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快速消费品

柳婷决定再也不碰盲盒了。

家里桌上整整齐齐放了一堆娃娃,如今已经快放不下了。这些大大小小的娃,粗略一算,加起来也好几千了。毕业以来,柳婷感觉自己像中了邪,只要一进泡泡玛特,最后出来手上总会拿着两三个盲盒,一次性就花出去了两百多块钱。

零食盲盒、景区盲盒、文具盲盒……万物皆可盲盒化,就连最近的上海市民,收到的蔬菜都以盲盒的形式发放。

因概率带来的不确定性,盲盒与生具备惊喜刺激感,但危险并存,被过度营销的盲盒,正在成为商家和中间商牟取暴利的摇篮。

泡泡玛特带火了盲盒,一提到盲盒,便想起泡泡玛特。盲盒市场乱象频发,商品质量问题、虚假宣传、大娃被炒出天价……盲盒虚火不断蔓延,终于引起监管的注意。

在今年刚刚过半的四月份,泡泡玛特因抽奖连罚两单。3月22日又因违反《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罚款5万元。

而去年的12月,泡泡玛特分别因“长袜盲盒因虚假宣传”“虚假价格哄骗消费者”“未按照规定进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修订”被罚款20万元、5万元、2万元。

我们梳理三个典型点名处罚事件,探寻泡泡玛特频频触礁监管背后的隐忧和困境。


盲盒抽奖,成不正当有奖销售?

泡泡玛特“POP MART”大logo和穿梭在店内的年轻人一样,总是格外引人注目,去年圣诞节,当我走进武汉街道口银泰商城,就看到这家门店内人头攒动的火热。

男男女女站在一堆盲盒面前摇来摇去,专注的神情显得颇为诡异。

商场泡泡玛特门店,花钱能买到一只长相未知的娃娃,但在各地商场,另一些以抽奖活动展开的盲盒售卖形式,却引来争议。

“百里挑一”的抽奖概率,总是带着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惊喜,所以吸引着人们乐此不疲地参与,这是泡泡玛特一直以来深谙的销售秘诀。花钱抽奖,是因为抽奖活动中有中奖的概率,但如果活动中并没有实际能抽中的赠品,抽奖还能称之为抽奖吗?

最近,放在杭州市拱墅区万达广场的自动售货机里的泡泡玛特盲盒,因为“不正当有奖销售”出事了。4月11日,泡泡玛特在天津的子公司因此被罚款5万元。


图/天眼查


天眼查APP显示,泡泡玛特在全国1213台自动售货机上均匀布置了8000个赠品,但仅在杭州市拱墅区万达广场的自动售货机(编号为R2Y-C144)内分两次放置了共计10个赠品(1月19日放置了5个,1月21日放置了5个)。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场内展开的活动中,泡泡玛特未明确告知消费者该售货机内可赠奖品的数量,并在海报中宣称“如机器内赠品已赠磬,补货前如继续购买赠品不会掉落,该期间的购买行为将不会纳入本次活动范围。”

消费者在购买前和购买后均无法明确知晓该售货机内赠品是否已赠磬,以致影响了该售货机有奖销售活动的兑奖。

在有奖销售活动期间,位于该自动售货机(编号为R2Y-C144)共销售了497个盲盒,销售总额为33964元。

期间,单笔购买4个以上(含本数)盲盒的消费者有9人,其中3人获得了奖品(当事人补发了一个给本案投诉人),6人因售货机内无赠品以致未获得奖品。

单笔购买2个以上3个以下(含本数)盲盒的消费者共有66人,其中8人获得了奖品,另58人未获奖(消费者无法知晓是否中奖或者是由于机器内无赠品)。

另查明,当事人与投诉人多次沟通后达成一致,并已将赠品补发给投诉人。

当下,杭州市拱墅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经责令其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对泡泡玛特罚款5万元人民币,上缴国库。

因不正当有奖销售被罚,这并不是今年4月首次。

4月6日,因在销售过程中没有公示奖品的获得概率和奖品数量,违反《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第13条,天津泡泡玛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天津市滨海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5万元。

四月的短短半月,常驻监管重点关注名单的“流量型选手”,泡泡玛特接连两次因为盲盒抽奖被罚。

泡泡玛特因盲盒走红,盲盒也一直是其倚赖的销售方式。在销售渠道上,除了数量一直在增长的线下零售门店和机器人商店等线下销售渠道,泡泡玛特的线上渠道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图/招股书


一直以来,天猫旗舰店、泡泡抽盒机、葩趣和其他中国主流电商平台是泡泡玛特的线上渠道布局。我们注意到,在上月公布的业绩报告中,线上渠道释放出巨大的销售能量。

其中,泡泡玛特抽盒机在2021年带来了8.98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高达92.6%;京东旗舰店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296.0%;天猫旗舰店收入5.99亿元,同比增长47.5%。

线上抽盒机成为重要销售渠道和收入来源。在2021年,泡泡玛特抽盒机带来的收入占比高达47.%,比天猫旗舰店高出15.9个百分点。要知道,在2018年,抽盒机带来的收入只有0.23亿元。


图/泡泡玛特财报


作为一款线上版盲盒,抽盒机只是一款契合盲盒特点并嵌入了互动功能的微信小程序。我们进入这款小程序发现,能随机选盒之外,还有13次的摇盒机会,“显示卡”和“提示卡”能帮助抽到想要心仪盲盒的概率,一系列操作下来,就能线上付款抽取一款选中的盲盒,其中还有可能抽中隐藏款的可能。

整个过程体验下来,除了无法接触到实际的选盒,整个过程和线下门店选购盲盒几乎没有多大的差别。

即使开启了会员运营模式,直到今天,盲盒营销仍然是主要销售力量,如今以“抽盒机”为主力的线上盲盒销售成为更加主要的销售渠道。

与概率抽奖一直绑定的盲盒营销,在今年4月两次引来监管注意并处罚。如今盲盒线上化,经营风险是否会加大呢?

对泡泡玛特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兆头。


潮玩圈变“炒娃圈”,高端大娃失败了

泡泡玛特用盲盒创造了潮玩市场的商业奇迹,奇迹带来巨大的情绪价值,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泡泡玛特都无法走出盲盒营销带来的舒适圈。

门槛不高的盲盒模式,有着极高的投资回报比,很快引来盲盒市场大爆发,随着入局者增多,泡泡玛特的泡泡开始显形。

过于依赖盲盒营销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加速了产品的贬值。焦虑之下,泡泡玛特作出战略调整,将盲盒小娃变大,以限量发售的方式进军高端市场,开辟非盲盒市场。

去年夏天,随着各大社交平台上,明星、网红站在泡泡玛特大娃旁的照片越来越多,泡泡玛特大娃如意料之中迎来火爆。

不同于以往几十元或者几百元的普通盲盒里的小娃价格,泡泡玛特进军高端市场的大娃发售价直接拉到了千元级别。

尺寸和价格都被拔高了量级,但发行的两款MEGA珍藏系列产品仍极受追捧。一款1000%尺寸的手办,发售价格为4999RMB,另一款400%尺寸的手办发售价为1299元,两款产品自上线就被秒空。

去年8月中旬,在发售之际的天猫一家平台上,就有超过98万人参与产品抽签,两款1000%规格的大娃,在天猫平台共限量发售1312套,400%规格的预售15000个,上线后均1秒售罄。

大娃迅速成为新式“社交货币”,潮玩圈逐渐变成“炒娃圈”。由于大娃具有“更少更贵更难抢”的特点,其在二手市场的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

在闲鱼等二手平台上,泡泡玛特推出的MEGA爱护系列1000%的大娃,价格一度叫到了超过30万的高价,甚至连400%大小的,也卖到了1.8万元一个。

很明显,大娃在国内限量发售造成了高溢价。有专业人士曾透露,近一两年间,确实有越来越多的职业炒家入行,并在得物形成规模,吸引了大批原本的炒鞋玩家入局。泡泡玛特因此一跃成为了新晋的潮玩圈“顶流”。

另有业内人士提及,明星红人的拆箱内容,是大娃发售前的预热宣传,发售后,又通过小红书等平台铺种草和晒娃,前后已经打造了成熟的运营宣传模式。

泡泡玛特也因此一度陷入联合炒作风波,泡泡玛特也对此回应,过去没有参与且未来也不会参与潮玩二手市场相关交易。

是否具有助推炒作行为,尚且无法得到证实,但在去年大娃火热的12月,泡泡玛特收到了一笔关于“利用虚假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与其进行交易”的罚单。

企查查显示,12月10日,天津泡泡玛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泡泡玛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因利用虚假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与其进行交易,被罚款5万元。

五万元的罚单对于火热的大娃市场,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警告。不过在泡泡玛特月月发售大娃之后,高溢价也逐渐失色。

一位黄牛提到,在去年圣诞节之际,彼时最新款的圣诞大娃以4999元发售后,高价仅两成,这和以往成倍的价格形成反差。

大娃热潮是否已经退却?我们在闲鱼平台上搜索到,仍有1000%全新的泡泡玛特大娃售价高达9900元,比如一款1000%的Molly果冻,售价9900,页面显示库存紧张。

按照“价格降序”搜索关键词“泡泡玛特大娃”,价格最高在7399元,如果按照“最新发布”搜索,也能在许多几百元到一两千元的价格中发现价值达到1.6万元、99999999元的天价。

走高端路线最后变成了天价“社交货币”,泡泡玛特作出的改变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自杀式的品牌内耗打法,将会迎来更多罚单吗?.


盲盒若不盲,还能赚钱吗?

高端路线搁浅,回归盲盒,还有其他玩法。

IP联名一直是消费品牌营销的常规手段,如果能蹭上盲盒的热点,无疑是开拓市场的好方法。只是今年初,肯德基和泡泡玛特的联名,一上来就被中消协点名了。

今年1月10日,“肯德基盲盒二手价暴涨8倍”消息冲上热搜,肯德基与盲盒销售商泡泡玛特联合推出的“DIMOO联名款盲盒套餐”,引发消费者抢购。

为何蹭上盲盒,肯德基套餐就能引发抢购?

借助盲盒模式,肯德基捆绑盲盒销售套餐。要想抽中概率为1:72的泡泡玛特盲盒隐藏款,就要集齐整套玩偶,这意味着,至少要购买6份套餐,而一份肯德基家庭桶套餐要99元,一个桶可获得一个盲盒。

据证券日报消息,由于一家门店只分配了36个套餐,对应着36个公仔,活动上线后半个小时所有名额就已经卖光了,并且不会再补货,且只有旗舰店才有资格参与这次活动。

为概率花钱下注,有消费者为了抽中,不惜一次性斥资超万元购买套餐。在二手交易平台,一套肯德基与DIMOO联名的盲盒公仔售价甚至被炒至600元以上,隐藏款的价格更是高达800元/个,较原价上涨8倍。

火热之下,网络还出现了黄牛、消费者为“求娃”而购买“代吃”服务的身影。当时在小红书搜索活动盲盒产品“肯德基dimoo”,相关笔记数量超过1000篇,晒单分享、抽盒秘笈、代吃代购、评论吐槽夹杂在一起,提高了本次活动的话题热度。

购买并不是为了真正想吃套餐,套餐沦为盲盒的“附属品”,抽奖中奖的好胜心最终造成大量食物浪费。随即引来中消协的点名。

1月12日,中消协对此发文《用“盲盒”诱导食品过度消费,当抵制!》指出,以限量款盲盒销售是以“饥饿营销”手段刺激消费,容易导致消费者为了获得限量款盲盒而冲动消费,并因超量购买造成无谓的食品浪费。

中消协认为,肯德基作为食品经营者,利用限量款盲盒销售手段,诱导并纵容消费者不理性超量购买食品套餐,有悖公序良俗和法律精神。

继中消协点名后,上海市市场监管局14日又发布了《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给出了20条合规建议,对盲盒划出了红线。

《指引》第十一条指出,鼓励盲盒经营者建立保底机制,通过设定抽取金额上限和次数上限,引导理性消费,避免二级市场过度炒作。

同时鼓励盲盒经营者主动对外公示相关标准,明确当同一消费者在抽取同一系列盲盒商品时,其支付达到一定金额或者抽取达到一定次数的,提供合理途径使消费者可以获得隐藏款商品或者整套系列商品。

中消协点名批评后,泡泡玛特1月13日股价下跌4.63%,盘中跌超5%。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其实这并不是泡泡玛特第一次联名。

在此之前,泡泡玛特就已经和米奇、冰雪奇缘、火影忍者、海贼王、哈利波特、钢铁侠、周同学展开过联名。据统计,泡泡玛特共运营93个IP,包括12个自有IP、25个独家IP及56个非独家IP。

在IP联名这条路上,泡泡玛特多条腿走路,泡泡玛特同时将开拓之“手”触向线下主题乐园。

IP联名并不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这只是一种借助品牌影响力完成营销的一种常规手段。中消协点名批评也同时呼吁消费者回归理性,其实事实也正是如此。

泡泡玛特出道以来,盲盒乱象频发,盲盒圈早已不是爱娃者们的乌托邦,逐渐演变为资本和中间商牟取暴利的天堂。

前有主播拆盲盒直播带货作假,后有宠物盲盒引发舆论声讨,更有文具盲盒、零食盲盒将营销套路伸向未成年人……

万物皆可盲盒化,过旺的虚火之下,监管政策接连出台,一边鼓励盲盒经营者建立保底机制,一边提高隐藏款抽取的确定性,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监管的收紧,对泡泡玛特会带来显而易见的影响。

一旦建立“保底机制”,一方面将减少盲盒带来的刺激惊喜感,另一方面由于抽取次数或氪金上限被设定,复购率降低,二者影响下,泡泡玛特的营收很有可能蒙上隐忧。


写在最后

泡泡玛特因盲盒不确定性产生的惊喜刺激感走红,也因这种不确定性,频频面临着非法销售的风险。

从线下门店来到线上小程序抽盒机,泡泡玛特这种线上盲盒销售方式,又是否会面临更大的监管风险?

盲盒线上化,是盲盒市场大爆发之后,市场竞争加剧的渠道布局。但产品并未随着渠道的多样化有所升值,焦虑之下,泡泡玛特推出了高端大娃。

大娃迅速成为新式“社交货币”,限量发售造成高溢价,潮玩圈最后变“炒娃圈”,这引发更混乱的市场行为,虚假的价格很快又迎来一张罚单。

来到消费品牌惯用的IP联名,泡泡玛特联名肯德基又翻车了。碰上盲盒,肯德基套餐沦为了“附属品”,抽奖中奖的好胜心最终造成大量食物浪费,黄牛、代吃四起,很快引来中消协的点名。

鼓励盲盒经营者建立保底机制的政策出台,对盲盒划出了红线。

从当初新式营销手段,逐渐转为监管的重点关照对象,盲盒的风不知还能吹多久,但对泡泡玛特来说,做好产品和品牌,始终是正确的事情。

阅读全文>>

11世纪,一位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在其著作《光学论》中提到:把透镜设计成某种曲度,能起到放大物体的作用,这便是眼镜的起源。

时至今日,眼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视角下,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赛道。


七亿人的买卖

据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健康发展中心的最新数据,世界视力问题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为28%,而中国该比例则高达 49%,低龄及老龄人口的用眼场景不断增多,视力问题人口基数亦不断加大。

国内近视人口基数庞大,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且呈现发病年龄早、进程快、程度深的趋势。2020年,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已高达7亿,占全球比例近半。

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与课业负担的加重,我国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率 整体高于世界平均,且呈现发病年龄早、进展快、程度深的趋势,当前国内小学生近视发病率约30%、初中生约60%、高中生约80%,而大学生已高达90%。

2018-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分别53.6%/50.2%/52.7%,近视防控与矫正任务异常艰巨。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不仅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心,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而要解决视力问题,眼镜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选择。

随我国近视人口不断增长、消费者对功能性镜片以及视光矫正的需求力度持续增加、眼镜更换频次增加等,镜片消费需求亦不断增长,据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国内镜片市场规模已从2012年的18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 310亿元,CAGR达 7.6%,预计到2025年望增长至408亿元,CAGR 为7.5%。

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镜片人均支出金额与人均购买量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据全球调研机构Statista及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人均镜片支出金额仅3.14美元,低于法国60.56美元、德国52.28 美元、美国39.83美元、日本16.14美元,全球平均为7.07美元。

2019年,我国镜片人均购买量为9.56副/百人,低于法国48.01副/百人、德国46.58副/百人、美国24.83副/百人、日本11.98副/百人,略高于全球平均 9.12 副/百人。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进一步提升、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等,我国眼镜片人均支出额、人均购买量仍有较高提升空间,最近几年“一人多镜”已逐渐成为普遍现象。


透视产业链

镜片行业产业链主要分上、中、下游:

上游厂商主要向中游生产商提供树脂、玻璃、塑料及模具、光学添加剂等镜片生产原料和生产设备,此外还向下游零售商提供验配设备。

中游主要由镜片生产厂商构成,除了加工生产镜片成品和定制的车房片,还要承担材料、膜层、工艺技术、光学性能等方面的研发设计工作,并为下游销售渠道提供销售折扣、专业设备、加工、售后、销售员及视光师专业培训等支持。

下游主要由代理商、经销商和镜片零售商组成,为消费者提供验光、配镜等专业服务。

本土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小游,上游材料环节主要掌握在日韩企业手中。

在中游,众多中小型生产企业及其配套厂家聚集在一定的区域,形成产业集群,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使得中国眼镜生 产企业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镜片制造行业领域,目前已经形成以江苏丹阳、浙江温州、福建厦门等为主要生产基地的产业格局,其中丹阳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眼镜片生产基地。

国内参与方主要有外资企业及本土企业,外资企业包括依视路(中国)、卡尔蔡司光学(中国)、豪雅(上海)等,本土企业主要有明月镜片、新天鸿光学等。

最近几年,国内眼镜镜片的行业集中度继续提升,头部企业的销售额占行业总销售额的比重达 85%。其中依视路与卡尔蔡司的份额均超过 20%,占据前两位且优势明显。

过去二十年,外资经常通过简单粗暴的并购来扩大地盘,最积极的就是依视路,其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就一路攻城略地、疯狂扫货。到今天为止,本土头部品牌中几乎只剩下明月镜片一家还在挺着。

根据欧睿国际的数据,按销售量计,2020年明月镜片在国内的市占率达到10.7%,在中国镜片品牌中排名第一。

在下游零售批发端,我国眼镜零售店数量多,而占市场份额较大的龙头企业较少,行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

传统零售商中,创业板上市公司博士眼镜实力较强。公司近期发布2021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000万元至1.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11%至56.13%。

新零售品牌中,以 LOHO、木九十等为代表的零售商迅速推进门店布局,以木九十为例,2010年成立至今已拥有800多家门店,并计划于2021 年扩张至1200家,其销售额超20亿。

目前我国眼镜生产、零售行业集中度较低,随着本土优质眼镜生产、零售企业发展壮大,这些企业将凭借本土化的优势,成为行业整合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跨区域收购壮大自身规模,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另一方面,国货崛起背景下,头部企业有望在国产替代的浪潮下收获更多的市场份额。

阅读全文>>


这只鸭子是不是很眼熟?

别小看这只小黄鸭,它有自己的名字——B.Duck,一年能卖出2个多亿,还帮背后的母公司——德盈控股上了市。

2022年1月17日,德盈控股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开盘2.6港元/股,一度上涨超30%,截至发稿,总市值为23.9亿港元。相比之下,IP潮玩品牌泡泡玛特的市值是其近27倍,国内玩具巨头奥飞娱乐的市值是其5倍。

小黄鸭的设计者中国香港设计师许夏林先生,是从1992年发生的“鸭子舰队”事件中汲取了灵感,当时,中国一艘装有3万只橡皮小黄鸭玩具的货轮前往美国华盛顿,在太平洋上遭遇风暴袭击,整船的鸭子“破箱而出”,在太平洋上漂流了14年后,于2007年抵达英国海岸。一时间,“鸭子”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轮热潮,BBC还特意为其拍摄了纪录片《黄色鸭子入侵》。

2005年由许夏林设计的小黄鸭形象问世,深受小朋友欢迎,在此之后,德盈控股迅速将IP授权给家居、服装、卫浴、文具等多个品类的商家。

但小黄鸭的上市之路,则如同当年在太平洋上的漂流之路一样艰辛。

在此之前,德盈控股早在2019年3月就申请在港交所创业板GEM上市,但最终选择撤回申请。据招股书介绍,2021年4月,德盈控股引入Wisdom Thinker(李家杰)及万通作为其IPO前的投资人时,曾签订对赌协议。根据协议,李家杰要求德盈控股需于2022年4月14日前上市,否则须以每年6%的回报率回购其股份。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从2005年面世至今,小黄鸭的上市并没有赶上好时机,但对赌协议让德盈控股迫于压力上市,动作可能发生变形,一旦不成功,更会影响整个企业及小黄鸭IP的发展。

不容乐观的信号是,泡泡玛特掀起的“潮玩热”已经开始降温,用户和资本市场开始冷静理性看待IP玩家,而小黄鸭本身以IP授权为主,还要面对毛利率低、IP复制难等问题。“游”过港交所,小黄鸭的前路并不明朗。


小黄鸭一年赚2亿,IP授权是好生意吗?

从德盈控股2021年11月5日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书来看,小黄鸭的吸金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把自创的“B.Duck家族”IP角色进行授权,赚版权费;二是找代工厂开发自有IP的周边产品,通过线上电商和线下渠道进行销售。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小黄鸭的IP授权业务收入占比已经从2018财年的31.8%,一路增长至2021财年上半年的47.6%,与周边产品的自行销售近乎持平,重要性逐渐凸显。与之相反的是,周边产品的收入占比在近几年内都处于下滑状态,2018财年的占比接近七成,2021财年上半年,下滑至五成多。

玩具行业人士陈峰告诉开菠萝财经,一方面,周边产品在线下渠道的销售受到疫情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角色授权的生意模式更轻,更好做,角色在创作初期投入了成本,后期重复授权,几乎没有成本。

“小黄鸭给童装品牌授权,基本是收5%的商标授权标费,押金在10万-20万元左右。”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开菠萝财经。

授权业务的快速增长也与德盈控股扩张授权商队伍有关。截至2021年6月,与其建立合作关系的被授权商已达到346个,较2018财年的125个增长了176.8%。346个被授权商及7名授权代理帮它生产、销售商品,这些商品遍布中国、泰国、韩国及马来西亚等市场,为小黄鸭IP积累了大批粉丝。

IP授权收入的急速增长,为德盈控股在疫情下带来了相对稳定的业绩。其在2018-2020财年的营收分别为2.01亿、2.43亿、2.34亿港元,2021财年上半年的营收为则为1.24亿港元,相较2020财年同期的0.93亿港元增长33.3%,在2020年的增长下降之后,恢复情况良好。

同时,依靠后期低成本的IP授权业务,德盈控股已经实现连续盈利。2018-2020财年的净利润分别为986.2万、2410万和5454.8万港元。2021财年上半年的净利润1746.1万港元,较上年同期的1422.5万港元增长22.7%。

但已盈利的德盈控股,相对于暴利的泡泡玛特,毛利率增长还是相对较慢。

2018-2020财年,德盈控股的毛利率分别为49.4%、53.4%和59.5%,到2021财年上半年回落到57.3%。2017年-2020年,泡泡玛特的净利润分别为156万元、9952万元、4.51亿元和5.9亿元,业绩爆发式增长,毛利率亦提升明显,从2017年的47.6%增至2020年的63.4%。


这或许是因为德盈控股自有IP的周边商品主要以服装和包袋为主,2018到2020财年,这两大品类的产品占比都在九成左右。

“尤其是服饰品类,利润本身较低,多依赖走量达到平衡收支,但部分业务的收入本身就在收缩。2020财年的分部毛利率提高,与那一年棉花及布料等原材料的成本普遍下降有关。但如果仅靠控制成本端,未来增长空间非常有限。”陈峰称。


后浪凶猛,小黄鸭能扛住吗?

有业内人士分析,小黄鸭目前还是一家赚钱的公司,但赚的还不够快、不够多,在小黄鸭的背后,隐忧正在逼近。

首先,德盈控股的绝大部分IP授权收入过于依赖小黄鸭家族。

根据招股书,2018到2020财年,B.Duck家族占IP授权业务的99.2%、98.9%、99.0%,到2021财年上半年进一步达到99.5%。而B.Duck家族中,又以B.Duck小黄鸭为核心。

相比之下,被诟病IP单一的泡泡玛特,其王牌IP Molly的营收占比已经从2018年的41.6%下降至2021年上半年的11.5%。

易观分析新消费行业资深分析师李应涛向开菠萝财经分析,IP授权生意头部效应明显,头部IP可以躺着赚钱,但后续IP能否跟上,IP能否经受住消费者喜好变化的考验,是IP授权生意的关键难点。

截至2020年末,德盈控股创作了多个角色,主要包括小黄鸭B.Duck、小黄鸭妹妹Buffy、小小黄鸭B.Duck Baby、为周冬雨创作的DongDuck,还有黑鸭子Bath’N Duck。德盈控股还表示,将于2023年推出新角色Buffy朋友系列“Cream、Mocha、Moses、DaDa及Butter”。

B.Duck家族IP形象图谱 来源 / 德盈控股招股书

但一位给孩子买过小黄鸭周边产品的家长告诉开菠萝财经,这些鸭子多是围绕主形象,加上睫毛、添一朵花,其实根本分不出来这些IP的区别。而其打造的新IP,不如小黄鸭有标志性,Buffy朋友中鸭子、棕熊、兔子和青蛙的配置,还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另一个IP LINE FRIENDS。

其次,德盈控股在招股书中,分别将自己归入IP授权赛道和自有IP电商赛道。但两大赛道,“小黄鸭”都面临玩家的围攻。

前一个赛道围绕IP展开授权、主题乐园运营、文创产品开发等业务,主要对标迪士尼;后一个赛道主打电商渠道的产品销售,对手以泡泡玛特为主。

先看IP授权赛道。从结果来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按2020年的角色授权收益计算,德盈控股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为2.4%,落后于国内玩具厂商奥飞娱乐,与另一位国内游乐园玩家方特文化近乎持平。

来源 / 弗若斯特沙利文

相比于德盈控股,奥飞娱乐的IP更丰富,有巴拉拉小魔仙、喜羊羊与灰太狼、铠甲勇士等,且已经围绕IP开发了动漫及电影产业。“这些IP本身有故事支撑,比小黄鸭更丰富、更有粘性,IP的授权范围更广、生命周期也更长”。陈峰称。

至于自有IP电商市场,德盈控股在招股书中称,按销售额计,自己仅占整个市场份额的2.6%,排在泡泡玛特和奥飞娱乐的后面。

招股书还透露了一个不好的信息,小黄鸭的主力渠道一直是天猫,截至2021财年上半年,占比依然超过72%。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德盈控股的线上销售渠道相对传统,与其他的IP玩家相比,在直播上发力又晚、投入还少。其天猫3家旗舰店至今未开直播,虽在2021年上半年开始尝试在抖音进行直播销售,但收入占比仅有0.6%。

小黄鸭的销售渠道以天猫为主 来源 / 德盈控股招股书

同时,李应涛认为,德盈控股没有自有渠道,无法提供小黄鸭的一站式购买并持续强化记忆,授权业务更是易造成形象的泛滥,逐渐不可控。

面对这些困境,德盈控股的应对方式与泡泡玛特一致:一边开发新IP,将上市募集资金的25.7%用于建立粉丝平台,开始运营C端粉丝;一边与南京华侨城合作打造主题乐园,同时计划在上海开设旗舰店。

但市场不等人,如同泡泡玛特被TOPTOY、52TOYS等一众新玩家包抄一样,德盈控股作为IP授权的老玩家,身后虎视眈眈的玩家不减反增。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它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没有证明IP复制能力,发展模式也还不清晰,因此并不太看好小黄鸭的未来。

阅读全文>>

俄罗斯国家研究大学高等经济学院(HSE University)的调查指出,最近几年有一项商品收益情况跑赢了黄金、债券。

它的名字叫做乐高。

尤其是停产和限定款乐高,以每年10%的幅度不断涨价。你要是几年前买了“一手”乐高,妥妥跑赢那些野鸡股神。

如果作为投资品,乐高可谓yyds。要知道,乐高是一件全年龄玩具,本身价格非常昂贵。品牌方还以乐高为中心发展出一套教育理念,一年下来学费动辄上万。且乐高教育可以加盟,加盟费同样不菲。

这一圈看下来,就不得不佩服乐高了。小时候玩乐高,长大点了可以上乐高教育课,走上社会还可以交易乐高赚钱。乐高给你的大半生,安排的明明白白。在一些内容社区,不少玩家坦言,自己从乐高迷变成了乐高贩子。

今天我们就聊聊,乐高财富神话背后的故事。


01 乐高滚雪球:小小积木搭成商业帝国

乐高创立于1932年,总部位于丹麦。

就像可口可乐,定义了“可乐”这种饮料。乐高二字,也定义了一种积木。

乐高积木完整的说法叫“拼插式塑料积木”,这种积木一面有凸粒,另一面有凹槽,两块积木可以轻松拼插在一起,拼起来后又非常牢固不易脱落。因而可以创造出无穷的造型。目前形状有1300多种,每一种形状都有12种不同的颜色,因此也被称为魔术塑料积木。

乐高积木看似简单,却凝聚着设计人员的巧思:积木的上面有突点和小孔,以确保拼插起来的部件能够基于摩擦力紧密连接。而乐高的超前之处在于,它售卖的从来不是一次性的玩具产品,而是不同玩具之间相互关联的综合体系,即“Lego  System”,所有的乐高产品都具有兼容性,不同形状、不同套系、不同年代的产品都能组合在一起,这不仅让玩家可以充分释放想象力,也让乐高积木的消费帝国不断拓展。 

2018年,乐高凭借小小的积木挺进世界品牌五百强。2021年上半年,乐高的营收同比增长43%至230亿丹麦克朗(约36亿美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40%至63亿丹麦克朗(约10亿美元),均创下了历史记录。

乐高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九十年代初,随着电子游戏的爆发,乐高曾面临巨大危机。

孩子的注意力都被电子玩具牵走,乐高的市场环境开始不容乐观。1998年,公司甚至遭受到首次亏损。为了寻求破局,乐高在两年后开始尝试内容化、IP化探索。在提升积木拼装体验之外,加入了新的流行元素和故事线,打造IP授权产品,完成了从制造业到文化创意行业的转型。

哈利波特、星球大战、城市系列和幻影忍者,当时成了乐高销量最高的产品。借助这些超级IP故事,乐高还对消费者做了细分。

目前,乐高的品牌图谱里有多达近25条对应不同年龄和群体的产品线。男孩组、女孩组、机械组、建筑组、机器人组等不同类别的乐高产品,为乐高带来了各个领域的忠实拥趸。尝到了甜头的乐高为了更加了解消费者,在全球范围设置实验室,捕捉当地市场潮流和文化元素,孵化新的创意产品,比如专门为中国春节推出各式节日拼插产品。

不仅如此,乐高还会联合消费者共创,充分激发粉丝的创意。乐高专门为了自己的粉丝,搭建了一个名为“乐高创意(lego ideas)”的线上社区,在这里,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创意产品提案,并寻求其他用户的点赞。 

当点赞数达到一定标准,乐高的产品团队就会介入,有可能真的将该创意进行生产,而提案的用户不仅可以留下姓名,还可以获得1%的销售分红。比如美剧《老友记》的玩具套装、来自NASA的土星5号火箭套装等,都是出自粉丝的创意。

这些凝聚了粉丝们热情、创造力、想象力的作品,一经推出就大受市场好评,甚至90%的产品首发时期就销售一空。这种“消费者共创”的方式,也大大提高了粉丝的参与度、忠诚度,成为乐高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今,乐高早已不是儿童的玩具,它在成年人的世界中也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圈粉,每年有百万的粉丝在网上大秀自己的乐高作品。

在乐高圈子里,用乐高积木搭个汽车模型、飞船模型已经不算什么了,由64500块乐高组成的金门大桥,22500块乐高组成的古罗马大剧场也不算稀罕……BBC广播著名的节目解说主持人James May,曾用330万块乐高积木搭建了一栋1:1比例,有两层楼,高约6米的房子,所有家具都与真实的尺寸一样,卫生间、浴室还可以直接使用。在粉丝眼中,万物皆可乐高。


02 “死贵死贵”,成就中国积木崛起

随着家长们对游戏的认知转变,积木寓教于乐开发创造力、促进脑部发育的功能逐渐得到认可。看到前景的乐高引入了教育业务,让乐高搭建成为一门课程。可是,无论作为课程还是玩具,乐高都太贵了。这个价格定位,一开始就劝退了很多消费者。 

而乐高似乎不以为然,还曾投放过一条广告语:“只有一种积木,能被称作乐高积木。”

或许消费者不会在乎叫不叫乐高积木,人们只关心哪种积木,才是自己玩得起的积木。据调研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s的报告,2020年全球积木玩具市场估计为73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104亿美元。

日益增长的积木市场、中低端积木的品牌空白,都给了中国制造发展窗口。 

2003年,国内玩具品牌广东邦宝益智玩具正式成立。两年后成功上市,上市当年营收便达到3.09亿元。 

2021年5月,创立于2014年的布鲁可集团,正式对外宣布完成6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定位全球潮玩集合店的TOP TOY,也把发扬中国积木文化作为企业目标。此外还有森宝、小鲁班、集鑫、积高、启蒙、沃马等品牌,都在深耕这一赛道,名创优品、小米都推出了几十块钱的类乐高平价积木。

国产积木有着与乐高类似的外形,也可以随意组装拼接,价格却便宜不少。曾经,国产积木确实给消费者以平替品、代工、山寨的廉价感,而如今,上述国产积木品牌走向精品化之路,不仅在研发、制造上追求卓越,更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ip授权上深挖。中国人更懂中国人,国产积木在这方面有着先天优势,难怪可以迅速俘获中国消费者的心。

《流浪地球》电影大火,让森宝这个积木品牌浮现在消费者眼前。森宝积木签下了《流浪地球》的积木周边版权,电影里出现过的装甲车、运兵车等还原度极高,让科幻迷好好过了一把瘾。

启蒙积木则推出了《哪吒魔童降临》系列:姜子牙、哪吒、敖丙等动画人物活灵活现。还有一些积木品牌则把重点放在中华国风建筑和场景上,镖局、书院、故宫、太和殿等场景大受好评,而西游记、白蛇传、京剧脸谱等中国味十足的IP,也极受中国消费者青睐。


03 新国货崛起,打破乐高鄙视链

在社交平台,有关乐高的高定价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一种观点认为,乐高零件品质高、有良好的教育理念,还有很多IP和品牌附加价值,贵有贵的道理。再加上升值预期,绝对是“入股不亏”。不仅如此,还有观点认为国产积木就是和山寨货划等号,完全不比不上乐高。

这类污名化对中国积木来说很不公平。如今的中国头部积木企业,无论从概念、到工厂设备、产品研发、IP授权应用等都能与国际品牌正面对抗。相对于乐高,国产积木的成本控制也更占优势,甚至一些积木通用件研发企业也开始布局。一旦积累起规模效应,国产积木的利润将再上台阶,乐高能做的,国产积木也能做,甚至做得更好。

拿近期一个例子来说,乐高推出的圣诞套装赠品后来因为不符合乐高集团质量标准而取消发布,但是已经流向市场的40489,还是被炒到了天价。

可见,很多人追捧乐高已经是心口不一。强行捧乐高,目的就是为了转手套现。至于那些教育课程,更应该以普惠的形式出现,惠及更多用户。 

诚然,国产积木在一些细节方面与乐高仍有差距,比如许多消费者反应的拼插费力、手疼,拼好后积木又易散。在这方面,有志企业已经通过更新设备、迭代技术进行改良。积极拥抱国潮、军事、科教、影视IP等众多热门潮流,也让国产积木的主题更加丰富多样。

中国积木的前世最早可追溯到祖师爷鲁班,用两块木头,做成一凸一凹结合在一起,不需要一钉一铆,这便是榫卯,作为华夏传承世代的营造技艺已延续千年。如今,已来到中国积木的“当打之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中国积木市场进一步成型。兼具传统文化内涵与潮玩艺术理念的中国积木力压乐高的一天,也许已经不远了。 

相信要不了多久,充满偏见的积木鄙视链将被彻底打破。

阅读全文>>

十荟团年关难过。

“对接的采购一直联系不上,据说已经离职了”,多位湖南十荟团的供应商告诉地歌网;到今天,十荟团持续裁员,全公司从顶峰时上万人的规模,缩减至不足1000人。

“大后方”湖南办公室自然不能幸免。

在去年8月底,十荟团突然撤出上海、青岛、福州等数十座城市,退守湖南、湖北和江西等主要市场;但如今,最后堡垒湖南也将失守。

更有最新消息称,十荟团将在春节前两三周之内关停湖南所有网格仓,并最终关闭长沙市所有业务。

一地鸡毛。湖南若失守,也意味着十荟团“满盘皆输”。

作为老三团之一的十荟团,最顶峰时曾拿下阿里7.5亿美元融资、业务遍及全国20余省;即便如此,在政策监管趋严、头部力量集中的大环境下,十荟团也被洗牌出局。

十荟团终将倒下,这又能给外界留下什么启示?


最后一根稻草

来到十荟团的长沙办公室,看着熙熙攘攘来追款的供应商,再看看办公室桌子上散落的文件,以及门口时刻“警惕”着的保安,供应商陈力明白:短时间内,这欠款是追不回来了。

陈力是一家头部牛奶饮料品牌的长沙经销商,2020年时,他就开始给十荟团供货,即使十荟团在去年8月大规模关城时,陈力也是坚持供货。

“在我们湖南人心里,还是挺认可十荟团的”,陈力说。

不过,在去年10月,陈力一个月内向湖南十荟团供应了价值60多万元的货物,但货款没能如期回笼。“以前十荟团账期只有两三天,但那一笔货款并没有按时付。”

在之后的两个月内,陈力多次向采购追讨货款,“陆续支付了一部分货款”;但截至到目前,陈力被拖欠的货款,还有将近15万元。

现在,与陈力对接的采购已经被裁撤,陈也是“追款无门”。

另一位湖南十荟团的蔬菜供应商朱晓,或许比陈力“幸运”一些,朱在去年9月也被十荟团拖欠过货款,“一笔十多万元的货款,账期从T+3拉长到了二十多天。”

虽然这笔货款最终支付了,但由于出现过一次账期无故延长,朱晓也逐渐减少了给十荟团的供货量。

“现在我们还有2万元的货款没付”,朱晓告诉地歌网,至少自己对接的采购,还在跟他保持沟通,以解决货款的事情。

朱晓的经历或许只是个例,陈力所面对的“采购无人应答,追款追债无门”,才是更为普遍的现象。

在湖南十荟团内部,不止是采购员工,数据运营、战略规划、团长培训等部门的员工都被大批裁退。

而和供应商被欠款一样,有十荟团员工曾向媒体透露:上午到公司,下午被通知辞退、被迫签下主动离职的协议,但去年11月的工资,还有80%未发放。

类似的事件,在三个月前也已经发生过。去年9月,十荟团在长沙深国际物流园新建的大仓暂停运营,大量司机的工资被拖欠,仓库租金也没有结清。

一点点垮塌。

从去年8月底开始大规模撤城,仅保留长沙、南昌、广深等重要城市,十荟团的一切动作只是为了“自救”,通过谋求海外资本、与阿里“联姻”等途径,力争留在牌桌上。

只不过,外部竞争态势在短时间内风云变幻,近四个月过去后,十荟团未能成功“自救”,就连被视作“最后一根稻草”的湖南市场,也即将被压垮。

2021年11月24日,与十荟团供应商签订合同的主体“湖南群鲜荟萃科技有限公司”,其法人从十荟团COO孙元波变更为李秀珍;12月16日,十荟团创始人王鹏也不再担任十荟团主体“北京十荟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

苦战数年,十荟团的故事终将“落幕”。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十荟团从巅峰时期的高速扩张,到今时今日裁员、退场;而十荟团最终的土崩瓦解,其实也有迹可循。


崩解迹象

近一年以前,十荟团还在上演“速度与激情”。

彼时,十荟团完成1.96亿美元C3轮融资,并且获得了阿里的支持;于是乎,十荟团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大举招聘,很多一线的销售人员(BD)甚至无需面试,上午报到、下午试岗。

火速开城的同时,十荟团也在向互联网巨头“抄作业”,集中火力推广补贴商品,例如“0.99元4枚鸡蛋”:同等价格下,十荟团的数量都要比巨头平台多一个。

多管齐下。

在短时间内,十荟团的全国日单量冲到了1500万件,这是属于十荟团的高光时刻,但如今回头看,这一刻也仅仅是“昙花一现”。

蒙眼狂奔之下,十荟团的失败注脚似乎早已埋下。一方面,阿里MMC事业群在去年3月成立,十八罗汉之一的戴珊亲自带队,并号称“阿里对社区团购的投入不设上限。”

十荟团虽是阿里重要的投资标的,但淘菜菜才是阿里的“亲儿子”,多位接近淘菜菜的消息人士也向地歌网表示,十荟团是集团的投资动作,和淘菜菜没有直接关系。

社区电商这一仗,维持对外投资不会是长久之计,阿里必然会亲自下场。

更何况,淘菜菜、淘特与大淘宝体系被并入同一事业群,掌舵人就是戴珊,阿里必将对社区电商业务“力出一孔”。

十荟团被阿里“冷落”,其自身的业务开拓也并不顺利,特别是在新进入的城市中,十荟团在流量、资本和运营能力上也逊于巨头玩家。

以去年4月新开的上海为例,十荟团在当地的每月平均动销团长数仅有500余人,动销团长次月留存率均值还不足20%;相比之下,江苏南通市的十荟团动销团次月留存均值为55%,昆山市的则为66%。

上海虽是个例,本就差距悬殊的业绩数据,在监管施压后,更是一落千丈,直到十荟团关停多座城市的业务。

与此同时,地歌网曾独家报道,2020年12月,在湖南,十荟团出现了刷单情况,大量团长一个月的营业额甚至能超过2000万元,主要销售的品类却存在“蹊跷”,往往一个团点就能销售数十吨的货物!

在社区团购此前的高补贴、高佣金规则下,各平台都会遇到刷单问题,但刷单的覆盖面、严重程度,关乎于企业的风控能力,更关乎组织能力。

刷单所反映的,是当内部问题无法得到有效遏制,当人浮于事、问责缺失时,企业就会遭遇更大的组织问题;平台在此时再进行大扩张,势必将陷入更大的危险中。

外部失去巨头支持,内部暴露组织管理弊病,十荟团今日的崩塌早有伏笔。

无论如何复盘,美团、拼多多等头部互联网公司,在资本、供应链和组织能力上远超创业玩家,这也是巨头在社区团购战场上赢面更大的本质逻辑。

而十荟团的败退,也让社区团购竞争的天平,再次倒向巨头这一侧。


牌桌清晰

为留在牌桌上,十荟团也曾做出大量努力。

去年10月,十荟团宣布将提升团长佣金、探索团批市场;同时,十荟团推出了“加盟代理”模式,由十荟团提供品牌,地方代理商负责招募团队、组织经营,平台收取一定代理加盟费和1%-2%的销售额佣金,其他盈亏均由代理商承担。

加盟模式成本低,十荟团也能继续留在牌桌上,并覆盖已经退出的市场,代理商也会探索新玩法:将网格仓升级为“仓店一体”的折扣店、为团批业务提供配送服务等。

曲线救国。

与此同时,十荟团也在一步步缩减市场份额。据连线Insight报道,自去年8月大规模关城后,十荟团还在去年10月进行过第二轮关城,撤出了重庆、南昌和桂林等一半以上的重要城市。

至此,湖南市场基本就是十荟团的“最后堡垒”,而从现状来看,转型团批、代理商模式等举措,最终都无法挽回十荟团的败局,“退出湖南”几乎已是定局。

而在十荟团退出湖南后,社区团购的“老三团”均已偃旗息鼓:同程生活进入破产重组程序;兴盛优选提出“磐石计划”,守住现有市场,不再激进大扩张。

老三团纷纷离场、退守,社区团购也终成“巨头牌桌”。

头部玩家中,美团、多多在单量、GMV和市场份额上依旧是一骑绝尘的领先,并且在不同省份、不同城市逐一展开比拼,二者市场排名也不相上下。

虽有美团、多多当领头羊,但后发的淘菜菜更不甘示弱,不仅在市场规模上紧追前二者,而且获得了来自集团的核心资源支持,实力不容小觑。

另外,京东旗下京喜拼拼在战略收缩后,仍在市场上保有一席之地,更何况京东还拥有外部投资的“老三团”重要玩家——兴盛优选。

十荟团如若全面退出战场,社区团购的“四强格局”也将更为明晰。

地歌网此前就曾论述过,社区团购将是一场长达三到五年的持久战,尤其在政策监管加压之下,留在牌桌上的玩家都要经得住“熬”。

社区团购这一仗,在资本、供应链等环节更有实力的巨头玩家,自然能坚守到最后一刻,但它们也拉高了竞争门槛,让社区团购升格为一场百亿级别的战争。

根据滴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滴滴当季度净亏损达到306亿元,由于对橙心优选的外部投资,滴滴的净投资亏损就超过200亿元。

没有百亿级资本,也难有玩家再次入场社区团购。

真金白银的资本投入下,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外部输血路径不畅的创业玩家,最终都会被“洗牌出局”,十荟团正是如此。

在去年8月大规模关城后,被巨头收购可能是十荟团命运的最优解,但对四强玩家而言,让十荟团“自生自灭、尽快出清”,或许更有利于市场竞争。

如今,十荟团已“无城可保”,离场结局几乎已经注定。

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1月10日,多位消费者反映在十荟团下单并付款成功后未收到货,北京十荟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因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30万元。

巅峰时如何张扬,行将退场时却又这般“落寞”。

阅读全文>>

资本收购公司找上亚马逊卖家

众所周知,今年的跨境卖家们日子过得并不好,多数卖家想及时止损又怕丢掉饭碗,继续待着又压力山大。

不过,最近跨境行业的一些变动,让亚马逊上的卖家们又多了一个选择。

近日,有不少亚马逊卖家反映到,自己收到了资本公司收购问询的邮件或电话,部分公司甚至亲自找上门来。

有卖家表示,自己收到邮件之后就开始产生要隐退的想法了,“行业形势不定,挣的钱都在货里,不如落袋为安”。

不过也有持怀疑态度的,因为有部分卖家在收到邮件之后表示愿意被收购,但在后续的动作上,对方没有了回应。

而且了解到,收到类似邮件或电话的跨境卖家还不在少数。

虽然在行业内收购品牌是正常的现象,可突然之间冒出这么多收购公司对标亚马逊的卖家,不断的向平台的上的跨境卖家抛去“橄榄枝”,自然有人会怀疑。


跨境行情持续走低,资本入局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一下,如今这样的局势其实也不难想象到。

今年以来,不管是经历过物流大困局,还是封号浪潮,都让亚马逊上的卖家们叫苦不迭。如今局势持续走低,年末的圣诞节也过了,销售的业绩始终处在下坡的路段。

多位亚马逊卖家表示,圣诞节期间的订单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状况。

一位业内老卖家称,往年的销售能撑到23日,今年在21日和22日就已经开始明显疲软,销量一路狂跌。

根据多方面的反馈来看,在近几天销量下滑的产品中,与圣诞节相关的产品下滑最为明显,其他品类的产品也受到了波及。

我们都知道,圣诞节对于美国人的意义和春节对我的意义差不多,节前购物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送礼物正是人们在节日里表达感情的常用方式之一,这就是跨境卖家们最为期待的时间段了,像备年货一样,此时的商家会大批量的累积货物,以备消费者下单之需。

可是天不遂人愿,今年美国的圣诞假期提前了很久,多数人在圣诞节前一周就已经开始放假了。

据了解,美国部分圣诞假期从12月22号开始,到1月5号结束,共15天,也有从20号就开始放假了的。

放假提前,物流自然就不流通了,多数的圣诞货物在运送途中被按下了暂停键,等到如今节日已过,圣诞节的礼物也将面临过时要退货的局面。

所以,不管是在节前还是节后,亚马逊的销售状况始终是一个萎靡的状态。

就在这样一个节点,资本适时地出现,商家们很难不心动。

而且,资本方还给出了较为诱人的条件,就是“亚马逊店铺收购价格翻倍”。

由于品牌收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多数店铺收购的价格一路上涨。据Marketplace Pulse数据,2021年亚马逊聚合商融资超110亿元,而这只占亚马逊市场GMV的近2%,可以说是具有很大的空间了。

同时,资本涌入现象处于稳步进行的状态,今年亚马逊聚合商就进行了几百次收购计划,预计明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000个。

伴随收购市场升温,如今的亚马逊卖家估值和去年相比,已经翻了一倍。

就目前所知的,亚马逊品牌卖家被收购的价格平均为SDE或调整后EBDITA的4倍- 8倍,而在去年年初,亚马逊店铺的平均估值仅在2.5-3倍之间。

如此优渥的条件,对销售趋势持续走低的亚马逊卖家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亚马逊卖家都有机会被资本青睐,想要完美隐退,还要看店铺实力。

可供参考的卖家收购条件有以下几点。

首先,若想自己的店铺被收购,卖家的店铺需要在亚马逊站内,细分品类的搜索排名展示稳定靠前,而且,还要是有较高复购品类、低频迭代、销量主要来自头部少量SKU等条件的。

其次,在过去的12个月内的毛利要大于20万美金,且营收是保持增长趋势的。

最后一点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长期合规运营的店铺,没有严重失误警告和违规记录,还要有足够的站内评价积累,评分维持在良好到优秀的标准。

这意味着,不仅要达到优质条件,还得和其他的品牌相比,最终的收购金额将由当前的营收表现来决定。

看到这里,不少卖家也难免吐槽到:“要是有这么好的记录,谁会愿意把自己的店铺给转出去啊”。

不过,另一方面来讲,在大环境之下,资本收购跨境品牌并不容易,也并不是说有钱就可以的。

异国公司收购难度大

据了解,涵盖美国、比利时等地的收购公司都将目光投向了了亚马逊上的优质卖家。

而在这些跨境卖家之中,中国的卖家占多数。据统计,大约有60万中国卖家在亚马逊上创造出1350亿元的GMV交易,占亚马逊总市场的1/3以上。

不过,地域文化和语言因素成为了一大痛点。何况提到的具有收购条件的多数是亚马逊上头部的品牌,缺少相应的地域运营手段和与之相关的知识让资本公司不敢轻易下手。

虽然资本公司曾与多家国外收购公司接洽,但综合考虑交易成功率及未来品牌参与度,最终选择了本土公司。

同时,想要隐退的中下游卖家们也并不是没有机会。

有消息显示,中国首家品牌收购公司Nebula Brands获超5000万美金B轮融资,本轮投资由全球最大专注于消费行业投资的L Catterton领投,老股东经纬创投、阿尔法公社加码跟投。

在品牌收购业务中,Nebula Brands的数据经验可帮助投资并购团队快速识别品牌在亚马逊平台的业务成色及潜力,在24~48小时内做出投资和定价判断。

加上京东最近也在物色亚马逊店铺,主要收购类目为3C、户外、美妆以及家居等生存周期较长的品类。

跨境卖家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渠道,以达到最优化的隐退。

阅读全文>>

如果你感觉市场竞争太激烈,头部又是几家大公司,你该怎么做?

利乐的回答是:让他们去抢地盘、分市场,我来享受整个市场的利润。


世界500强之一的瑞典利乐(Tetra Pak)公司,主要生产销售包装材料、饮料加工设备和灌装设备。据公开数据显示,利乐公司2019年的全球净收入是11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890亿元,作为全球最大的软包装供应商,它掌控着全球75%左右的市场份额,并在十年前控制了中国95%的无菌纸包装市场,到现在,利乐在中国常温奶包装市场的份额仍然高达75%,伊利、蒙牛、娃哈哈、银鹭等都是他的客户。

1972年,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利乐,起初像大多数设备公司一样,将自己定位为一家液态食品灌装设备的供应商,为客户提供灌装设备及售后维修服务,下游液态食品企业利用灌装设备进行生产,此时的利乐商业模式非常传统,通过直销方式卖设备,从而获得利润。

但这样的生意并不好做,由于设备价格昂贵,动辄就要几百上千万元,因而限制了企业的购买能力,再加上同行者进入,利乐没有太多的竞争优势。

为此,利乐提出了一个有吸引力的销售方案,客户只需要付款20%就可以安装设备,此后四年,每年从他那里订购一定量的包装材料,就可以免交剩下的80%设备款。利乐通过这种灌装机与包装材料捆绑销售模式,让原本很多买不起他设备的企业成了他的客户,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成功将竞争对手挡在门外。

直到后来,利乐干脆连20%的设备款都不收了,直接免费送,靠不起眼的包装材料挣钱。你可能想问,要是厂家安装了利乐的设备生产线,转头跑去别家买包装材料,那利乐不就成冤大头了吗?利乐干脆连20%的设备款都不收了,直接免费送,靠不起眼的包装材料挣钱。你可能想问,要是厂家安装了利乐的设备生产线,转头跑去别家买包装材料,那利乐不就成冤大头了吗?

当然不会有那么天大的好事,原来,利乐在包装材料上开发了一种标识密码,利乐的灌装设备上的电脑必须识别了这个标识密码才能工作,所以厂家要是想“暗度陈仓”,用第三方的包装材料,机器就会直接卡死!在这一点上,利乐的模式与惠普打印机的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免费送设备,靠材料挣钱,而且惠普打印机如果不用其正品的墨盒打印,就一定会卡纸。

这还远远不够,利乐开发了一套自动化生产管理软件,客户通过这套软件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产品追溯功能。打个比方,我们发现自己在超市买回来的一盒牛奶有问题,那么利乐可以根据产品上所存储的信息,可以将其生产过程重新检查一遍,包括灌装、冷却、分离、混合等各个环节,这个系统可以使整个生产过程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下来,使生产过程可视化。此外,一旦产品出现差错,利用产品追溯系统,生产企业可以快速而准确找出问题所在之处,有针对性地召回差错产品,也可以以最快速度消除产品对消费者的潜在危害。


在成本结构上,利乐的创始人鲁宾·劳辛博士曾经说过一句格言: “包装带来的节约应超过其成本。”利乐一直坚持绿色环保的经营理念,与环保公司合作采用循环回收的方式降低成本。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利乐公司控制95%的无菌包装市场,占据绝对垄断市场地位。

目前,利乐已拥有超过5000多项技术专利,并有2800项正在研发和申请当中,利乐的研发理念都是基于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仔细考虑客户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甚至是客户的客户会遇到的问题,为自己的客户提供独一无二的价值,竞争对手很难复制,从而成就他霸主的地位。

如果你也是家制造企业,别只想着左手造设备,右手搞销售,最后只能沦为别人的贴牌生产商,中国的企业家们,能不能也研究下商业模式,找到你破局突围的利器中国的企业家们,能不能也研究下商业模式,找到你破局突围的利器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