,预制菜进地铁站,更有话题性。

当越来越多的预制菜自助售卖机出现,直接反映出自助售卖机成为预制菜玩家纷纷试水的新场景。

那么,预制菜自助售卖机是一个怎样的消费场景?是门好生意吗?

02 自助售卖机卖预制菜,可行吗?

预制菜自助售卖机(柜)的出现并不意外。

新品略财观关注到,其实多家知名企业和品牌早已布局预制菜自助售卖机场景。

肉类巨头双汇早在2022年8月就已试水预制菜自助售卖机业务,推出即食系列产品。老字号广州酒家的包点系列产品也在2022年尝试无人售卖机业务。得利斯发展肉制品预制菜等。

新品略财观从人、货、场三个角度,简要透视预制菜自助售卖机消费场景,以及简析预制菜自助售卖机的商业可行性。

先看人,预制菜主要靠方便、快捷、口味标准化等卖点来吸引消费者,预制菜自助售卖机的目标客群依然是:“懒人”。

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预制菜消费人群画像数据显示,预制菜的主要消费人群以30岁至40岁的年龄段人群占比高达46%,21岁至30岁的年龄段人群占比为27%。

有55%的预制菜消费者为女性消费者,这一点不意外,不过有74%的预制菜消费者为已婚人群。

所以,从消费人群画像数据来看,预制菜玩家们都在奋力抓住年轻人,但似乎年轻人并不是预制菜消费的最大主力军。

再看货,消费者希望能方便快捷地购买预制菜产品,而不同品类的预制菜产品的消费人群明显不同。

预制菜产品分成即食类、即热类、即烹类、即配类四种类型,即食类产品开封后可直接食用,即热类经过烹调处理已经是熟或者半熟状态,只需经过简单复热即可食用,即烹类产品则需要烹调加工处理。

爱做饭的人或者是家庭妈妈会买即烹类预制菜,“超级懒人”喜欢买即食类或即热类预制菜。

如此看来,摆在商场、社区和高铁站的预制菜品类会明显不一样。

第三看场景,预制菜的商业场景化正在逐渐拓宽,预制菜自动售卖机的出现就是直接表现。

在很多消费者的印象中,现在的预制菜消费场景主要是在商超或者预制菜专门店,或者是各大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线上场景。

现在预制菜的商业场景正在逐渐拓宽,正在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触角。

例如,前文所述的预制菜自助售卖机进入地铁站就是直接表现。

市场信息显示,现在预制菜玩家们推出的自助售卖机已经进入学校、医院、高铁站、写字楼,以及社区等场景。

预制菜的人、货、场,存在消费需求,消费场景多样,也并不复杂,预制菜玩家早已纷纷试水,预制菜自助售卖机的存在,有一定的商业可行性。

03 预制菜自助售卖机是门好生意吗?

当越来越多的预制菜玩家将目光瞄准自助售卖机渠道,纷纷试水,加大探索力度。

预制菜是目前食品餐饮行业的一条热门赛道,据《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预计到2025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到8317亿元。胡润研究院则预计,预制菜行业规模5年内将突破万亿。

另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目前国内预制菜市场B端与C端需求比例接近7:3。所以从消费端来看,目前国内预制菜行业消费仍以B端市场为主,当前预制菜赛道的各玩家都在全力挖掘C端消费市场。

从行业宏观视角看,预制菜赛道绝对是一个“黄金”市场,未来将会发展成一个万亿规模的大市场。

但如果落实到具体的消费场景,预制菜自助售卖机是门好生意吗?

与开一家预制菜门店或加盟一家预制菜品牌门店,动辄要投入数万元到二三十万元的投入的较大投入相比,预制菜自助售卖机的投入要少很多。

预制菜自助售卖机的主要硬件投入是自助售卖机,采购不同品牌的自助售卖机成本不同,价格一般在几千元至几万元不等,如果是智能功能较多的自助售卖机价格一般较高,批量化采购成本则更低。

如果不算商品采购费用的话,一个单点的预制菜自助售卖机运营费用主要包括点位租金(个别点位需要装修,如招牌、指示牌、灯具等),租金是一项长期投入成本,还包括电费、运营费以及人工费用。

预制菜自助售卖机业务并不复杂,是单点投入成本不高的小生意,但如果是批量布点,成本会跟着网点增加而增加,如果实现规模效应,成本会显著降低。

目前预制菜自助售卖玩家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自营模式,大型知名企业或预制菜创业项目推出的预制菜自助售卖机业务,背后需要强大的预制菜供应链管理及运营管理能力。

第二种是招商加盟模式,主要是品牌方进行产品研发、提供设备、提供产品配送等,宣传投入少、低风险、高回报、场景多等亮点,吸引小本创业者加盟,这类模式的本质做的是招商加盟生意。

新品略财观关注到,某预制菜自助售卖机运营企业就宣传其项目的高回报概念,宣称有50%的毛利、24小时售卖、全年无休、极低抽佣比例、广告收益分成等概念,的确挺吸引人。

但经营预制菜自助售卖机,要从具体的消费场景去看,不同场景,投入成本和经营成本相差很大。

比如,预制菜自助售卖机进入地铁站,就是一种新的尝试,地铁场景空间有限,但人流量大,如何吸引有效客户是关键。

再如,预制菜自助售卖机进入社区,不同规模的社区,社区居民容量有多大都将会直接决定是否有商业可行性,居民容量决定市场空间,小社区显然可行性不高。

有一定比例的客户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复购率和消费频次,如果一个客户一个星期通过自助售卖机能消费两三次,就已经算是高频消费了。

小区居民家庭多有做饭的习惯,预制菜能否吸引他们来消费也很关键,需要进行持续的市场营销和市场教育,也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成本,乃至是试错成本。

与大型社区/小区相比,预制菜自助售卖机在一些青年公寓布置的可行性会更高,能吸引单身年轻消费者、年轻情侣消费者等消费人群。

一台预制菜自助售卖机的布局,与周边市场环境、客户人群、市场容量及消费频次密切相关,需要能支撑其运行,还得盈利,否则最终只会沦为摆设。

新品略财观认为,预制菜看似是一门小生意,也是一门苦生意,当前还是探索阶段,未来能否成为一门好生意,或热门细分赛道,预制菜玩家们还要加速探索。

04 写在最后

自助售卖机只是预制菜的一个消费场景而已,更要靠企业背后的产品研发、供应链、仓储物流、配送以及终端市场服务等综合能力。

在当年O2O概念风潮下,新品略财观曾观察过,蔬菜水果进社区及周边商超冰柜生意“凉凉”,疫情期间多家互联网巨头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社区卖菜“大战”,如今已回归平静。

自助售卖机不是新物种,预制菜自助售卖机也不新奇,未来能走多远,现在很难预料。

不过,现在很多自助售卖机业务经过疯狂布局后,早已被冷落或抛弃,预制菜自助售卖机不能再走无序狂奔的老路,否则狂飙之后,最终只会留下一地鸡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近5年内,敢和海底捞媲美的新兴餐饮品牌,太二酸菜鱼(以下简称“太二”)绝对排得上号。

还记得太二在公司附近商场开业的第一天,“门外摆放的几张木头长凳上坐满了等位的人,还有些站着的。远远看去,乌泱泱一片”,直言自己的描述毫不夸张。后来的几个月里,每每路过太二门店都能直观地感受到,太二排队的人数明显比其他餐饮铺位要多得多。

谈到对太二的印象,说到:“太二的奇特之处在于部分设计足够有趣反常。最吸睛的就是它家门口那块‘店长说’招牌,上面规定了各种不能做的条款,显得太二一身反骨。”

不过,最近路过公司附近的太二门店,发现招牌消失了。无独有偶,社交媒体上不少消费者也提到部分太二店门口挂着的用餐规章被撤,原先仅接待4人及以下入座吃饭,而如今多个城市的门店已开放5~6人用餐。

纵观整个酸菜鱼赛道,实体餐馆、预制菜等各种品牌、各种产品形态层出不穷,竞争也由此变得异常激烈。按照惯常的商业逻辑,在一众酸菜鱼餐饮品牌中,保持差异化与独特的品牌个性是吸引顾客的有效手段,太二却一反常理,打破自己立下的规则,融入芸芸酸菜鱼餐馆之中,背后原因,值得探讨。

放下身段

太二酸菜鱼天河店坐落在广州番禺天河城商场6层,靠近商场扶梯的铺位。该店距离太二广州总部不过地铁4站路。

到的时候正好赶上工作日饭点,摆在门口的椅凳上除了几个歇脚休息的路人外,并没有顾客等位。与此同时,一名店员手里捧着一沓菜单站在门口揽客吆喝:“吃鱼吗,新鲜的酸菜鱼。”

新零售商业评论摄

店长说的招牌还在店外墙上挂着,第一条明晃晃的写着:本店超过四人就餐不接待。

就这条规定,曾经碰过壁:2020年,和朋友们一行5人想去太二尝尝鲜,问能否增加一个位置。服务生小哥直接回了句:公司严格规定了一桌不能超过4个人用餐,5个人不方便接待。要不然各位拆成两桌坐,但现在人多估计没有邻桌。

这次询问天河店的店员,得到的回复是:“可以的,6个人也能吃。”前后一对比,对于此前没能和朋友一起吃上太二,感觉更加郁闷了。

太二开放多人桌的消息一出,评论区里的网友按捺不住吐槽的情绪:“看你太二名气大,一家人想吃个鱼都不行。”“恰巧碰到姐姐姐夫也来商场吃饭,移下桌子拼个桌也不行,规矩卡得太严,当时撂下筷子气得不想吃了。” 看起来,不少顾客对太二用餐人数的规定体验不佳。

有趣的是,太二制定这一规则的初衷,正是从消费者用餐体验出发的。

用太二酸菜鱼创始人管毅宏的话就是:做一个最正常的餐饮品牌,回归最初始的餐饮状态。管毅宏考虑到4人及以下的用餐客群主要是情侣、家庭和小型朋友聚会,相对来说不像6个人聚餐吃饭那样吵闹。“让顾客安安静静地就餐”,这是管毅宏想为太二打造的用餐氛围。

新零售商业评论摄

当时有媒体认为,太二以消费者体验而非营业额为品牌导向的经营思维,原本因为不求营业额增长而导致的品牌传播放缓,会被粉丝口碑传播带来的热度所弥补。

话虽如此,严格限制用餐人数背后其实少不了对门店盈收增长的深入思考。国内知名商业咨询顾问刘润曾分析:4人以上用餐的目的以聚会为主,社交属性强。大家吃完饭后聊聊天,整体用餐时间长,导致门店翻台率低,多人均摊成本相对来说客单价也低,对每日营业时长有限的餐饮门店来说并不是最优模型。

可见,太二的这一规定正好优化了翻台率和客单价数据。鼎盛时期,太二在新兴餐饮品牌队伍里一骑绝尘。

招股书显示,2019年上半年,太二每家门店平均每天接待508位客人,一年单店总计客流量可达18.5万人次。整体翻台率为4.9次/天(将近每天每桌接待5波人),以微弱优势超过海底捞的4.8次/天。要知道,老乡鸡作为国民快餐餐饮品牌在2019年的翻台率也只有4.85次/天。

太二生意火爆,毫无例外地成为其母公司九毛九餐饮的支柱性副牌生意。但现在,太二为什么要修改规则?

这得从营收情况说起。据九毛九集团发布的2022年中期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太二同店销售总额约为9.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23%,翻台率也从2021年6月底的3.7次/天锐减至2.9次/天。

这其中少不了疫情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但太二门店排长队的盛况不再,翻台率的锐减,说明太二正不可避免地走向颓势。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在NCBD(餐宝典)2020年发布的酸菜鱼差评大数据分析与研究报告中,对于“门店用餐无法加桌”的吐槽在太二酸菜鱼的槽点中占比颇高。

如此看来,太二选择从限制用餐人数的规定开刀,甘心放下身段就在情理之中了。据悉,太二方面也表示,更改规则系为满足顾客的更多需求。

难的在后头

尽管太二改变了就餐人数的规则,现实效果却不如人意。

起初门店桌椅、菜品分量都是为4人以下顾客设置的,甚至餐桌上方的顶灯只能照亮2~4人的范围,多加一位就得坐在暗处用餐。所以,即使已经开放多人桌,4人以上就餐体验也并不完美。

“别看现在6个人一起坐,总有几个人吃饭的时候感觉别扭,但我们还会重新装修门店。”太二天河店店员透露,但对于什么时候能坐上亮堂的6人桌,店员摇头答不上来。

退一步说,即便快速调整出4人以上用餐区域,酸菜鱼餐饮这条赛道早已今时不如往日,太二想要重振旗鼓并不容易。

首先,继2015年太二成立后,近7年间,酸菜鱼餐饮市场涌入了江渔儿、姚姚酸菜鱼等一批新玩家,竞争愈发激烈。

其次,酸菜鱼偏酸偏辣的口味虽有成瘾性,但并不算是正餐必需品,与可自由选择口味的火锅、烧烤、炒菜品牌相比,复购频次偏少。

“我喜欢酸菜鱼酸酸辣辣的味道,搭配着米饭一起吃是真香,但一个月我都吃不上三次酸菜鱼。”白领小圆说道。

尤其是渝是乎、鱼你在一起等快餐酸菜鱼品牌出现后,开拓出了小份酸菜鱼市场。既然一顿工作餐就能吃到酸菜鱼,消费者难免会减少正餐时段吃酸菜鱼的频次。

这里是数据:2018年,太二在国内酸菜鱼市场排名第一,市占率4.4%。但到了2022年,太二排名第二且较第一名落下较大身位。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中国酸菜鱼行业市场报告显示,2022年,鱼你在一起的市场份额占比达到18%,同年太二、我家酸菜鱼、江渔儿等正餐酸菜鱼品牌市占率不到5%。不得不说,快餐类酸菜鱼品牌正在撼动正餐酸菜鱼品牌的市场地位。

更严峻的情况在于,抢夺太二市场份额的不仅是快餐酸菜鱼品牌,还有预制菜。

据艾媒咨询2022年中国酸菜鱼预制菜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消费者购买酸菜鱼预制菜的主要原因中,味道还原度较好占比61.9%;其次,有55.4%的消费者认为食用酸菜鱼预制菜比去餐厅吃性价比更高。

酸菜鱼预制菜逐渐受到消费者认可。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酸菜鱼预制菜市场规模达67.1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到204.7亿元。折合来看,酸菜鱼预制菜市场规模增长速度每年达到50%,发展潜力不可忽视。

酸菜鱼预制菜不仅出现在趣店罗敏、罗永浩、张兰的直播间里,成为“引流利器”,而且还是珍味小梅园、懒人叮叮菜、麦子妈等零售类预制菜品牌的必备品。其中,懒人叮叮菜以酸菜鱼为爆款单品,2021年实现近1亿元销售额,到2022年销售额上涨8倍,成功在一二线城市站住脚跟。

不仅如此,酸菜鱼预制菜也深入了实体餐馆。现如今,同一家酸菜鱼菜馆里,相同分量的酸菜鱼卖出不同价格(活鱼现烧卖高价,预制菜品卖低价),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从另一个角度也预示着,预制菜品牌进一步分食实体酸菜鱼门店市场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说回到太二,早期还有网友分享,“去太二吃饭时偶遇后厨员工拎着刚买的活鱼进店”,如今,网上能轻松搜索到太二酸菜鱼菜品各项原料(包括鱼肉、酸菜、汤底酱料)对应的预制菜生产商。太二酸菜鱼强调“新鲜”的标签还能营销多久?

结语

预制菜化和快餐化对于实体正餐酸菜鱼品牌的冲击,不仅是太二一家所面对的,“改变”成了正餐酸菜鱼品牌的发展关键词。

以姚姚酸菜鱼为例,为解决品类单一问题,2020年姚姚酸菜鱼推出双拼酸菜鱼,2022年又推出酸菜鱼配烤鸭,以拓宽消费者的菜品选择。

“要顺应主流消费趋势。”江渔儿品牌负责人孙滇在公开采访中这样说。江渔儿将着力聚焦单品爆款,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并推出轻量化小店模式深入社区布局。

对比来看,太二的核心优势在于能把消费者培养成粉丝的强大运营能力和品牌势能。到目前为止,太二官方公众号仍保持着篇篇10w+的阅读量。创始人也曾公开表达自己的态度,“餐饮最终竞争的是一个品牌的文化。

看来,消费者愿意为明星效应买单,面对明星产品时不看成本;愿意为IP价值买单,面对潮玩产品时不看质量。但对于餐饮品牌,消费者无法做到完全不看口味和性价比,始终为亲近、有趣的营销策略买单。

太二酸菜鱼急需思考的是:除了贩卖品牌和情绪,如何在酸菜鱼品类热度低迷期,以及各方竞争对手猛烈冲击的情况下,维持品牌势能的持久性。

其实,除了更改4人以上不可入座的用餐规定外,上新菜品、售卖盒装方便菜、从传统加盟模式改为合伙人模式等举措都是太二的让步和进步。

只不过,太二并没有完全做出让步,依然保留着诸如菜品辣度等方面的严格规定。

时间拨回2015年7月,全国第一家太二酸菜鱼开业。这间门店开在广州郊区,面积小、没有招牌、没有门头,却在短时间内成长为创新互联网餐饮品牌,追捧者颇多。

如今,仅凭流量红利维系生存的神话终究已经过去,太二还得将身段放得更低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年关已过,预制菜又火了。据艾媒咨询数据,截至1月26日,2023春节全国预制菜销售额约1307.53亿,较2022年增长43.6%;京东数据显示,春节期间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超6倍。

预制菜风口,到底谁的菜更硬?

01 安井潜力最大,三全慢半拍

所谓预制菜,引自华创证券的说法,指以农产品和肉类为原料,经预加工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其本质仍是菜,如酸菜鱼、小龙虾等。

当前预制菜已是一座巨大的市场金矿。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2021年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预计到2026年将超万亿,2022-2026年复合增速达20.6%。

在行业内“动静”最大的,当属安井食品、三全食品和思念食品等速冻食品巨头。

相对于其他企业,速冻企业的优势在于冷链和加工,能更好地解决标准化和运输中的商品损耗和成本问题,做预制菜可谓得天独厚。

而率先抢占预制菜高地的,是安井食品。

安井的速冻菜肴业务布局较早,2018年就成立了冻品先生,聚焦C端,并在2021年和2022年收购了新宏业、新柳伍,重点发展小龙虾;2022年5月还成立了安井小厨事业部,以B端为主。

当下安井的预制菜业务已经迎来了丰收时刻。其在2018年就实现了3.95亿营收,占营收比重9.28%,到2022年中报时已成为安井的第二大业务,实现营收13.9亿,同比增速达185.42%,营收占比为26.36%。

反观速冻米面龙头三全食品,对预制菜慢半拍的加注,让其失去了先机。

早在2014年,三全就成为7-11等便利店的供应商,生产菜肴便当,但营收规模并不大。直到2020年预制菜爆火时才大举进军,但产品多以肉肠酥肉等涮烤类为主,缺少主菜品种。2022年4月初,三全才推出了微波炒饭等产品。

反映在营收上,2021年三全预制菜板块收入仅7.46亿,营收占比10.74%,对业绩影响也相对有限。

但对三全而言,预制菜不仅是新风口,还是一场不能输的战斗。

速冻食品中,速冻米面集中度最高,仅三全、思念和湾仔码头3家就占据了超60%的市场份额,市场也接近饱和。据太平洋证券数据,预计2022到2025年市场规模复合增速仅5.58%。

对比安井食品,其所在速冻火锅料品类集中度则相对较低,2021年CR5仅占20%,安井作为龙头占比也仅为9%。同期市场规模复合增速为9.23%,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要高于速冻米面。

这一点从两家的营收上也能看出来。

安井自2018年以来营收增速都在20%以上,2020和2021年增速超30%;而三全在2018年增速就已经放缓至个位数,2020年由于疫情催化,增速才提升到15.71%,2021年增速再次放缓至0.25%。

从长远看,在三全主业增长受限的情况下,若不能在其他领域有所作为,则成长性堪忧。

02 味知香受累于B端,千味亟待突破能力圈

预制菜新势力不断,老玩家不断受到挑战。典型的如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和餐饮供应链第一股千味央厨。

其中味知香以肉禽类预制菜为主,SKU数量众多是其一大优势,2020年就接近200个,远超同期安井冻品先生、国联水产等品牌。

近年来味知香业绩增长出现了放缓迹象。2017—2020年味知香的净利润增速在20%以上,到2021年和2022年前三季度却降为6.06%和7.65%。

业绩增长放缓,除了疫情因素影响外,B端的短板也是重要一环。味知香以C端为主,B端为辅,依靠农批市场带来的终端流量,但在B端没有相对优势。

如2022年第二季度,在C端零售渠道营收增长了13.4%的情况下,B端批发渠道却下降了30.47%。尽管B端营收占比不到三成,依然拖累了整体营收。

另外,随着竞争加剧,此前味知香较低的费用率反而成了增长掣肘。2022年前三季度味知香期间费用率仅6.13%,低于安井的10.51%、三全的17.23%、千味央厨的13.96%。

在预制菜如火如荼的当下,正是打造品牌的关键时刻。适度的营销费用支出有利于渠道开拓和品牌打造。对于味知香这样的预制菜老玩家,一味保守只会面临市场不断被侵蚀的命运。

其研发费用仅百万级别,2021年同比翻倍,但也只有200万。销售费用中用于广告营销的支出也少的可怜,2021年仅350万。

反观千味央厨,增长也不是一帆风顺,当下面临难以打破优势圈的困境。

千味央厨是思念旗下餐饮供应链企业,靠着百胜、肯德基等大客户供应链的信用背书,收获了海底捞、华莱士等多个全国餐饮大客户,逐渐完成了其原始的客户资源积累。

千味央厨的问题,首先是对单一产品的过于依赖。占其营收半壁江山的是油炸类产品。尤其是油条,在餐饮渠道的市占率高达70%左右,甚至被称为“油条第一股”。

除了在油条上积累的优势外,其他品类几乎没有壁垒可言。芝麻球、地瓜丸等大单品均为代工生产,可替代性极高。

其次,由于千味央厨主营B端速冻米面,是B端品类的龙头老大。而B端市场一直是预制菜的主战场,竞争格局十分分散。

据华鑫证券数据,千味央厨市占率仅6%,这自然给了其他企业入局的机会,包括已经卷不动的C端速冻米面三巨头。如三全推出的“三全绿标”产品、思念成立了BP事业部、安井的“安井小厨”等。

2022年上半年,千味央厨核心的大客户直销渠道的营收增长陷入停滞,同比下降4.61%,营收占比也下降至34.36%,面向中小客户的经销渠道成了主力,同比增长了27.41%。随着其他巨头的入场,千味央厨增长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大。

最后,千味央厨也在布局预制菜,但力度不大,其本可以凭借自身供应链优势挖掘预制菜的新增长点,也慢了市场一步。

此前其预制菜业务主要围绕B端进行,2022年上半年收入仅1190万,占营收比重1.8%。2022年12月初,千味央厨才发布了岑夫子等三大C端品牌。

03 广州酒家势头不减,国联水产已翻

群雄逐鹿的预制菜,还有终端餐饮和上游原料企业两股势力不容忽视。

餐饮企业凭借自身的特色菜系和标准化成为了食品加工类企业的劲敌。入局者众多,广州酒家出类拔萃。广州酒家之所以能在一众餐饮企业中杀出重围,在于其能不断破解原有业务瓶颈。

近年来广州酒家的原有餐饮业务增长缓慢,年营收一直在5亿到8亿之间。这一点与其他餐饮企业并无太大差异。

众所周知,广州酒家闻名不是自家酒楼,而是早已取代餐饮成为业务扛把子的月饼。

据国元证券数据,广州酒家的月饼市场份额超10%,仅次于稻香村,2018年至2021年在行业个位数增长情况下,广州酒家的月饼业务营收复合增速达13.58%,超过了同期五芳斋12.38%的增长数据。

除了月饼,广州酒家另外一大“筹码”就是预制菜了。

广州酒家很早便入局了预制菜,主打速冻盆菜、盐焗鸡等粤菜,2010年其速冻食品业务营收1.24亿,营收占比10.85%。到2021年业务营收就达到了8.48亿,营收占比也提升至21.8%。当年业务毛利率为36.18%,远高于安井、三全等。

此外入局预制菜的餐饮企业还有金陵饭店、全聚德等,但营收占比都较小。如金陵饭店2021年预制菜营收仅2600万,营收占比1.9%。

对于全聚德,在业绩的强压之下自然也不会错过预制菜这一大风口。其2022年全年预计亏损超2.6亿,亏损金额再创新高,且已是连续第3年亏损。

2021年10月,全聚德预制菜项目投产,目前推出了全聚德、川老大、丰泽园3大品牌30个品类。但最终能否力挽狂澜还不得而知。

另外,上游资源型企业也是做预制菜的一把好手。由于更靠近原料来源,对原料成本更能精准把控,直接实现了从原料到餐桌,效率更高。

如国联水产和得利斯,预制菜业务如同救星一般。前者助力业绩扭亏为盈,结束了三年亏损局面,仅2022年上半年就实现业务收入5.61亿。目前其预制菜业务已经成型,拥有龙霸、小霸龙双品牌,开发了包括小龙虾、小霸龙烤鱼等多个亿元大单品。

同样得利斯在主营业务增长乏力的情况下,预制菜开始挑起大梁。2022年中报实现业务营收3.05亿,营收占比提升至21.75%,并成为其第二大业务。

综合来看,预制菜仍是蓝海赛道,B端和C端都有机会。预制菜比拼的关键是供应链和品牌,当下正是打地基的黄金时刻。但随着竞争白热化,通往预制菜的船票,已经不多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蓝港互动似乎不打算卖笋了。

去年报道过,这家上市公司在经历游戏业务连年亏损、影视业务一潭死水后,于2022年第二季度开拓食品业务,主要是在抖音平台销售糯米笋(预制菜),据了解一个月做到了1000万的GMV(商品成交总额)。

然而,到了年底,蓝港却宣布剥离食品业务,将负责该项业务的经营实体——北京星满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满厨)转让出去,并声称要专注游戏和影视业务。

卖笋卖到「抖音第一」,怎么突然就说不做了呢?

卖笋业务给了谁?

食品业务一度是蓝港2022年财报的最大亮点。

2022年,蓝港入驻抖音、天猫、快手等平台,创建名为「星满厨」官方账号,开启了预制菜销售业务,主推商品是「糯米笋」。抖音是推广最成功的平台。据了解,蓝港邀请了许多中小主播合作推广糯米笋,一个月能做到1000万的GMV(商品成交总额)。

游戏新知曾在2022年10月对「星满厨」抖音店铺的销量进行过统计,销量超过1000份的链接共有42条,均为糯米笋,总销售额至少有2000万元。卖得最好的是「主播专属」链接,累计销量达到52万份,超过5万人回购,销售额至少在515万元。

三个多月过去,如今抖音店铺总销量来到311万份。其中「主播专属」链接的销量达到160万份,超过18万人回购,销售额在1588万元以上。

左:截至2022年10月17日  |  右:截至2023年1月30日

「星满厨」的抖音粉丝数也从4万增至10.6万,账号背景图显示,糯米笋的累计销量从500万袋更新到1000万袋。

左:截至2022年10月17日  |  右:截至2023年1月30日

前面提到,食品业务开始于2022年第二季度,彼时收入已有700万元左右。到了第三季度,收入达到1900多万元,取代游戏成为蓝港第一收入来源。仅用半年时间,这项业务就为公司带来了2600万元的收入,经营亏损也从131万元降至82万元。相比游戏亏了3000多万元,食品算得上是轻微亏损,并且后续有较大可能扭亏为盈。

不过在2022年12月9日,蓝港突然发布公告称决定终止进一步探索食品业务。它将持有的星满厨70%股权以18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自然人张延柏。同时第四季度财报不再合并星满厨的相关业绩。

星满厨原为蓝港100%控股子公司,去年发生过三次股权变更,均与张延柏有关。

这位买方也与蓝港有点关系。

2007年,王峰与同事廖明香从金山出走,一同创办了蓝港。据搜狐IT报道,当时追随王峰的还有时任金山游戏渠道华北区大区经理,他的名字也叫张延柏

张延柏在蓝港担任过页游中心副总经理;手游业务亦有触及,其曾任《王者之剑》(后更名为《王者战魂》)项目总监。后者发布于2012年底,待在iOS游戏畅销榜TOP50超过半年,位居TOP100亦有将近一年的时间。

后来创业还得到过王峰的支持。双方都曾于2018年押注了相当火热的区块链。彼时王峰创办了区块链先锋门户「火星财经」(后来无偿转让给蓝港),张延柏则在区块链人才招聘平台「火聘online」担任CEO。同年火聘online获得火星财经数百万元的战略投资。

星满厨是他们的又一次交集。

蓝港退股后,星满厨发生一系列信息变更。法人由廖明香变更为张延柏,廖明香及王峰等人不再担任高管职位。张延柏占股94%,跃升第一大股东。

从股权结构上看,两家公司似乎再无关联。不过企查查信息显示,它们仍共用同一个电话与邮箱。

更有意思的是,星满厨旗下有三家100%控股的子公司,它们的监事一职仍由廖明香担任。其中一家成立于2022年底,距离母公司股权变更不过一周时间。

此前廖明香曾专门在微博宣传星满厨的抖音号,差不多同一时间也入驻了抖音。

而今年1月,廖明香决定辞去蓝港CEO、执行董事等职位。蓝港发布公告称,本次人事变动系廖明香对集团未来方向和发展抱持不同观点

暂未确定与星满厨有无关系。

当年王峰转战区块链,将CEO一职交予廖明香。随着廖明香辞任,蓝港回到王峰手上。据媒体报道,重新上任的王峰在朋友圈表示,从旧金山回到香港,回到蓝港互动2014年上市的原点,(他将)「越过地雷阵,带领队伍,Web3和游戏结合的奇妙世界,大有可为」。

图源:BlockBeats

「尴尬」的上市公司

王峰的这一次回归,看起来还是与区块链有关。而他念念不忘的2014年,是蓝港迎来大爆发的一年。

这一年蓝港凭借《王者之剑》《苍穹之剑》《神之刃》(并称「蓝港三剑」)等产品的亮眼表现,跃升中国手游研发商和发行商TOP10。年底它顺利登陆港交所,当天估值达到36.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9亿)。

这一年蓝港年营收突破6亿元量级,高管年薪在同行中更是遥遥领先。时任CEO的王峰年薪高达3712万元,廖明香则以1333万元紧随其后。

然而,蓝港的鼎盛期非常短暂。

2016年~2022年Q3,它的亏损额分别为1.57亿、2.95亿、1.63亿、1.12亿、0.40亿、0.81亿和0.46亿元。至于2014年和2015年实则各赚了1.64亿元和0.09亿元,但由于扣除了上市相关开支,年利润变为负值,亏损额来到了1.54亿元和0.54亿元。

也就是说,它在上市8年的时间里累计亏损超过11亿元。

亏损源于战略上的失误。

做游戏发家后,王峰希望蓝港成为中国的梦工厂(DreamWorks)。在他的带领下,蓝港开启了跨界布局之路。一路追风而行,却频频失利。

蓝港曾在内部成立区块链事业部,还投资了区块链门户「火星财经」、游戏主机厂商斧子科技、VR技术公司appMagics……几乎把风口都踩了一遍,但未能给市场留下什么。

影视业务作为泛娱乐布局的重点,如今步入第七个年头,发布过十多部影视作品,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累计创收不过3.2亿元,亏损则接近0.4亿元。只有两年实现过盈利,但最高也不到0.15亿元。

而涉猎太广,最终核心业务反成软肋。财报显示,游戏营收自2016年起呈逐年下滑趋势,跌幅一度接近50%,到了2021年跌出亿元量级。期间蓝港经历过几轮大裁员,规模一度从700多人缩减到100多人。游戏部门正是裁员的重灾区。

研发作为蓝港曾经最重视的部门,不仅在MMO、ARPG等中重度游戏品类上保有优势,也肩负着从休闲、女性向赛道寻求突破的重任,人员占比一度接近60%。随着自研游戏营收跌破亿级,它沦为裁员中殃及范围最广之地。

以2018年为例,将近250个研发岗被优化,从美术设计师的工作外包到砍向程序员,入职超过10年的中层也宛如惊弓之鸟。单研发开支这一项,就因裁员及相关支付减少,相比2017年平均每个月节省500万元的花销。

值得一提的是,贡献七成营收的发行部门也未能幸免,人员缩减了一半以上,到2018年年末只剩下86人。之后蓝港又陆续裁了近100人,波及研发、客服、销售和行政等部门。

大裁员只是让财报「相对」好看了一些,游戏业务依旧不见起色。

大批砍掉自研团队后,蓝港又组建了休闲游戏团队,专注休闲、女性向赛道。财报中重点提及过《闹闹天宫》和《筑梦公馆》两款自研产品。前者为轻竞技题材,2019年由腾讯极光计划发行,上线不到一个月就跌出iOS游戏畅销榜TOP300。后者是一款女性向剧情AVG,2022年5月推出,在TapTap拥有14万的下载量,iOS畅销榜排名则从未进入过TOP100,当前在800名开外。

国内掉队,早年布局的海外发行业务也提供不了多少助力。

得益于第二大市场韩国的贡献,海外游戏收入最高到过1.98亿元(占总营收43%),2018年以后却再未突破亿元大关。另外数次计划「深耕」的日本市场也未见成效。据称负责团队拥有日本TOP30游戏产品的发行经验,将面向日本推出一款经典IP改编手游《伊苏VIII》(国服由蓝港授权B站发行,预约人次超过26万),后者最早出现在2018年报中,两度参展东京电玩展,但直到2022年上半年才进入到技术测试阶段。

这样长期处于内耗的蓝港很难被市场看好。

巅峰时期它的市值曾超过60亿港元(2015年),经历几轮暴跌,如今只有0.77亿港元(每股0.2港元)。若按照2014年薪酬水平,现在的市值甚至不够支付王峰两年年薪

但上市公司对此似乎一筹莫展。今年预计推出《闹闹天宫》新版本和《蛮荒纪元》两款产品。前者是一款西游背景的实时对战竞技塔防手游,于去年启动研发。后者为仙侠MMORPG,或将于2023年Q1上线泰国市场。看样子还是在照着原路走。

而再度执掌蓝港的王峰,过去数年沉浸在区块链的研究之中,已经离游戏行业太远了。

他所推崇的Web3,能否让蓝港重回巅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多地出台“预制菜”金融支持政策 银行切入新产业高地】今年已经有多个省市推出预制菜发展金融支持政策,例如山东省近日发布《关于推进全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银行机构开发金融产品,加大对预制菜行业企业的信贷资源投入。预制菜近年来步入发展快车道。光大证券研究团队表示,疫情催化+资本推动的餐饮供应链工业化提升是当前预制菜行业的核心驱动力。“政府+企业+银行”的模式推动预制菜发展的案例较为常见。例如,12月山东诸城市举行预制菜产业银企见面会,15家预制菜企业获得银行授信4500万元;从产品上看,为符合行业特性,部分银行推出了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今年推出“预制菜贷”,推动行业发展。(中国经营网)

阅读全文>>

12月9日,号称“肯德基背后的厨子”“造福一代懒人”、“为肯德基、必胜客等知名餐饮做定制化速冻食品”的千味央厨(全名为郑州千味央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三个新品牌,开始着力进军C端市场。2012年成立的千味央厨是肯德基、海底捞、华莱士、真功夫、永和大王,呷哺呷哺等知名餐饮企业在中国的主要供应商。

第一个新品牌主打东方创意美食,名为“岑夫子”,取自李白《将进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首个产品名为“靓汤云吞”。第二个品牌“纳百味”以能量早餐、怡情夜宵、火锅聚餐、日常主食为主要场景,还未推出标志性产品。

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是主打空气炸锅美食的“千味解忧炸货铺”,为空气炸锅而生踩中了现在年轻人做饭的痛点。

简单来说,以上均为面向消费者的预制菜。千味央厨不再只满足于当“背后的的厨子”,开始走向幕前。

预制菜就是无需自己烹饪,简单操作即可食用的菜品。按照加工程度和食用方便性,可分为三类(简称3R食品)。一为即食食品(Ready to Eat),开封后可以直接食用的产品,如午餐肉罐头、泡椒凤爪、牛板筋等;二为即热食品(Ready to Heat),只需加热就能食用的食品,如方便米饭、方便火锅等等;三是即烹食品(Ready to Cook),是指要进行一定烹饪步骤才能吃的半成品材料。

平时在快餐店吃到的速食,很大可能性是来自千味央厨。

肯德基知名的中式早餐——油条,并不是自己面粉发酵做出来的,也是从开创“速冻油条”的千味央厨进货,除此之外还有肯德基河南店推出了河南特色小吃胡辣汤,是千味央厨为肯德基专门研发的预制菜产品。

不止肯德基,真功夫的包子、赛百味的扁面包、汉堡王的流心芝士,都出自千味央厨之手。消费者也开始热衷“扒”知名连锁品牌背后的供应商,为了不让中间商赚差价,网友们开始自发“揭秘”大品牌供应商,自己购买原材料。

随着预制菜的大火以及疫情对“囤货”的催发,其市场规模已经翻了近三番。不少品牌都开始想“分食蛋糕”。

作为预制菜爱好者”的盒马鲜生在不断推出新的预制产品,海底捞旗下品牌蜀海供应链推出“开饭了”系列; 西贝则旗下贾国龙功夫菜花费重金投入中央厨房项目;连叮咚买菜都开始推出自己的早餐店“叮咚早上好”,主打的正是预制菜加工售卖。

2021年9月6日,千味央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上市首日即受到资金热捧。根据互联网大数据公司QuestMobile调查显示,“95后”、“00后”均为“懒经济”和“宅文化”的主要构成群体,24岁以下“懒”人群占比56.2%,24岁以下“宅”人群占比38.8%。 这一现实情况下,预制菜的大火也就情有可原。

摆脱了大客户依赖,千味央厨正在针对岑夫子、纳百味、千味解忧炸货铺三大直面消费者的品牌进行品牌建设。与此同时,其他品牌也在观望其新品牌效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近日,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汇”)披露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交流会情况。会上透露,双汇下一步着重发力的新产业有两个:一是上游养殖业,另一个则是预制菜业务。公司称将会从产品研发、销售网络构建以及产能布局等方面发力,加快推进预制菜业务的发展,推动公司产品进家庭、上餐桌,融入一日三餐。

作为肉制品加工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双汇布局预制菜的决心早已昭然若揭。但预制菜能否成为双汇业务增长的第三曲线?从肉质品到预制菜,双汇的发展路子又是否值得借鉴?有太多值得我们探究。

加速布局、大动作不断,双汇押宝预制菜

近两年来,双汇布局预制菜的速度“肉眼看见”,大动作不断。

2021年1月,双汇成立餐饮事业部,集食材研发、食材生产、食材销售、门店运营、售后服务为一体, 品类覆盖肉、蛋、奶、菜、粮等多个领域。

随后,双汇推出“啵啵袋”系列、“筷乐星厨”系列,主要聚焦预制菜,其中代表产品就有梅菜扣肉、丸子、酥肉、蒜香排骨等产品。

2022年2月,双汇第三工业园在漯河签约,成为其预制菜战略实施落地的标志性事件, 双汇第三工业园项目, 以中央厨房、预制菜肴、面制品、餐饮食材等新兴餐饮产业为主,采用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生产线。

△图片来源:双汇官网

2022年5月,双汇参加投资者网上交流活动时表示,公司下一步将围绕“一碗饭、一顿饭、一桌菜”产品结构方向,聚焦中华菜肴、预制菜、餐饮食材等产品,加强产品研发,通过线上线下联合推广,加强B端和C端的市场开拓。围绕这一目标,双汇也相继推出了丸子类、酥肉类、酱卤熟食类产品,自加热米饭、啵啵袋等方便速食类产品,以及双汇八大碗和家宴礼盒等中华菜肴类产品。

而根据搜狐财经记者此前的报道,双汇的预制菜业务,共开放了12个产品系列的招商和订购,由内部餐饮事业部以及肉制品事业部共同推进,部分产品由两个事业部共同招商。

在渠道方面,双汇则针对预制菜系列产品持续加强线下渠道推广,加大在 商超、便利店 等终端速冻柜的投放力度。并试水了 预制菜自助售卖机 ,将微波即食系列产品“啵啵袋系列”作为首发产品,在学校、医院、景区、高铁站等多地试点。

△图片来源:双汇官网

而这些还不是全部。根据双汇对外公开信息,在预制菜这个领域,双汇将在产品研发方面,围绕 “八大菜系+豫菜” ,持续开发新产品,丰富产品品类,满足不同区域消费者的需求;在市场开拓方面,首先围绕华中、华北区域构建销售网络,随着菜品不断丰富和工业布局不断完善,未来逐步向全国市场扩张。

寄希望于预制菜,双汇亟需打造第三增长曲线

双汇发力预制菜,还要在全国布局,看起来决心不小。而 双汇之所以发力预制菜,在业内普遍看来,也算是意料之中。

根据双汇2021年年报,公司实现营收667.98亿元,同比下滑近10%,归母净利润48.66亿元,同比下滑22%。这是自1998年上市以来, 双汇全年业绩降幅最大的一次, 也是第二次出现营收、净利润双双下降,上一次则是在不久前的2017年。

而双汇的主营业务收入分为两块: 屠宰业和肉制品业务 ,主营业务受生猪价格周期波动影响较大。同时,今年在肉制品方面,双汇也被多次曝出食品安全问题,导致股价大跌。

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的双汇,如果还仅靠卖肉制品,未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尤其近年来生猪价格波动较大,风险和不确定性也时刻存在。所以,对双汇而言,亟需要在主营业务之外寻找到第三曲线。

△图片来源:双汇官网

与此同时,预制菜市场却愈发火爆。伴随着“懒人经济”的兴起,疫情的催化,预制菜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行业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2026年中国预制菜规模预计约为10720亿元。

这一诱人的万亿规模前景吸引着无数巨头纷纷涉足预制菜,双汇自然也不例外。从肉制品加工转变为 预制菜加工生产,对双汇而言,也算是投入成本较低的一次尝试。

双汇牌预制菜,赢面大吗?

趁着预制菜的东风,双汇是否就能在预制菜领域一往无前呢?

如果从客观条件来看,双汇布局预制菜有着一定的先天优势。由于此前主营业务就是肉制品,所以双汇在全国构建了冷链物流系统,并配套冷链物流公司, 在物流运输方面具有先发优势。

另外,双汇旗下有成立专门运作电商业务的子公司——双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包括天猫、京东等传统电商、抖音等社交电商以及社区团购等平台都有进行“双汇”系列产品的销售。而在线下,根据公开信息,2020年时,双汇已经有一百多万个销售网点。

由此可见,作为老牌肉制品加工企业,双汇做预制菜,核心优势就在于 “客户覆盖密度高”“服务客户频率高”“市场扩展全国化” 。所以,其建预制菜工厂也就更容易上量、做出规模,同时,生产和供应链成本还较低,在预制菜品类上也可以做得更加丰富。

再加之肉食屠宰企业进货、出货频次高, 为短保预制菜品提供更多可能, 可以满足多频次、小批量采购中小客户需求。

固然,有优势,市场也有机遇,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就万事大吉、一往无前。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就曾指出,双汇以生猪屠宰行业起家,进军食品加工行业有着一定的原料资源和产业链优势。但其团队基本是以生猪屠宰为主,在面向 C端以及品牌运营方面还有很大短板,所以整体来看,双汇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前景并不明朗

有业内人士也表示,实际上,无论B端还是C端,消费者对产品口感越来越挑剔。双汇要从做火腿肠跨越到餐饮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安全、口感、便捷性等需求,还有待验证。餐饮虽然门槛低,但也不是大品牌就可以随便轻易就能攻占的市场,亦如中石油的咖啡、邮政的奶茶,品牌加持只是基础,巨头跨界也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

总的来看,预制菜是热门赛道,但风口之下也意味着竞争激烈,如何把趋势变成发展力,对双汇而言,依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2016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美团王兴讲过一个商业世界里的“4321”法则,很多细分领域会经历“多进4,4进3,3进2”的过程,最后在双雄争霸中,老大胜出。

很多行业遵循着上述竞争法则,比如人们最熟悉的速冻食品行业。就在三全、思念、湾仔码头和龙凤等我们耳熟能详起的速冻企业在商超里默默厮杀中,从厦门起家的安井食品(603345.SH)凭借着“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径,硬是用了十多年时间完成了“4321”的征程,在2017年上市后反超三全,坐稳了“速冻老大”的位置。

从2017年算起,从市值最低时的49亿,增长至高点时的670亿,安井是颇受投资者追捧的“三年十倍股”。

前不久发布的Q3财报显示,今年1-9月,安井实现营业总收入81.56亿元,距离百亿营收的目标只差一步。

而对比同行三全的53.35亿元,海欣的10.95亿,龙大肉食的65.09亿元,安井已领先了不止一个身位。

但成为第一,并非没有危机。安井Q3亮眼的成绩单并没有引起市场热烈的反应,速冻食品商业模式之重、股东频繁减持与激进的预制菜策略,是安井“成为第一”背后的挑战。

一个关键的趋势是,本就赚着辛苦钱的安井,赚钱能力正变得越来越差。

文章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 安井食品是如何上演“三年十倍股”的逆袭?

2. 为什么“速冻龙头”的赚钱能力正在下降?

3. 激进的预制菜生意能够为安井带来第二曲线的新想象吗?

奇袭:“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

在安井尚未崛起时,关于速冻食品的“两强之争”的故事一直是两位河南老乡间的相互拉扯。

放弃医生铁饭碗而投身经商浪潮的三全创始人陈泽民用借来的一万五千块钱做出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顶着“中国速冻汤圆之父”的名号,花了十几年时间滚出了一个A股风光无两的“速冻食品第一股”。

而另一边,他的河南老乡李伟则成立了思念,在喊出“三年之内要超过三全”口号的同时,记者出身的他砸下一百多万元请了毛阿敏作代言人,只因毛阿敏凑巧唱了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思念》。

梳理两大速冻巨头的发展历程,其精彩程度不亚于小说中的“商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三全和思念在品类模仿和创新上反复拉锯,思念依托“先产能,后渠道外包”的激进式打法,在2003 年超过三全。

但好景不长,摊子铺得太大,对渠道体系的失控很快遭到反噬。而“先渠道,后扩产能”的三全通过区域子公司直营的模式,加收购龙凤,在10年后又再次超过思念,速冻行业的格局由此固化。

三全的眼前,几乎没有敌手,直到安井的出现。

坦白来说,比起巨头们精彩纷呈的创业故事,安井从出身开始就“生不逢时”。安井的前身是华顺民生食品集团,起初也和三全一样生产汤圆与馄饨,但眼前的巨头早已遥遥领先,安井在产能、产品与渠道先天不足无法补齐。

如何破局?安井的崛起得益于战略、渠道以及产品上的一次奇袭。

首先在产品端,安井避开了巨头们在米面市场的激烈竞争,另辟蹊径踩准了火锅料崛起的红利,随后再主动挑起价格战,快速占据市场份额,实现规模化。

从米面市场到火锅料市场,不得不提的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安井食品总经理张青苗。

事实上,在切入火锅料市场时,当时安井厦门厂年销售为2个亿左右,而生产米面制品的无锡厂年销售已达2.8亿——前者亏本,后者赚钱,按理是应该将后者做大做强。

但当时,张青苗敏锐地意识到,火锅料行业的整体成熟度与米面制品相比,大约晚了5~10年,因此即便是厦门厂短期在亏本,但从长期来看具有优势,因此集团决定将火锅料作为重点。

一个不可忽视的大背景是中国大众餐饮的繁荣,速冻食品不再局限于C端,而是逐步向具备标准化特征的火锅行业渗透。2008年至2015年间,传统火锅市场的零售额以15%的复合年增长率高速增长,下游需求扩容带动上游的产能扩张。

产品重心的切换很快反映在安井的销售额上。到了2009年,集团整体销售额已达到了9.5亿元,其中火锅料就占了6个亿。

除了产品上的奇袭外,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渠道策略,也让安井成功绕开了与巨头们的直接竞争。

区别于三全与思念在传统商超渠道的强势地位,安井将渠道开发的重心放在了农贸市场、中小餐饮店等龙头忽略的渠道上。

为什么这么做?一个最大的原因是作为典型的封闭式渠道,传统KA渠道太难进,议价权往往掌握在零售端。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三全,通过建立直营模式,三全花了巨大的人力与财力成本,随后通过不断提高高端产品比重,才将渠道费用逐渐摊薄。

安井所瞄准的小B渠道则不同,由于规模大,分散性强,更看重产品的性价比与标准化,小型餐饮店与夫妻店的要求是SKU越多越好,价格越平价越好。

这是一块更广阔的市场,但同样也是一块儿难啃的骨头,巨头不愿意做的原因是利润低且极其考验一线团队的“作战能力”。

而这恰恰是安井的优势所在。安井在内部构建了一套“用心去做、马上去做”的作风,强调贴身服务,狼性和铁军文化,同时在不同区域采取“因地制宜”的渠道策略,比如在苏锡常等周边地区采取密集分销策略,而在一些省会城市则采取超市经销商和农贸批发经销商并存的办法。

经销商网络的数据增长可以佐证这套战略所带来的成果。Q3财报显示,安井的经销商数量已达到1799家,经销渠道占总收入的比例接近八成。

换言之,安井“农村包围城市”的渠道战略已得到了验证。

产品与渠道的奇袭为安井所带来的,除了市场份额的提升,还有挑战巨头的底气。

安井在完成产品与渠道布局后,在速冻食品行业的下行周期里,主动挑起价格战,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随后又借着消费升级东风,通过产品升级完成提价,而此刻的同行想要追赶已为时太晚。

隐忧:赚钱能力越来越差

尽管蛰伏多年,以优秀的基本面成绩成就了“三年十倍股”的奇迹,但近期安井却持续遭到大股东减持。

今年9月,安井第一大股东国力民生,持股比例从40%下降为30%,第五大股东安联环球旗下的安联神州A股基金持股减少158.58万股。

与此同时,安井食品的关键人物总经理张青苗和副总经理黄清松也曾多次减持股票,其中副总经理黄清松还曾因违规减持被上交所通报批评。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安井的赚钱能力正在下降。

梳理财报不难发现,安井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从2020年的19%下降到2021年的14%,分季度来看,单季度的ROE也呈现下降趋势,进入2022年来,Q1/Q2/Q3分别为2.88%、2.10%与2.02%。

以往安井ROE的增长主要是由销售净利拉动,但目前来看,安井的销售净利已呈现疲软之态。

尽管今年Q3安井单季度销售净利达到了8.54%,同比增长4.91%,但分季度对比看,未能达到Q2的8.72%和Q1的8.96%。

毛利端呈现相同的趋势,2022年Q1-Q3,安井销售毛利率从24.2%下降至21.06%。

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速冻行业本身是一门苦生意,易受上游原材料上涨的困扰。另一方面,则是安井以预制菜为主的菜肴制品业务的毛利拉低了整体盈利水平。

从收入结构看,目前安井的营收贡献主力依旧是鱼糜制品,占比约为33%。尽管菜肴制品的营收增速显著,但其2021年的毛利仅为14%。

另一方面,隐忧还在具体的业务上。

速冻食品往往多SKU,且极易模仿。三全和思念在此前的商战中就贡献了一出出围绕油条、粽子、水饺、馄饨、南瓜饼的“品类大乱斗”。

前辈们的经验验证了速冻食品行业的产品门槛并不高,后来的玩家大多数都是依靠快速的模仿与价格优势占领消费者心智,安井也是如此,其速冻食品品类达到300多个,从数量上看确实高于同行。

但这也造成了安井的库存问题,2020年,安井食品的库存量同比上涨50.17%至8.49万吨,2021年末,主要产品的库存量都在上升,特别是菜肴制品的库存量较上年增加了近九成。

除了激增的库存外,安井的大本营——火锅料市场的整体竞争也异常激烈。

火锅料市场尽管作为速冻食品的增量,但根据国联证券的研究报告,其市场分散性依旧很强。国内市场前五大速冻火锅料企业分别为安井、海欣、海霸王、惠发和升隆,其中安井也仅占据市场5%左右的份额,排名第二的海霸王占比已达到4%。

近年来,安井曾尝试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向高端化迈进。比如推出锁鲜装和玲珑装,但这些产品端的“套利式创新”并不具有护城河优势。

因为,安井在提出“鱼丸锁鲜”的概念后,包括三全、海欣、惠发等品牌已快速跟进。

从本质上来说,安井所享受的其实并不是所谓的产品创新带来的红利,而是与早期三全一样依靠规模经济的成本效应。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速冻食品就是这样一门依靠规模的苦生意。即便是超越龙头,安井依旧难以坐稳自己的“铁王座”。

改命:不完美的预制菜生意

意识到行业的局限性后,与大多数的速冻龙头类似,安井押注预制菜业务,开启第二曲线。

从今年的三季度财报来看,顶着“预制菜概念股”的速冻企业们,无疑都迎来了业绩的飘红。

海欣食品三季度利润大涨274.68%,预制菜业务已然成为“救命稻草”;尽管未实现扭亏,但惠发食品也依旧将预制菜视为拉动其业绩增长的关键引擎。

而纵观速冻企业的预制菜布局,安井在战略上显得尤为激进,其承载着“再造一个安井”的重要使命。

当前速冻企业切入预制菜的策略,大抵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贴牌,速冻企业自己整合上游供应链。

一类是并购,通过收购上游企业,发挥原料优势。

一类是自产,就是打造研发、生产到品牌的全产业链。

安井的策略是什么都要,从走自产路线的“安井小厨”,到走并购路线的新宏业和新柳伍,再到贴牌模式的“冻品先生”,安井在预制菜上的布局几乎涵盖了当前行业的全部策略。

客观来看,安井在预制菜上的主要优势其实是"渠道协同"。

在投资者交流会上,在回答“冻品先生经销商的构成”的问题时,安井方表示“传统做火锅料或面点的安井经销商”是冻品先生做渠道扩张中体量最大、占比最高的客户群体。

而这类经销商也是安井渠道体系中的“核心主力”。

但即便有着渠道优势,当前预制菜尚属市场教育阶段,从2021年的财报数据看,菜肴类的毛利不过14%,如何让“核心主力”真正依靠预制菜赚到钱,这依旧考验安井B端的运营能力。

除此之外,在C端上,如何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生产出爆品,这对安井的产品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毕竟,比起速冻产品的套利式创新,中国餐饮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菜系的复杂,尽管万亿预制菜有着广阔的天地,但确实一门并不完美的生意,因为消费者的味蕾在瞬息万变。

如何再造一个安井?这是成为第一之后,摆在这家速冻龙头眼前的新命题。激进的预制菜策略,是否能成为唯一解,这一问题,目前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川菜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同时以善用麻辣调味著称,并以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闻名,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和创新。

作为最接地气的菜系之一,川菜一直深受大众百姓的喜爱,它的选材不追求名贵,全部是老百姓身边可以随手拈来的东西,与那些曲高和寡的宫廷菜相比,川菜以家常菜为主,高端菜为辅,取材多为日常百味。


企业纷纷入局,川菜占领预制菜品类半壁江山?


川菜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2000年前,巴蜀人便利用花椒、茱萸和姜这三种调料,形成了最初的味觉系统,并以辛香勾勒出了川菜的灵魂。

至汉晋时期,古典川菜开始成型,以“尚滋味”、“好辛香(指花椒与蜀姜的味道)”为其特点。

唐宋时期的古典川菜进一步发展,古典川菜出川,“川食店”遍及都城开封和临安,以其“物无定味,适口者珍”的风味特色而赢得众多食客青睐,川菜作为一个独立的菜系在两宋时期形成。

明清时期,由于辣椒的传入,川菜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清鲜醇浓,麻辣辛香”的特点,发展成为中国菜的第一菜系。

一路走来,川菜可谓是蜀地文化的“活化石”,无数的文人墨客对川菜都留下了精美绝伦的诗句,居住在锦官城的杜甫以“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来形容川菜的至美,陆游被朝廷委派至蜀,写下了“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的赞美诗句。

历经千年积累演绎,川菜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已拥有麻、辣、鲜、香、甜、卤香等多种味型。

如今,拥有悠久历史沉淀的川菜,在遇见新式的预制菜之后,又会有怎样的猜想和展望?

其实在预制菜火热之前,已经有许多企业嗅到川菜预制化的风口,早有动作布局。

2016年,四川无厨供应链创始人蔡通汉从IT行业转行进军餐饮业,开始探索传统川菜标准化,他的公司主要做川菜半成品供应链,生产“粉/面浇头”等半成品肉制品。“我们已在B端‘潜行’多年,只是没被消费者熟知。”蔡通汉介绍,预制菜提升了菜品的制作效率,缩减了餐厅后厨的人力成本和地租,需求可观。

闻风而动的大佬,还有新希望六和。在2018年,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着手研发自热系列产品,公司旗下品牌“美好食品”的预制菜产品涵盖红烧肉、鱼香肉丝、日式咖喱鸡等,近年来都保持着向上增长的势头,小酥肉、炸蘑菇等单品更是成为了“爆款”产品。

不止企业,包括成都本地高校也积极投身川菜与预制菜的融合研发,其中成都大学与高金食品联合筹建的“预制菜研究院”已经挂牌成立,也是全国首家川味预制菜研究院。

高金食品有限公司与成都大学依托共建的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肉类食品质量提升与安全控制工程实验室,成立“预制菜研究院”,目的是让“川味预制菜”做强品质、做精技术、做深产业、打响品牌,精诚合作。

据成都大学川味预制菜研究院提供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川味预制菜占据预制菜品类半壁江山,超七成预制菜用户喜爱川菜。


哪些川味预制菜受欢迎?


要说最早的川味预制菜,那么深受人们喜爱的火锅,就是中餐里率先实现预制菜模式的品类。

火锅是我国独创的美食之一,历史十分悠久,具有“形式随意、气氛热烈、原料丰富、口味多种化”等别具一格的特色。从古至今,从北到南,朋友、家人聚会都难免少不了火锅。

随着火锅消费群体不断地扩大,市场规模也在持续增长。而川味火锅,因其麻辣劲爽,加上特别的“预制底料”,率先出圈。川味火锅底料作为“预制调料”,它的存在也给川味火锅预制菜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根据红餐大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火锅底料市场规模突破270亿元。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都喜欢选用不同的底料,而麻辣味、香辣味、番茄味等各种口味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除了川味火锅,还有哪些川菜预制菜火出圈了?

不论是麻婆豆腐、宫保鸡丁、鱼香肉丝、回锅肉这四大川味名菜,还是干锅肥肠、毛血旺、粉蒸肉、咸烧白、红油鸡等等,只要说起这些知名川菜,便会令人回味无穷。

其中最受欢迎的特色菜品,乐山钵钵鸡应该说是火热到名扬海外,虽说成都已然是人们心中的美食之都,但川菜的丰富多样使得四川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味蕾记忆,乐山钵钵鸡便是名扬在外的“小吃”之一,甚至钵钵鸡调味料已经风靡全球,海内外游客除了留念乐山的美景外,还留念这里好吃的钵钵鸡,美景不能带走,但是美食可以带回家,拎着几袋钵钵鸡调料,让常年旅居海外的游客,满眼惊喜。

目前,钵钵鸡底料已经是乐山出口量最大的产品。

在四川遂宁,当地重点的预制菜生产企业高金食品,推出了“巴蜀公社”碗碗菜预制菜品,包含15种预制川菜。除了大家所熟知的粉蒸肉、芽菜扣肉、夹沙肉等知名川菜,还有专门为年轻人设计推出的芋泥波波饭、海盐芝士饭等。

在四川绵阳三台县,“曹氏泡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除了给预制菜提供调料包,“曹氏泡菜”也有自己的预制产品。“曹国舅”老坛酸萝卜蹄花汤炖料、“曹国舅”老坛酸萝卜老鸭汤底料、“曹国舅”复合酸菜鱼全料......这些产品,除了在国内销售,它们也会被销往东南亚、德国等地区。

此外,小酥肉、腊香肠、午餐肉、藤椒鸭等特色川味菜品,也已初具规模。

取材广泛,菜式多样,味道多变,渗透性好的川菜,做成了预制菜,将川味传到世界各地,这就是它的使命和荣耀。


政策扶持、产业优势凸显,川味预制菜前景如何?


2017年,四川省编制了“四川省川菜工业化产业技术路线图”。

2018年,为了解决川菜“无法标准化、门店品质不统一”等问题,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促进川菜走出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要推动川菜餐饮企业“走出去”,鼓励川菜原辅料企业对标国际标准,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

2020年,四川省科技厅启动了川菜工业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特色产品开发的重点研发课题。

川菜名扬天下,拥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制作技艺与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川味预制菜发展的比较优势。

在原料供给方面,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其生态农业拥有充足的畜禽肉、蔬菜、特色调味品等原辅料。

在产业基础方面,四川省政府长期支持农产品加工、预制食品、工业化菜肴的研发和生产,已经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预制菜企业。

在创新驱动方面,四川省内外各企业和院校以需求为导向,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为预制菜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撑。

在文化底蕴方面,川菜名扬天下,受众广泛,超一半的预制菜是川菜,超七成预制菜群体喜爱川菜。

据四川省经信厅摸底调研,2021年,四川省预制菜企业共有380余家,实现营业收入近660亿元。目前,四川有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30个,集聚了一批涵盖生产、冷链、流通、销售等环节的预制菜企业。2021年,四川预制菜产业销售收入上亿元大单品35个,销售收入共计71亿元,其中,小酥肉超10亿元,午餐肉罐头超8亿元,腊香肠超3亿元。

同时为了加快发展川味预制菜,也为了抢占市场,四川省在今年6月成立了预制菜产业联盟。该联盟的组建,旨在搭建发展平台,全力支持预制菜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四川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依托农产品资源禀赋、加工能力、科技人才、区域物流、消费市场等优势,从政策支持、企业培育、创新提升、平台搭建等方面精准发力,支持预制菜产业做大做强。

下一步,四川计划将通过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培育优质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拓展市场空间、保障食品安全等举措,扎实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着力培育优质企业。建立省级优质预制菜企业培育库,强化金融支持,支持有条件的预制菜企业开展并购重组,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预制菜龙头企业。

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动态发布预制菜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目录,纳入技术创新项目支持范畴。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预制菜协同创新平台,推动预制菜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着力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川味预制菜公共品牌,在重点地区以及细分领域培育一批特色标杆品牌。开展最受消费者喜欢的“川味预制菜”十大品牌评选活动。支持企业错位打造“大单品”“系列菜”等爆款预制菜。举办四川省内外专场推介活动。

着力拓展市场空间。发挥“天府云销”平台作用,推广“线下体验+平台销售+直播带货+短视频”全渠道流通模式。推动预制菜产品进机关、学校、企业、医院、商超、农贸市场。

着力保障食品安全。推动制定预制菜分类、生产、包装等地方标准,鼓励制定预制菜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压紧压实食品安全责任,组织做好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培训,支持开展安全环保技术改造。

此外,为了规范行业发展,四川省预制菜产业联盟正在编制预制川菜的通用团体标准,计划今年10月出台。该标准包括川菜预制菜的分类与术语、预制菜生产通用技术要求、预制菜质量安全追溯通用技术要求、预制菜的分级评价等方面。


总结


让“四川味道”走出四川,让大家随时随地都能享受正宗“川味”,这便是川味预制菜的意义所在。

(作者:红餐产业研究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