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

中国跨境电商独角兽SHEIN (希音)一向闷声赚大钱,不过《金融时报》的一则报道,还是将其最新动向公之于众。

按照此报道的说法, SHEIN2022年利润已达到48亿元,且连续四年盈利,预计到2025年,公司营收将翻一番,达到585亿美元。目前,该公司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进行IPO,近期尚在积极接触投资者。

被称为最神秘的跨境电商公司的SHEIN成立于2008年,创始人是许仰天(Chris Xu),其在创业之初的四年主要做跨境婚纱生意。

到了2012年,许仰天逐渐发现女装市场的商机,开始逐步转向以此为主打的快时尚业务。和其他快时尚服装平台相比,垂直、低价、款式丰富,是SHEIN的最主要特征。有资深海淘客总结道,淘宝像是一个集市,SHEIN则更像多年前的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

实际上,最初SHEIN团队就是将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的服装拍照发到网上,若是有顾客相中衣服下单,SHEIN团队才会向批发商采购。

这样看似缺乏技术含量的“二道贩子”的做法,竟然受到海外市场热捧。2014年SHEIN网站的销售订单量已经达到500万单。

SHEIN被商业世界所关注则是从2020年开始。当时全球新冠疫情暴发,SHEIN的存在满足了Z世代(20岁左右的年轻人群体)时尚不中断的需求,顺势便火了起来。SHEIN在美国市场反响强烈——SHEIN 一度打败了亚马逊,成为全美下载量最多的购物App,同时在美国快时尚市场占据30%的市场份额。

除此之外,SHEIN还在西班牙、法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分别开设有相应地区的网站。目前SHEIN已经在54个国家和地区的ios购物应用排行中登顶。

电商平台应有的样子

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曾提到电商平台竞争的核心三要素,即价格、品质和服务。对号入座来看,SHEIN好像一样不差。

首先要提到是价格优势,打开SHEIN页面不难发现,其主营的女装产品价格普遍在10美元以内,各品类畅销款价格也只是十几美元。

对于服装和快时尚行业,款式丰富和个性化产品的体系等同于产品品质。SHEIN每日上新款式约3000款,每周上新款式近2万款,丰富的SKU保证了网站的时尚性和前沿性。

而服务上,时尚用户更是感觉到“被重视”。为了提高和稳定用户存留度,SHEIN采用了DTC(Direct-To-Consumer)模式。该模式比传统电商平台更具个性化。企业自己建立独立站运营用户,利用AI对当地市场进行考察,选择KOC进行带货,在TikTok、Facebook、Instagram上与用户进行交互。

与此同时,面对服饰类产品退货率普遍高的事实,SHEIN的退货期限甚至长达45天,比同类竞争平台多38天,这无疑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增长模式被后浪复制

支撑SHEIN具备三大优势的则是其背后的数字化供应链。SHEIN的供应链体系覆盖面料、成衣、仓储、物流等供应链全流程。供应链结合实际业务场景,采取小单快返的模式。小单快返指的是先生产小批量产品进行市场测试,通过终端的数据反馈,对爆款快速返单并增加生产订单。这样既实现了按需定制也从根源上解决了库存积压的问题。

小单生产是SHEIN招募供应商的基本要求,供应商需要接受最低订货只有100件的要求。

SHEIN生产供应链基本都在广州番禺。SHEIN在距离其番禺总部两小时车程的区域内的供应商超过2000家,其中核心服装厂供应商有300多家。SHEIN将办公室设置为生产供应链的中心,通过一个软件系统指挥这些服装工厂快速响应。

有意思的是,这些散落在城中村中的服装小厂,有的是夫妻店,有的只有三两员工,有的甚至都没有缝纫机,只承揽手工活,但这里却成了全球时尚的发源地。

微信群发个衣服领子照片,就有领了活的厂商连夜脚蹬缝纫机赶制。和大型服装厂专业且漫长的生产流程相比,SHEIN的供应链沟通效率极高,很多时候,一款服装从设计到生产环节最快只需要3天时间。船小好掉头的供应商“队伍”,保证了SHEIN的效率。

以快时尚行业设计、打版、生产、上架的周期来看,ZARA是14天,主打长销基础款的优衣库则从之前的半年宣布提速至13天,但SHEIN只需要7天。SHEIN全球销售的95%的商品从设置在佛山的中心仓直邮,存货周转天数仅30多天,而中国出口至东南亚的跨境电商备货海外仓的,就算一天只更新十几个SKU,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也高达120天以上。

对于这些服装作坊而言,SHEIN则是个可信赖的甲方和金主爸爸。SHEIN的结算周期仅在一个月左右,对于资金周转有困难的厂商,还会提供一定的资金帮助。

灵活利用小厂、小作坊,对于没有雄厚集团背景和资金实力的SHEIN来说可能是特定发展阶段的权宜之计,其最终的目的是“降本”、“提效”,但有意思的是,这样的生产模式与制造行业很时髦的提法“柔性制造”不谋而合。

和柔性制造相对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刚性制造。以服装行业为例,传统的刚性制造生产环节繁杂、周期长,造成了难以消化的库存积压问题。柔性制造则是按需定制,生产周期短且生产成本低。

据京东集团内部人士透露,SHEIN是京东旗下零售SaaS解决方案服务商商羚调研和学习的对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SHEIN的商业模式颇为神秘,成为众多电商企业和商学院研究的对象。

不过SHEIN所谓的柔性制造是否具备不可复制性,还要画上一个问号。业内普遍认为,实际上SHEIN的成长模式被破解后,可能被其他品牌赶超。

Temu就正在走SHEIN的路,并逐渐有让SHEIN无路可走的趋势。Temu复制SHEIN的发展模式,且在拼多多的扶持下,发展势头更猛。Temu在去年9月首次登陆美国市场后,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登上为美国谷歌和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的10月下载榜榜首,超越了SHEIN。(详情见:拼多多忙“洗白”)

高估值昙花一现?

SHEIN的估值也呈现先扬后抑的态势——2013年6月,成立5年的SHEIN完成A轮融资,估值达到500万美元,到2022年4月F轮融资的时候,估值增长了2万倍,达到1000亿美元,中间只隔了9年时间。

不过好景不长,到了2023年初,SHEIN的估值就缩水了三分之一,从1000亿下跌至640亿美元。

千亿和640亿美元,哪个估值更合理?公开数据显示,SHEIN2020年-2022年GMV分别为100亿美元、200亿美元、300亿美元。同期收入则为100亿美元、157亿美元、240亿美元。GMV和营收之间未有太大的鸿沟,说明平台的转化率和退货率都较低,商品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有一定的成长性。

但按照电商企业普遍的采用的市销率模型来计算——2022年SHEIN营收为240亿美元,估值则为1000亿美元, PS倍数达到4.1,这在电商行业是很高的。估值回落至640亿元美元则是挤掉部分市场情绪赋予的泡沫之后。

首先来看,从去年开始,疫情的影响逐渐减小,大家回归线下消费,线上的红利也就减弱了。SHEIN营收的增速,也在逐年下滑:2020年之前,SHEIN连续8年营收增速超100%,其中2020年增速高达211%,但到了2021年营收增速开始下滑,2021增长60%,2022年则为52%。

此外,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对企业的整体估值极为不利。疫情及俄乌战争的叠加影响,让欧美经济低迷,甚至出现衰退趋势。一级市场投资变得谨慎,欧洲科技金融巨头Klarna,估值从456亿美元打骨折至67亿美元,缩水85%。反观SHEIN估值的回调,和大环境有直接关系。

对于投资人而言,SHEIN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极致地发挥了国内供应链的优势,却没有让自己陷入国内的残酷竞争泥淖里,而是从一开始就瞄准了门槛相对较高,同时竞争压力也较小的外贸与海外市场。但目前出海电商业务逐渐有红海之势,京东国际、拼多多对海外业务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除了外部竞争,SHEIN也将面临新的发展阶段下的合规问题。SHEIN长期以来以快速复制全球时尚为核心竞争力,因为设计版权问题,SHEIN频频被起诉。根据公开记录,在过去四年中,SHEIN在美国至少50在起联邦诉讼中被列为被告,指控商标或版权侵权。就在2022年7月,SHEIN就因抄袭被索赔超1亿美元。此外,SHEIN供应链用工的合规性问题也不容忽视。2022年年底,SHEIN被指控在供应链中虐待劳工,滚石乐队终止与其的合作。

有公开报道称,缺乏背景的独角兽企业SHEIN目前面临着自身利润不足以支撑扩张增长的压力,所以才不得不向一级市场融资。但就目前来看,能否在发展关键期再获资本市场的青眼、获得足够的融资是关键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SheIn的出现,几乎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但每当提及SheIn的时候,不少人可能感到疑惑,由于它的定位并不在国内,以欧美、中东地区为主,本土消费者可能对这个企业知之甚少。加上创始人许仰天长期拒绝接受媒体对企业的采访,对外公开信息较少,SheIn一直神秘地隐居在中国独角兽群中。  

不过作为中国出海企业中的一匹黑马,2014年正式成立的SheIn尽管低调前行数年,但在去年4月以1000亿美元的估值一鸣惊人,成功闯进世界千亿独角兽俱乐部。39岁的许仰天更是在2022年亚洲科技富豪榜上,站住了第10的位置。  

从胡润2022年全球独角兽榜单上可以看到,前十的排名里,SheIn位列第五,同时它也是唯一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业务的企业。与其他前沿科技领域中的独角兽同台竞技的SheIn,是个奇怪的存在。

在快时尚同赛道中,SheIn千亿美元的估值,是优衣库的两倍,更是超过了H&M与ZARA的市值总和。尽管这个数值在近期被曝出大幅减少,从千亿美元下滑至640亿美元,估值缩水36%。不过相较于其他国际快时尚巨头而言,SheIn用短短8年时间,达到了优衣库70年的营收,同时将其他巨头步履维艰的欧美、中东的市场收入囊中,不容小觑。  

近年来,市场与行业对SheIn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总是无法脱离“小单快反”、“柔性供应链”等行业发展的问题,或是将它与ZARA、H&M等快时尚巨头反复对比。不过,从SheIn的发展历程与核心技术来看,它是否是一个服装品牌,还不能草草下定论。

不过,SheIn打开的新时代却真正到来了,不知不觉中,快时尚、跨境电商与出海企业的发展行径在这个神秘企业身上,获得了重新改写。外界也许很难“撬开”许仰天对外紧闭的大门,但SheIn的发展让我们看见了中国企业另一种发展的可能性。  

01 卖女装其实是副业

比起把SheIn列入快时尚企业中的一员,其实更应当它称作“科技公司”。

同样享受这个待遇的还有优衣库,不过优衣库是自称,它所谓的科技更多体现在它的设计与运营上。在之前对优衣库的分析文章中,我们提到了优衣库产品设计中的科技感,无论是它的热门产品HEATTECH系列,还是ULD高级轻羽,其实都是在产品研发上下功夫。而优衣库的数字化转型,则是科技的另一面。  

但这在SheIn面前,显得太过于小儿科。  

SheIn的创始人许仰天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据说毕业后在一家跨境外贸企业从事SEO(搜索引擎优化)的工作。不过,他有不一样的商业理想,从2008年的南京点唯,到2014年的广州希音,SheIn抓住了一次次机遇,打造了独特的商业神话。  

SheIn的强悍当然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尤其是在广东沿海地区,大量的中小企业围聚,帮助SheIn在短短几年中就打造了ZARA摸索了40年的柔性供应链,这也是SheIn当初困于供应链体系而南下的主要原因。同时许仰天对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也十分敏感,从2010年开始,他便以最初30美分的价格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开展推广建设。  

而在柔性供应链之上,业内称赞的“小单快反”其实只是SheIn核心的外显,而更为重要的是SheIn对数据的控制能力。

SheIn实际上诞生于外贸的转型期。2006年成立的兰亭集势,某种意义上开创了从B2B转向B2C跨境零售的先河,并成功在美股上占据名号。但随着B2C的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大量建立,当初作为独立站的兰亭集势在流量红利、品牌搭建失败等多重原因夹杂下,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  

同样作为B2C独立站代表的SheIn却摸索出了另一条路,面对“跨境电商第一股”兰亭集势的式微,深知“船大调头难”的SheIn在前期的转型动作就十分迅速。流量被作为数据前端,而背靠着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在许仰天这个互联网“冲浪达人”的运作下不断调整衔接。  

许仰天对互联网上信息利用有着自己的思考,社交媒体在SheIn的商业模式中绝不止于推广,而一开始就被看作是信息挖掘的宝库。根据大数据算法的运用,在线上爬虫与线下买手的联合下,互联网的信息资源被更好地盘活。  

而“小单快反”实际上只是生产中测试中的一环,“小单”实际上也贯彻了数据思维。通过与4000多家中小供应厂商的合作,SheIn完成了从款式设计、打板、生产上的快速反馈,在SheIn的MES系统中不断进行信息流的交换与利用。SheIn的平台以日为单位进行上新,平均数量达到3000件以上。  

这样的上新速度,实际上是为了对产品进行更为快速的测试,从而通过后续大批量的订单反哺供应商,以增强与供应商的合作粘性。所以,“小单快反”的本质并不在于小或者快,而在SheIn运行模式中对数据的实时利用。

在优衣库还在以大量联名或设计师合作的方式推出产品时,SheIn通过大数据与算法紧随“潮流”,这样工业化流水线的模式对于员工的要求更低,但效率也更高。而ZARA、优衣库还主要以买手团队进行线下追踪和门店的数据,作为产品设计的信息来源的时候,SheIn的设计师已经坐在公司的办公室中,利用内部的IT系统,收集外部情报,以机器辅助设计。  

这样紧密的供应链,实际上是在柔性供应链体系上玩出了自己的花样,而道具很简单——数据与互联网思维的利用。尽管像优衣库这样的快时尚巨头一直在寻求数字化转型,柳井正更是以互联网公司的架构对迅销进行内部改革。但许仰天作为一个互联网上的“冲浪高手”,还是更胜一筹。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二手书平台多抓鱼,当外界仅仅把它看做是一个二手书平台的时候,它新动作不断引人注目。从自建APP、市场扩充到实体门店与快闪活动,对大数据与算法的运用,更是让它打造了独特的算价与推荐系统,也让回收与售卖体系得到了更好地完善。  

多抓鱼不只是买卖二手书,SheIn更不止卖女装。它对国际市场的“野心”更大,除了十多个品牌的布局,还有在巴西平台试点。  

而当拼多多从美国出发,以Temu在市场上露面,更低的价格给了SheIn背刺一刀,许仰天这趟海外之旅愈发不顺畅。其他快时尚企业还在考量追随SheIn模式的必要性时,他开始了新的思考。  

02 海外“围城”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SheIn是一个服装品牌吗?  

从快时尚行业出发的SheIn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模式,虽然当我们回溯SheIn往往会提及它的品牌推广、流量池打造,不过从它的供应链模式来看,从设计到生产几乎很少有品牌的影子。而原创设计是服装行业的竞争力所在,也是一个快时尚品牌的价值所在。  

但深耕供应链的SheIn以数据与互联网思维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模式,从而在服装行业尤其是快时尚赛道上,获得了自己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看,SheIn并不能称作品牌,尽管它也在打造新的产品线路,诸如高端服装、美妆产品等。

而SheIn带来的模式显然漏洞百出,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中,欧美地区对于服装生产拥有更为严苛的需求与标准,最初以低价批量生产打造的优势,此刻让SheIn站不住脚。  

一面是供应商的困境,另一面则是对产品的质疑。

上游的供应商正面临着SheIn严苛的审核标准,从中泰证券对SheIn的研究报告显示,SheIn对供应商的考察拥有比较细致的KPI设计,以急采发货及时率、备货发货及时率、次品率、上新成功率四项对供应商进行评级,而处于最末的供应商将面临淘汰。  

这样的压力最终从供应商传递到了劳动者身上,有服装行业的从事者向《新眸》透露,相较于传统长周期的服装生产,节奏太快的SheIn让他感到压力倍增,他宁愿选择传统的服装生产厂商。近几年面临疫情,订单数量随时猛增,舒压对于工厂的运作是一项考验。  

面对国际市场对劳工问题的质疑,去年4月至6月,SheIn还聘请了国际审计机构,对供应商工厂进行了薪酬、工作时间的抽样调查。尽管SheIn全球ESG主管Adam WhInston表达了对工人的公平对待与权力保障,但从这几年来中国劳动力红利衰退的趋势来看,看似美好的供应模式仍然会是SheIn未来长期的痛苦来源。  

同时从快时尚出发的SheIn还面临着产品的问题,长期以低廉的原料进行产品生产的SheIn,前期通过低价爆款多销的方式在欧美、中东地区占领市场,比起优衣库这样的高性价比的服饰,它显然在质量上引人担忧。  

这样的问题在Temu出海后更加凸显,以更低价格出现的Temu在国内模式的试验成功后,更为老练地与SheIn抢占起市场。同样的质量,Temu以更低的价格投入了不少消费者的怀抱。  

而SheIn此刻正处于“围城”中。“超快时尚”的生产速度造成了更多的资源浪费,国际声音不断逼迫SheIn进行环保方面的处理。而在巴西,跟随亚马逊、Shopee进行平台本地化试点,也引发了巴西原有的服装零售商的警惕。同时SheIn在欧洲市场,近期正遭受不少媒体的批评,意大利《国际邮报》就矛头直指SheIn的模式问题。  

当我们回望这些问题,生产、环境、质量与模式,无一不是快时尚正面临的问题,而以创新思路入局的SheIn仍然深陷泥沼。  

更危险的问题留给了传统快时尚企业,当优衣库在去年关停东京新宿首家全球旗舰店时,SheIn在东京开设了首家实体门店,此前它已在日本推出了多次快闪活动。  

03 另一种可能还有多远?

不少人可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SheIn不回国开辟市场?  

其实很简单,SheIn的这套路数在国内,早已被各大玩家玩够了,同业的竞争压力之下,还面临着成本与利润的矛盾问题,SheIn显然在国内很难获得在国外那么优秀的营收。这个问题在Temu上得到了更好地证明,借着SheIn跳板出海的Temu显然也是嗅到了国外的商业利润,一下子闯进美国市场,对SheIn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另一边,国内快时尚市场也在谋求转型。  

我们先前介绍的优衣库,实际上是国内快时尚中的佼佼者。四顾国潮产品起伏重生,优衣库仍然占据一席之地,这就是优衣库自身模式不断转型发展的结果。当我们讨论SheIn作为快时尚的另一种可能性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讨论服装行业的变革与问题,而优衣库与SheIn是两种典型。  

优衣库与SheIn一样,我们很难把它作为一种品牌去论述,但优衣库比SheIn更具有品牌感,这也是SheIn此刻面临的问题。去年11月,阿里前奢侈品总裁加入SheIn,这正是一轮轮抄袭指控中SheIn的回应方式,也是对推进IPO进程中的谨慎。  

而SheIn互联网思维下的超前模式,实际上是传统快时尚企业很难及时跟进的。而优衣库这样已经加速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也很难在更为柔性的供应链模式上打败SheIn。  

不过,同样是以快时尚起家的两个企业,此刻正在走不同的道路。以开店部署网络的优衣库在服装零售道路上越走越快,但SheIn一面布局全球,一面开辟新道路,甚至打造自有的付款平台。SheIn作为跨境电商与快时尚业务交叉的核心企业,此刻正代表着一种新的可能性。  

也许优衣库正在小跑前进,而SheIn在摸索着爬行。快时尚行业的问题仍然重重,解决的路径需要不断地被提出,但SheIn原本的目标也许就不只是女装。正如我们最开始所说,卖女装也许是SheIn的副业,而我们期待它在独角兽群中,以一种新生的样貌出现。  

只能说,SheIn现在的矛也许还不锋利,但优衣库的盾还是太小了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国内的电商巨头们,已经很长时间不“打仗”了。曾经风靡一时的价格战熄火,下沉市场的争夺偃旗息鼓,社区团购的硝烟散去,就连双11大促也不再公布销售额。

所有能看到的高增长领域,似乎都已经见顶了。巨头们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创始人退居幕后、休养生息,互联网的残酷竞争告一段落。

直到一个叫做SHEIN的平台崛起。

SHEIN是一个跨境电商平台,中国最神秘、估值最高的电商独角兽。它将中国工厂生产的女装,源源不断地卖往海外,便宜是它最大的标签。

过去几年,阿里、京东、拼多多在国内疯狂内卷,SHEIN则悄悄在海外闯出了一片天地,公司估值超过1000亿美元。

SHEIN的逆袭,只是中国庞大出海产业的一个缩影。如今国内的互联网红利消耗殆尽,出海成为巨头们盯上的下一个目标。

拼多多、阿里、京东,包括字节跳动,都已将电商出海作为下一阶段的重点业务。拼多多在两个月前上线跨境业务Temu,首站面向北美市场开售,目标客群跟SHEIN类似;阿里内部曾因个人问题被降级的蒋凡,再度出山得到重用,掌管阿里出海业务;字节跳动全方位探索海外电商,TikTok直播电商还在烧钱阶段。

中国电商出海十余年,直到巨头集体进场才风云再起。

按照背景不同,深燃将电商出海的头部玩家分成四个大类:

电商巨头:拼多多、阿里、京东

隐形独角兽:SHEIN

巨头代理人:Shopee、Lazada

短视频电商:TikTok

这四派势力风格不同,打法也不同。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电商出海的大规模战争,已经打响了。

四派势力,激战跨境电商

中国的电商巨头中,对海外业务布局最深的是阿里。

阿里做外贸起家,B2B外贸批发业务甚至比淘宝还早,后来又做了B2C模式的速卖通,在俄罗斯、巴西市场很受欢迎。

不过直到去年底,海外业务才被阿里提升至集团战略层面。去年双11之后,阿里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沿用多年的2C(面向消费者)业务和2B(面向企业)业务架构被打散,重组为国内和海外两大业务板块。

这是十多年来首次,海外业务被阿里提升至和国内零售、云计算同等的地位。

曾带队狙击拼多多的原天猫淘宝总裁蒋凡,再次被重用,成为阿里海外业务负责人。他身上承担的使命是,要让阿里完成全球20亿用户的目标,其中接近一半要来自海外,而现在还有大约7亿的缺口。

拼多多的海外业务起步晚。

虽然在创办拼多多之前,黄峥也做过跨境电商项目,还跟SHEIN的创始人许仰天短暂交过手,但因为国内市场实在太大,黄峥把所有精力放在了国内,于是成就了拼多多。

现在国内电商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稳固,拼多多腾出手来布局海外,就有了Temu。

Temu是拼多多刚推出的跨境电商平台,首站面向北美市场,9月16日刚开放售卖。跟拼多多当年的玩法类似,以低价切入市场,目前还在烧钱补贴阶段。

这是继多多买菜之后,拼多多最新的战略级项目。过去两年凭借着无上限的资金投入、超强的执行力,多多买菜从残酷的社区团购大战中杀出重围。如今拼多多调转兵力,要去海外再打一场攻坚战。

相比之下,京东出海的步伐要小一些,虽然在东南亚等地有业务落地,但目前主要优势集中在物流仓配和售后服务上。目前京东在全球拥有近100个保税仓库、直邮仓库和海外仓库,今年在美国启用了第一个海外维修中心。

这三大电商巨头已经在国内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它们去海外竞争,不缺钱,也不缺经验,是出海江湖里的重磅玩家。

第二类势力是SHEIN这样的隐形独角兽。SHEIN成立于2008年,跟曾经的跨境电商龙头兰亭集势是同一个时代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当年有很多,大多依靠服装品类起家,抓住了外贸红利期赚到了第一桶金。

但这个领域一直没有大公司,行业极其分散,更新洗牌很快。兰亭集势现在的市值只有1.2亿美元。只有SHEIN,用14年时间,默默长成了超级独角兽。

SHEIN的模式不复杂,胜在规模。它在中国搞定一批核心供应商,拿到极其低廉的价格,进行精心的策划包装,通过数字化营销和数字化供应链,紧跟潮流,飞速出新,快速迭代。

过去三年,SHEIN的业绩呈爆发式增长,2021年的GMV超过200亿美元,成为最大的非标品自营电商,开始跟快时尚巨头ZARA分庭抗礼。而拼多多Temu出海的第一刀,直接砍向了SHEIN。

第三类玩家比较特殊,主要涉及到两家公司——Shopee、Lazada,它们是东南亚最大的两个电商平台。

虽然不是中国公司,但这两个平台跟中国联系紧密。

Shopee的创始人李小冬在中国天津出生,本科毕业于上海交大,去新加坡之前在上海工作过几年。Shopee的母公司就是靠拿到腾讯《英雄联盟》在东南亚的代理权发展起来的。而腾讯通过投资成为了Shopee的最大股东。

Lazada成立于新加坡,从印度尼西亚市场起步,在2015年成为了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平台。2016年阿里耗资20亿美元控股了Lazada,随后阿里派出高管直接管理,Lazada彻底阿里化。

东南亚距离中国很近,电商行业发展迅猛,中国的商品、资金、人才进入东南亚很方便。资本、业务、人员上的紧密连接,让这两家公司成为了中国电商出海版图中的一环。

最后一类玩家是TikTok直播电商。TikTok相当于海外版抖音,抖音有的,它也可以有。抖音电商发展得如火如荼,TikTok电商也在持续发力,目前正在进攻印尼和英国市场。

不过,由于商业环境差异巨大,TikTok直播电商在海外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但直播电商是商业高地,巨头们都在布局。TikTok是其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选手。

同一个江湖,不同的玩法

目前,这四类玩家还没到短兵相接的地步,但已经有火药味了。

首先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是Temu和SHEIN。

欧美是SHEIN最重要的市场,而拼多多出海第一站,就选在了美国。美国是成熟市场,巨头林立,电商出海通常都会避其锋芒,绕道东南亚。而拼多多选择跟SHEIN正面对决,可见其决心之大。

两个平台售卖的商品,基本都来自中国工厂,相当于是绑着无数工厂出海。只不过SHEIN打造的是自有品牌,而Temu是平台模式。

另外二者都是以低价为标签,商品集中在女装、日用百货等品类,通过极低的价格对海外市场进行降维打击。这个SHEIN一直在用的剧本,拼多多三年前在国内用过,现在也要搬到海外。

阿里和拼多多之间,目前还没有到正面竞争的地步,不过这其中的关系很微妙。

阿里的基础不错,速卖通已经成立12年了,供应商、商品、物流都已经很成熟,阿里内部也积累了成熟的打法。再加上阿里还有Lazada这样一颗棋子,起步就比拼多多高了一大截。

并且阿里已经从海外赚到钱了。2022财年,阿里的海外零售业务收入427亿元,为集团贡献了约5%的收入。如果算上海外批发业务,其海外总收入规模达到611亿元。

不过有对比才有差别。这个成绩放在阿里体系内并不突出,另外Lazada的表现其实是差强人意。2018年阿里对Lazada高层进行大换血,原来的创始团队和职业经理人大批离职,在被阿里全面同化的过程中,Lazada丢掉了东南亚电商第一的位置。

阿里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在海外业务如此强势的情况下,眼睁睁看着SHEIN坐大。这就像是当年在夹缝中跑出来个拼多多,而且现在拼多多还转过身来再砍一刀,让海外电商内卷升级。

阿里在加速排兵布阵。蒋凡掌管阿里海外板块后,一批淘系和天猫的高管陆续转去速卖通。速卖通的定位也在调整,从扶持海外商家到更多向中国商家倾斜,而海外的当地电商业务则更多由Lazada团队接管。

从淘宝调任速卖通总经理的张凯夫说,速卖通会更旗帜鲜明地回归到跨境本源上,帮助中国企业做好出海。

从发展路径来看,Shopee跟Lazada截然不同。虽然腾讯是Shopee的最大股东,但对业务的干涉很少。而上文提到的挤掉Lazada东南亚电商第一位置的玩家,正是Shopee。

Shopee跟拼多多有很多相似点。同属于腾讯系公司,同样成立于2015年,同样市值最高超过2000亿美元,只不过一个在中国,一个在东南亚。

Shopee的野心不局限于东南亚。2019年Shopee攻打巴西市场,凭借铺天盖地的营销、长达半年的免邮补贴,快速积累了一大波用户。在站稳脚跟后,Shopee迅速本地化,用当地工厂和商家补充品类,从而拿下了巴西市场。

不过这套打法并非总是奏效。去年开始,Shopee在半年时间内一口气进入了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印度,以及波兰、西班牙、法国等七个国家,然后又因水土不服而快速裁撤部分站点,并开启了大规模裁员。

在更多的新兴市场,Shopee要交的学费还有很多。

跟前面提到的三类玩家相比,直播电商出海是最另类,也是最尴尬的一个。

根据测算,去年抖音电商卖掉了价值8000多亿元的商品,发展速度超过所有电商平台,但在海外,TikTok的电商业务还在起步阶段。TikTok的海外用户数量已经逼近抖音,然而大部分用户习惯刷短视频,不理解直播电商。

TikTok手握巨大流量,把货卖出去很难;明明国内有成功经验,在海外复制很难;另外,选品、物流、支付都非它的强项。

至于另一个短视频巨头快手,海外业务不够理想,电商业务还没落地。

背景不同、资源不同、阶段不同,它们在开展海外电商业务时的打法也不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它们都有自己的路。

绕不开的超级巨头

一个共同点是,所有玩家出海,都无法绕开海外巨头。

最直接的对手是亚马逊。亚马逊是全球最大、覆盖国家最多的电商平台。它在2019年退出了中国市场,如今在海外以另一种方式跟中国玩家相逢。

在美国,亚马逊在中产阶级的线上购物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保证配送时效,亚马逊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建设仓储物流,并为此雇佣了上百万工人。这形成了亚马逊的核心壁垒。

在这一点上,任何一个来自中国的电商巨头,都没法与亚马逊硬碰硬。不过,亚马逊的软肋也正是在这里——价格不会太便宜。

SHEIN和Temu攻打美国市场,很聪明地选择了低价路线,避开了亚马逊的锋芒。SHEIN的崛起证明,“五环外人群”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存在的。

在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区,市场格局尚未定型,对于初来者相对友好。这意味着更充分的市场竞争。但新的巨头正在快速成长中,东南亚的Shopee想要成为跨国巨头的野心已暴露无遗,Lazada在阿里新的战略指引下会更强调对本地市场的占领。

对于SHEIN这样的独角兽而言,来自巨头的威胁是无处不在的。过去它绕开了亚马逊的地雷阵,如今正面撞上拼多多的枪口,阿里也不会放过它。过去两年发生在社区团购独角兽兴盛优选身上的故事,是最好的例证。

当这些电商玩家走出国门,四处去寻找流量时,它们会发现,学会和海外巨头做生意是一项基本功。

没有谁可以忽略Google和Meta,这两家公司掌握着全球最大的流量和营销平台——Google的关键词搜索,Meta旗下的各大社交媒体。互联网公司在网上做投放,标配是Google搜索+Meta的社交媒体矩阵。

Google通过搜索引擎,精准记录用户的网络轨迹和偏好,形成用户画像,然后去推送千人千面的付费广告。海外很多用户习惯用搜索去购物,这让Google成为绝佳的流量入口。

Meta拥有四大超级APP(Facebook Instagram Messenger WhatsApp),全球用户数超过35亿,其中尤以Facebook最为强势,全球月活接近30亿。这意味着,中国电商出海去任何一个市场,几乎都没法绕开它。

就连最擅长玩流量、靠卖流量为生的TikTok,每年也不得不到竞争对手Facebook那里去“拜码头”,以推广自己的应用。

SHEIN的快速崛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抓住了这些超级APP早期的流量红利。在SHEIN还很早期时,就非常激进地在这些流量平台砸钱推广,跟一批KOL和网红达成合作。

如今拼多多的Temu要推广,最难搞定的就是流量从哪来的问题。在国内,拼多多还能“仰仗”微信,但在海外,拼多多只能花钱从巨头那里买。

过去这几年流量的价格水涨船高,Temu或许可以复制SHEIN的模式和供应链,但在流量营销上,只能花费更高的成本。

中国电商出海玩家中具备流量优势的是TikTok。TikTok已经成长为全球用户最多的短视频产品之一,但它很快就面临来自海外巨头的围剿。Google母公司Alphabet通过YouTube推出Shorts 短视频,声称月活超过15亿,而且YouTube去年就开始直播带货了;Instagram推出了Reels短视频;Facebook也在主站尝试了直播电商。

只不过,它们现在都没跑通直播电商的模型,距离赚钱还很远。

参照中国电商市场的演进历程,电商平台跟直播电商之间总有一天会发生直接竞争,就像淘宝和抖音现在正发生的那样。这意味着TikTok的敌人不只有Google和Meta,还有拼多多和阿里,甚至Shopee和Lazada。

不论背景如何,以哪种方式切入市场,在电商这条赛道上,所有的电商出海玩家都会正面相遇。竞争的强度是空前的。

为什么一定要出海?

电商出海,过去十多年其实一直在进行,只是不像现在这样紧迫和彻底。

阿里1999年通过B2B外贸出海,SHEIN在2008年依靠婚纱品类出海,字节跳动2015年组建了第一支全球化团队,Shopee在同年成立,2016年阿里控股Lazada。黄峥早年就做过跨境电商,而在2018年成立、去年被关停的跨境项目VOVA,在外界看来跟拼多多管理团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过去大家各自为战,创业公司摸着石头过河,巨头们边走边看,还有一些在观望。但今天,情况早已今非昔比。

国内的电商市场到达天花板,疯狂内卷过后是残酷的存量竞争,高增长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这从几大巨头今年的财务业绩可见一斑。

阿里的淘宝天猫线上实物商品GMV,在今年一季度首次出现下滑,二季度降幅进一步扩大;集团整体收入的增速,则在一季度创下历史新低,二季度首次出现同比下滑。京东今年前两个季度的收入增速,一直在创造历史最低水平。拼多多的年度活跃买家数已经突破8亿,再增长很难。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SHEIN在过去三年里爆发式增长,营收规模和公司估值翻了数倍。在中国互联网圈,已经很久没见到SHEIN这样让人惊艳的故事了。

中国公司走出国门的驱动力变了,海外业务提供了资本市场需要的故事。

中国电商出海有很多优势。专注出海投资的天际线创投管理合伙人梁杰对深燃说,中国是全世界制造中心,中国电商的制造商和消费者是在一起的,可以认为基本是无成本的。这样一个接近理想状态的无摩擦的电商产业,在效率上能甩开全球其他国家很远。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水平的工程师红利和产业链红利,这两点就像硬件和软件。而电商是中国供应链(硬件)和数字化(软件)应用融合,发生指数级化学反应的完美代表。”他说。

在出海的方式上,过去的投资出海、商品出海,已经发展到现在的模式、团队、经验全方位出海。拼多多在开辟美国市场的同时,快递独角兽极兔也跟着一块打配合,在美国起网布点。字节跳动有足够的决心,也有充足的资源,在海外再复制一个抖音电商。

在低垂果实基本被摘掉的今天,电商出海机会很多,当然挑战也不小。地缘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冲突、监管政策,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出海造成冲击。

今年上半年阿里的国际零售业务出现下滑,不是因为自身原因,而是因为欧盟增值税税规修改、欧元对美元贬值、俄乌冲突导致供应链和物流中断。

去年7月,印尼政府为了保护本土纺织业,指控Shopee、Lazada等平台倾销中国商品,要对很多类别的商品加征关税,导致Shopee被迫下架了大量店铺。SHEIN在印尼市场也遭受了损失。

TikTok在美国和印度市场的遭遇,充分展示了出海背后的政策风险。在英国市场,TikTok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通电商闭环,业绩也尚未达到预期,而且还面临随时可能爆发的劳工纠纷。

这都是出海路上必须要交的学费。

好在电商是一个长坡厚雪的大赛道,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千亿美金的大机会。拼多多的逆袭让很多人发现,国内铁板一块的电商格局也可以被撬开一条裂缝;SHEIN的故事告诉人们,再复杂的时局下,再普通的生意,也可以弯道超车。

全新一轮电商出海,序章开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