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

ipo与上市的区别在公司进行IPO之后就算上是成功,但公司上市的途径并不限于IPO。简单理解就是IPO属于上市的方法之一,严格意义上来说IPO只是公司的股票发行,IPO上市公司的操作方法是通过股份制对公司进行改造,设立成股份公司,再以股份公司的名义进行IPO申请,IPO申请成功后就会成为上市公司。

ipo与上市的区别是什么
1、IPO上市:也称之为首发股票上市,公司在公司结构改造成符合股份公司上市相关规定后,可向证券管理部门提出上市申请,通过申请审查即可发行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直接在金融股票市场中上市。
2、借壳上市:想要上市的公司也可通过收购证券市场中已经合法上市的上市企业股份,在掌握该公司控股权之后,对公司的资产结构进行重新组合,把想要上市的公司资产与该公司资产相融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则无需经过证券管理部门的审核,就能直接上市。
阅读全文>>

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市场经济风起云涌,各类企业纷纷崛起。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深圳作为中国特区示范城市,一直以来吸引着大批投资者和企业家的目光。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很多企业都希望能够通过上市来实现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那么,深圳注册公司上市有哪些重要步骤呢?接下来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深圳注册公司上市进行阐述。

1. 寻找上市机会

对于有意向上市的企业来说,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在哪个交易所上市。深圳自然成为了深圳本地企业的首选,因为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可以更好地融入深圳的经济环境,享受到特区政策的红利。此外,深圳交易所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给企业提供更好的上市平台。

在确定了上市交易所后,企业还需考虑上市的时间和程序。在选择上市时间时,企业应该考虑市场的表现和经济环境等因素;而在确定上市程序时,则需要咨询专业的上市顾问或律师。这些专业人士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为企业量身定制上市计划,帮助企业顺利上市。

2. 准备上市材料

准备上市材料是上市的重要一环。企业要上市,首先需要完成招股说明书的撰写。招股说明书是用于在市场上募集资金的重要文件,需要包含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数据、经营策略等。同时,还需要提供可靠的财务报表和相关材料,以证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此外,还需要提供企业的战略规划、法律法规的合规性等方面的证明文件。

为了确保上市材料的准备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企业可以委托专业的财务机构进行审核和核实,以避免出现错误和不完整的情况。这样既可以提高材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也可以提高上市申请的通过率。

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在企业上市之前,需要对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优化和完善。这是因为上市公司需要向广大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展示其透明度和规范性。为了实现公司治理的标准化,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董事会和独立董事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运营质量和管理水平。

此外,企业还需要加强信息披露和合规性,确保及时、准确地向股东和市场披露相关信息。这需要企业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和信息发布渠道,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4. 获得监管部门批准

在准备好上市材料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后,企业需要向相关监管部门提交上市申请,获得批准。监管部门会对企业的上市申请进行审查和评估,包括对企业的财务情况、经营状况、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审查。只有在通过了监管部门的审核后,企业才能正式获得上市的批准。

为了顺利通过监管部门的审核,企业需要充分准备,并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工作。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上市顾问或律师,帮助企业分析并解决潜在的问题,提高上市申请的通过率。

5. 上市后的运营与管理

当企业成功上市后,其运营和管理工作并没有结束,相反,这只是上市公司的新起点。上市后,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关系的管理,确保公司和股东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保障。

此外,上市公司还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经营和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同时,企业还需要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强化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确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运行。

总的来说,深圳注册公司上市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上市,企业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还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值。然而,上市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企业充分准备,并配合监管部门的审核和评估工作。只有在完成了上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后,企业才能顺利实现注册公司上市的目标。

阅读全文>>

离岸公司注册:香港公司注册的专业代办服务

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们选择在香港注册离岸公司,以拓展国际业务、享受税收优惠和提升企业形象。离岸公司是指在境外注册成立的公司,通常不需要在注册地设立实体经营场所,因此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本文将详细介绍在线注册香港离岸公司的专业代办服务,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如何成功注册一家香港离岸公司。

一、香港离岸公司注册的优势

  1. 地理位置优越:香港位于中国南方,交通便利,是通往亚洲其他地区的门户。
  2. 法律体系完善:香港有着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
  3. 商业环境成熟:香港拥有成熟的商业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4. 金融市场发达: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业融资和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
  5. 税收优惠政策:香港实行低税政策,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6.5%,同时还有一系列的税收减免政策,有助于降低企业税负,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6. 企业形象提升:在香港注册公司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形象和信誉度,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7. 隐私保护:在香港注册公司可以保护企业家们的隐私,因为香港没有信息披露的要求,可以隐藏股东和董事的真实身份。
  8. 离岸业务操作:香港是一个离岸金融中心,企业家们可以在香港进行离岸业务操作,享受税收优惠和灵活的金融政策。
  9. 拓展国际市场:香港作为亚洲的商业中心之一,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紧密的贸易关系和投资合作。在香港注册公司有助于企业家们拓展国际市场,加强与全球合作伙伴的联系。

二、在线注册香港离岸公司的流程

  1. 确定公司名称并进行核名。需要确保公司名称未被他人注册使用过。
  2. 准备公司章程并提交给香港公司注册处(Companies Registry)。公司章程包括公司名称、经营范围、股东和董事信息等。
  3. 提交注册申请并缴纳相关费用。需要提供股东和董事的身份证明、公司章程、注册地址等材料,并缴纳相应的注册费用。
  4. 等待审批。在提交注册申请后,需要等待香港公司注册处审批通过。这一过程通常需要3-5个工作日。
  5. 领取营业执照。在审批通过后,可以领取营业执照,正式成为一家香港离岸公司。
  6. 开立银行账户。为了进行资金结算和业务操作,需要在香港选择一家银行开立银行账户。这一步骤通常需要提供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等文件。
  7. 税务登记。根据香港税务法规要求,需要进行税务登记,并按时申报纳税。这一步骤通常需要会计师的协助。

三、在线注册香港离岸公司的专业代办服务

对于企业家们来说,选择一家专业的代理机构或律师团队来代办离岸公司注册是最省心、最便捷的方式。以下是一些选择合适的代理机构或律师团队的要点:

  1. 资质和信誉:选择有资质和信誉的代理机构或律师团队,能够确保注册过程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可以通过查询代理机构或律师团队的官方网站或客户评价来了解其资质和信誉情况。
  2. 专业能力:选择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代理机构或律师团队,能够提供全面的注册服务,包括公司名称核名、制定公司章程、提交注册申请、协助开立银行账户等环节。可以通过查询代理机构或律师团队的官方网站或客户评价来了解其专业能力情况。
  3. 服务费用:选择价格合理的代理机构或律师团队,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避免不必要的花费。可以通过查询代理机构或律师团队的官方网站或客户评价来了解其服务费用情况。
  4. 服务态度:选择服务态度好的代理机构或律师团队,能够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和帮助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查询代理机构或律师团队的官方网站或客户评价来了解其服务态度情况。
  5. 客户评价:选择有良好客户评价的代理机构或律师团队,能够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和帮助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查询代理机构或律师团队的官方网站或客户评价来了解其客户评价情况。

总之,选择合适的代理机构或律师团队是成功注册香港离岸公司的关键之一。通过了解其资质和信誉、专业能力、服务费用、服务态度和客户评价等方面情况,企业家们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代办服务机构来帮助自己成功注册香港离岸公司,促进企业的发展。

阅读全文>>

嘀嗒出行的IPO之路似乎并不怎么顺畅,就像是踏上了彭罗斯阶梯一般——一个始终向上或向下但却走不到头的阶梯。

今年2月20日,有媒体报道称,嘀嗒出行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金、海通国际及野村国际为联席保荐人。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继2020年、2021年上市失败后,嘀嗒出行第三次重启港股IPO进程。

或许是投资人的推动原因?嘀嗒似乎对上市有一种执念,然而姑且不论此次递交申请是否能够顺利上市,即便此次申请成功上市成功了,嘀嗒又能如何呢?

一、利润净额持续下滑:嘀嗒拿什么支撑自己的估值想象力?

在网约车的江湖上,嘀嗒似乎一直都不是特别引人注意,更多人知道他或许还是在滴滴之前就率先申请IPO吧。

根据招股书显示,在报告期内(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前三季度),嘀嗒出行净利润分别为3.433亿元、2.380亿元和0.654亿元。但在行业很多竞品都还困在亏损泥潭中时有这样的表现,嘀嗒确实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利润持续下滑似乎也是一种现实,从这个维度来看,似乎让人对其上市路产生怀疑。

尤其是各类打车平台的层出不穷,这或许也对嘀嗒的市场份额产生了一定的挤出。

中国一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三大央企联合阿里、腾讯、苏宁及金融、零售、互联网等行业头部公司共同成立T3出行公司。上汽集团有“享道专车”,吉利有曹操专车的吉利。

与这些车企背景的打车平台竞争,嘀嗒似乎并不具备优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双方做网约车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从平台业务结构来看,顺风车对于嘀嗒而言是核心业务,而对于车企不同,是改善型业务。为什么这样说?嘀嗒最核心的业务就是靠顺风车去实现流量转化,获取利润。赚不到钱就会陷入麻烦。而车企主营业务还是为了卖车,做网约车还有消化自身产品降低汽车采购成本的优势。做变现业务的玩家处于被动防御,而车企背景的打车玩家发力网约车市场更像是"降维打击"。

此外,嘀嗒要想提高自己的想象力,未来势必要从赚取车费的传统行业盈利模式转为流量变现生意,这样一来,就不能像其它平台一样被插件化。

在移动互联网进入深水区的今天,任何服务入口需要寄生于某个超级APP当中才能发挥价值。正如我们所看的那样,也只有腾讯、百度、阿里、字节跳动这样的巨头或者准巨头才有能力去做这件事,就像笔者平时喜欢用高德打车,上面对接着许多不多的网约车品牌,往往很快就能打到车。最近抖音也上线打车功能了,已经开放交通出行服务的平台服务商入驻资格,目前开放的细分类型有打车/网约车、顺风车/拼车、出租车等。

网约车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在固定的时间,让需求与供给得到匹配,供给端运力要实现密集覆盖从而满足分散的需求。聚合打车平台可以集聚更多的运力资源,用户打车快,体验好,就会产生用户粘性。

对于嘀嗒而言,自己做流量业务的话可能会承压,如果选择被工具化,入驻超级APP或者其它聚合平台的话,可能会让资本市场对其想象力下降,对于嘀嗒而言,或许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根据《投资时报》此前的报道,若按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尽管嘀嗒出行中国顺风车市场份额仍位列榜首,但已由2019年的66.5%下滑至2021年的38.1%。报告期内,嘀嗒出行的顺风车收入占比约9成左右,但其业务毛利率呈现下滑趋势,分别为86.7%、85.4%及80.5%。

营收下降了,市场份额下降了,毛利也下降了,再加上网约车市场越来越多的玩家,这样的嘀嗒即便上市了又能取得怎样的估值呢?结果恐怕很难令人满意吧。

有不少媒体报道,2022年前9月,嘀嗒用于私家车车主的补贴额度较上年同期下降75.85%。但有意思的是,关于毛利下降问题,嘀嗒出行在招股书中解释称,2020年到2022 年前三季度,其顺风车平台服务的毛利率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其增加了对私家车车主的补贴。补贴额度下降了,毛利还降低了,这里面的内容或许值得我们去关注。

而且,靠补贴真的是长久之计吗?

朱啸虎曾经表示,现在的网约车竞争已经不同于当年,现在政府并不希望看到恶性竞争,而对待补贴策略,资金战、流量战都不是关键,运营效率才是王道。

企业,是靠服务来决胜的,网约车也不例外。

二、经营屡次被罚,业务营养不良:上市,真的是嘀嗒成功的“诺曼底”?

关于嘀嗒,另一个引起人们争议的点或许就是关于它的处罚似乎是有些多了点。

据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嘀嗒出行顺风车平台累计发生57起行政处罚案件。其中36宗后续已于撤销,余下21起行政罚款由5000元至30000元不等,合计约为55万元。

不得不说的是,嘀嗒的违规事件似乎有些多了点,可见,风险意识不足似乎也是伴随嘀嗒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过往的这些经历,对于其IPO过审是否会产生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对于其品牌形象而言或许不是什么好消息。即便IPO成功了,届时,嘀嗒将面临更加复杂的舆论环境,任何负面消息的曝出,都可能导致股价下跌,这或许是嘀嗒和投资人要共同面对的风险隐患。

有一说一,关于网约车层面,司机素质问题经常为人诟病,只不过从本质上看,司机个体素质高低非平台主观意识可以完全决定,但是否遵守法律法规行业规则应该是平台自己能决定的吧?一个是能力问题,一个是态度问题。屡次被罚背后,或许也反映出企业经营层面的一些问题。

此外,前面我们说到太多关于影响嘀嗒估值的信息,但是最关键的或许还是业务层面的内容。根据F&S报告显示,中国的移动出行市场由出租车扬招、出租车网约、网约车及顺风车组成。在2021年,这四个细分市场的订单总数分别约为144亿、18亿、102亿和3亿。

专注、垂直、“小而美”可以让企业变得更专注,但是时代确实属于“大而全”平台的。

说一千道一万,顺风车、出租车只是整个市场的一部分而已。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用户的角度去考虑,不会专门为了某种垂直服务下一个打车平台,毕竟手机内存太珍贵了。因为平时用车的次数会比较多,考虑顺风车的话需要看运气,有时候给你“顺风”到附近,自己还得走一会才行,一般都是用高德打车同时选择好几种不同的打车方案。

不过话说回来,打车本身就是一个垂直的生活服务场景,做垂直场景中的细分领域?这样的企业想象力又能有多大呢?这样的企业它的护城河壁垒又能多深呢?专注细分领域,虽说可以集中精力,但是价值链没有太多可以延伸的地方,不会有太多可供挖掘的价值,也很难做成真正的生态型平台企业。

而谈到护城河壁垒,就目前的嘀嗒而言,似乎存在两个相对比较明显的隐患。

一是业务层面。现在本地生活层面大家的交际越来越多了,你不去拓展自己的边界,那就等着被别人来拓展吧。顺风车本身就是打车服务的一部分,对手发力顺风车市场很顺理成章,连突破边界都算不上。

二是运力层面上。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和企业竞争的优胜劣汰,新能源替代步伐可能也会加快。这一点,其实是有车企背景打车平台的优势。

对于嘀嗒而言,虽说净利润持续下降,但考虑到很多平台还没有实现盈利,这足以说明嘀嗒的经营能力。况且,在垂直市场实现这样的成绩,这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嘀嗒有自己国人的地方。只不过面对红海竞争的网约车江湖而言,嘀嗒可能需要拓展一下自身的业务。单一业务的想象力受限,而且抗风险能力低。

之前嘀嗒已经失败两次了,而上市失败终究是有原因的,这些问题解决了吗?当然了,这一点我们外人不得而知,不过对于嘀嗒而言,现阶段其实不必非得执迷于上市,毕竟网约车似乎已经过了上市的最好时候,对于嘀嗒自身而言其实也是如此。高筑墙、广积粮,延展自己的市场想象力,而这或许才是发展的正确姿态。不过既然已经申请了,那就祝福嘀嗒,此次圆梦IPO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如今的吉利俨然一台超级IPO制造机。

2021年,沃尔沃在瑞典上市,去年下半年,极星和亿咖通先后在美国上市,曹操出行也被爆出今年将在香港上市,之后,一连串消息又陆续爆出:路特斯将通过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在美国上市,成立不到两年的极氪也在美国悄悄交了表,如果不出意外,将会创下造车新势力上市最快速度。

吉利这套组合拳和比亚迪、长城的打法截然不同,比亚迪在推出仰望之前,只做“BYD”一个品牌,名下也只有一家上市公司,长城这两年虽然推出了欧拉、坦克、沙龙等新品牌,但没听说要让它们单独上市,而相比之下,吉利选择的这条”拆分品牌+上市融资”之路显得与众不同。

对于这些密集操作,市场众说纷纭,有人说吉利是产融结合的样本,是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高手,但也有人认为吉利越来越像一家汽车业的投资机构,毕竟,相比于差强人意的销售业绩,吉利这两年在投资方面的表现更加耀眼。

01 既挖金子,也卖铲子

对吉利来说,成为投资机构显然是个伪命题,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吉利这两年不是在“买买买”,就是在“合合合”,旗下的公司一个接一个排队上市。

而这一切几乎都和SEA浩瀚架构有关。

对普通人来说,架构是一个看得懂,但又想不太明白的东西,在汽车行业,它作为一种设计制造规范早已被全行业所采纳,也被证明是车企“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

在燃油车时代,最成功的架构非大众集团的MQB(横置发动机平台)莫属,它在之前PQ系列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固定某些重要参数,最大程度实现了跨车型、跨级别和跨品牌的零部件共享,大大降低了研发、采购和生产成本,把设计和制造的灵活性玩到了极致。

效仿MQB,吉利也在2020年推出了专门为电动化打造的SEA架构,它的灵活性相比MQB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MQB“只是”覆盖从A0到B级车,而SEA的覆盖范围更广,可以实现1800mm到3300mm的轴距,可以覆盖A级到E级车,产品除了轿车、SUV和MPV之外,甚至包括皮卡和跑车。

但架构造车并非完美无瑕,它的问题在于费时又费钱,比如MQB从2007年开始研发,2012年才推出基于这个平台打造的第一款车奥迪A3,前前后后花了不少于600亿美元,而拥有超长带宽SEA架构也不例外,吉利的官方说法是“历时四年研发、斥资180亿元。”

这样的重资产特性也决定了像“蔚小理”这样的新势力在创业初期,由于资金所限,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将产品快速推向市场,往往会选择“大单品策略”,最成功的就是特斯拉Model 3,而这种“放长线钓大鱼”的模块化策略更适合不差钱的大车厂。

但相比于大众的千万级体量,吉利还是太小了。

大众集团2012年全球销量超过900万辆,而2020年吉利控股(包括沃尔沃等)总销量才刚破200万辆,而且MQB是一个燃油车平台,可以同时满足奥迪、大众、西雅特、斯柯达四大品牌主力产品的开发需要,而SEA虽然带宽足够长,但毕竟它是一个纯电平台,只能生产纯电动车。

这也决定了SEA如果想要在生命周期内尽可能地摊薄成本,就必须要尽可能地用于多个品牌,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要,而且最好是纯电品牌。

在这样的背景下,“极氪”在2021年诞生了,定位为纯电高端品牌。此外,Smart也推出了第一款纯电车豪情精灵,纯电皮卡品牌“雷达”也在2022年7月问世,9月份就推出了第一款量产车,用的都是SEA架构。

在某种意义上,SEA对吉利的意义不亚于MQB之于当年的大众,但对于一个如此昂贵的平台来说,如果只给几个亲儿子用,显然是不划算的。

在智能电动时代,硬件所能体现的差异化在减少,软件和算法变得越来越重要,不断有新玩家跃跃欲试,而对于它们说,将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用于更能体现差异化的座舱和自动驾驶,而借用一个成熟且灵活的模块化平台来“代孕生子”,似乎是一个更优解。

从2020年左右开始,吉利有意将SEA架构卖给更多的第三方,比如和百度成立“集度”,和富士康成立合资公司,和Waymo合作无人驾驶出租车,去年甚至将其技术输出给了波兰一家电动车企EMP,这么做既能节流,还能开源。

从这个角度看,吉利不是要成为一家投资机构,而是一家科技公司,既要挖金子(卖车),也要卖铲子(卖造车的架构),既要To C,也要To B

02 多生孩子,但要少打架

市场对于吉利的另一个不解在于,为什么吉利要有这么多品牌?

一个冷知识:如今的吉利已经超越大众,成为全球乘用车品牌最多的车企,大众是七个(大众、斯柯达、捷达、奥迪、保时捷、宾利和兰博基尼),而吉利是八个(吉利、几何、领克、宝腾、极氪、路特斯、沃尔沃、极星)。

除此之外,吉利去年还如愿以偿地入股了超跑品牌阿斯顿·马丁,成为后者的第四大股东。今年2月,吉利还将推出一个全新的中高端新能源系列(包括纯电、混动和增程),定位介于几何和极氪之间。

吉利旗下的品牌矩阵

在汽车圈,这种经营策略叫“多生孩子好打架”。

在燃油车时代,不少自主品牌都试过这种打法,比如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前后,就推出了英伦、帝豪、全球鹰三个子品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人群细化,扩充价格带,提升溢价。

实际上,在技术和品牌普遍都比较孱弱的年代,自主品牌多生孩子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最终在2014年,吉利宣布回归“一个吉利”,重回高速发展的轨道。

但这并不意味着自主品牌放弃了这条路,因为对它们来说,长期困在低端市场吃糠咽菜只会营养不良,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竞争力。

2016年,基于CMA架构,吉利和沃尔沃合作打造了“领克”,试图填补吉利平均售价不到十万和沃尔沃平均售价三十几万之间的巨大空白;

2017年,吉利通过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拿下了“路特斯”51%的股权,在沃尔沃之上又开辟了一个更高端的小众市场。

而在电动时代,传统车企成立新品牌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欧拉、沙龙、仰望、雷达,莫不如是,但另一方面也是迫不得已

众所周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电动车在国内的渗透率虽然已经超过了25%,但放眼望去,能靠电动车赚钱的车企只有规模效应强、垂直整合力度大的特斯拉和比亚迪,其他诸如“蔚小理”等如今每个季度都要亏数十亿元,而背靠传统车企旗下的新公司也不例外。

比如在内部被视作“一号工程”的极氪,2021年亏了10个亿,2022年上半年亏了7.6亿,虽然比“蔚小理”这样的烧钱大户少得多,但吉利汽车去年上半年(HK0075)的净利润也不过15.5亿元,同比下滑34.8%,如果极氪不能剥离出上市公司,股东们恐怕会暴跳如雷。

而独立的好处在于,前期启动时可以靠母公司输血,但之后可以一边发展,一边对外融资,包括但不限于VC/PE、产业链上游以及地方政府,直至上市,同时也能利用更灵活的制度来吸引和激励人才,毕竟创业和打工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但多生孩子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是考验家底的殷实程度,另一方面是考验如何分配资源,毕竟短期内燃油车才是现金流和利润的保证,偏袒谁、冷落谁考验的不仅是情商,也是魄力。

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好不同品牌之间的定位,如果没有做好差异化,兄弟联手就可能会变成兄弟阋墙,这或许也是去年下半年吉利内部成立四大委员会(包括改革创新、产品技术协同、供应链协同、品牌建设)的原因。

03 尾声

论投资布局之广,自主品牌中,吉利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卫星、手机、芯片、电池、飞行汽车、操作系统,计算平台,一个都没落下,看上去像是在下一盘大棋。

但如果翻看吉利过去三年的财报,又会觉得有些失望,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没有完成销量KPI,自主一哥的宝座去年也被比亚迪给夺走了,虽然单车收入每年都有所提高,但净利润却在不断下滑,市值也只剩下1200亿港元。

对吉利来说,想要重回巅峰,当务之急是梳理不同品牌之间的关系,分配好资源,加强协同,减少浪费,毕竟会花钱从来都不是什么竞争力,挣钱和省钱才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即使是全球顶级豪车,电气化转型也并不简单。

保时捷之后,兰博基尼也要IPO了。

9月29日,保时捷登陆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总市值约758亿欧元,一跃成为全球第五大市值车企。其中,IPO所筹资金中有一半用于大众汽车集团的电气化转型。

仅一周时间内,市场又传出“大众汽车正在评估兰博基尼首次公开募股的可能性”的消息,同样是为了加快电气化转型。

其实,早在今年三月份,兰博基尼就对外宣布过电气化转型计划,将在5年投资18亿欧元,并且这一资金将完全自筹。同时作为大众集团的子品牌,也将收益于集团的共享资源。时隔半年,从自筹18亿到计划IPO,看来即使是有百年历史的大众汽车集团加持,在面临电气化转型时也十分困难。更何况,大众集团也在指望能靠旗下品牌们上市来筹集转型资金。

甚至为了赚钱,豪车们还纷纷玩起了跨界。

01 从拖拉机公司到全球顶级豪车品牌

据相关人士透露,大众汽车正在评估兰博基尼首次公开募股的可能性。

作为全球知名的豪车品牌,众人对于兰博基尼自然是耳熟能详。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这家全球顶级跑车制造商,最初却是由一家生产拖拉机的公司演变而来。

1916年,费鲁吉欧·兰博基尼出生在意大利北部,从小便对机械有着浓厚的兴趣。长大后,父母安排他去博洛尼亚的一所工业学院学习。取得工程学学位后,在当地一家维修车间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兰博基尼被征召,加入意大利皇家空军第50混合机动车队,负责维护地中海罗得岛上所有军用车辆,包括用于拖飞机的柴油卡车和拖拉机。因此,兰博基尼熟练地掌握意大利、德国、英国各种车辆的维修工作。

战争结束后,回到家中的兰博基尼利用手里的资源,成立了一家拖拉机厂——兰博基尼拖拉机有限公司,经营生产拖拉机、燃气热水器以及空调业务。兰博尼基精明能干,到上世纪50年代,他的公司就已经成为意大利最大的农业设备制造商,他也由此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

与此同时,法拉利已经是全球知名的豪车品牌。作为新晋富豪,兰博基尼也为自己购买了一辆法拉利250GT。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惊讶地发现法拉利250GT使用的离合器竟然和兰博基尼拖拉机上的离合器一模一样,这使得法拉利在普通道路上行驶时显得十分粗旷和嘈杂。

于是,兰博基尼找到恩佐·法拉利,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用车体验和对产品改进的建议告诉了法拉利,并希望和法拉利就技术层面进行亲切友好的交流。然而恩佐·法拉利却对他的建议不屑一顾,并且傲慢地说:“用不着一个制造拖拉机的人,告诉我如何制造跑车”。

自尊心受伤的兰博基尼决定开始制作赛车。1963年5月,他在距离法拉利之都摩德纳仅15公里的圣亚加塔-波隆尼建立了兰博基尼跑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并挖走了法拉利的工程师吉安·保罗·达拉拉。仅仅几个月对时间,这家公司就打造出历史上第一台兰博基尼跑车350GTV。后来陆续发布了包括400GT在内的很多款超跑,订单接到手软。法拉利在市场上也多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然而正当兰博基尼风光无限时,兰博基尼拖拉机公司最大的客户Cento Trattori's取消了长期采购合同,致使兰博基尼拖拉机公司陷入财务危机。于是兰博基尼只能放弃拖拉机业务,专心研究超跑。但在外界动荡的环境下,汽车销量仍是直线下降。

经过先后三次易手,兰博基尼品牌被卖给瑞士和来自美国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直到1998年,又被德国大众收购,成为奥迪生产线的品牌,完成了第二次逆袭。并在三年后,推出了风靡全球的顶级跑车Murcielago。

同时,兰博基尼也为大众集团贡献了突出的营收。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在疫情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兰博基尼的盈利能力却依然强劲,全球交付量达到5090台,比2021上半年增长4.9%。公司的营业额达到13.3亿欧元,比2021年同期增长30.6%。营业利润比2021年同期增长69.6%,从2.51亿欧元增至4.25亿欧元,实现了该公司史上最佳半年业绩。

02 保时捷之后,兰博基尼也要IPO

尽管市场上已经传出其IPO的消息,但对于兰博基尼IPO进展,目前评估尚处在最初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大众集团旗下品牌在融资方面动作频繁。就在9月29日,大众旗下另一豪车品牌保时捷登陆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一跃成为全球第五大市值车企,超越奔驰、宝马,排名在特斯拉、丰田、比亚迪、大众汽车之后,总市值约758亿欧元。

仅仅相隔一周时间,大众就相继有两个品牌IPO或有最新的IPO计划。但是,在俄乌冲突、能源短缺、欧洲央行加息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如今显然不是上市的最好时机。大众在急什么?

“加快电气化转型”是重要原因。其实,在今年三月份,兰博基尼首席执行官Stephan Winkelmann便称,2022年将是兰博基尼推出搭载纯内燃机发动机车型的最后一年。兰博基尼的电动化规划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2023年推出首款混合动力量产车型,2024年底实现所有产品线的混动化;二是预期在2025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0%,并将在2028年左右推出纯电动车型,实现全面电动化。

彼时,对于电气化转型的资金需求,兰博基尼还显得十分自信,“兰博基尼的现金流状况非常稳定,没有外部融资的需求。作为大众集团的子品牌,兰博基尼也会在供应链,以及平台资源上受益于集团的共享资源。”尽管这时同样具备高水平盈利能力的保时捷都在为了转型而计划IPO,但兰博基尼却宣布将在5年投资18亿欧元,并且这一资金将完全自筹。

如今,半年过去,兰博基尼却转而开始评估IPO的可能性,这意味着电气化转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实际上,尽管已经是一家具备近百年历史的老牌车企,但要想顺利向电动化、智能化过渡,大众汽车集团要投入的资金仍然是难以想象的。

但另一方面,大众汽车集团的情况也并不容乐观。数据显示,2020年,大众汽车集团营收2229亿欧元,同比下滑12%;净利润88.2亿欧元,下滑37%。销量方面,2021年大众汽车集团全球销量同比下滑6%至857.6万辆。

因此,在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如何筹集到更多的钱?大众汽车集团将目光瞄准了旗下的品牌们。

一个有力的证据是,保时捷IPO将为大众汽车集团带来共计195亿欧元的资金收益。其中,49%将作为股息支付给股东,其余的资金则用于大众汽车集团的电气化转型,帮助其投资新工厂、新技术和新业务线等。而同样为大众贡献了亮眼营收的兰博基尼,如能IPO,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双方加速电气化进程。

03 花式跨界,豪车生存也艰难

一边是豪车品牌们接连上市,另一边,它们也不忘在舆论场赚足噱头。

近日,保时捷设计官网上架了一款一体式中国菜刀,售价约1700元人民币。保时捷设计还在菜刀描述中介绍道,“东方厨房不可或缺,来自中国的标准”。这把豪华菜刀到底卖出了多少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到的是,消息一出,确实引发了网友的广泛热议。

10月14日,保时捷菜刀热议尚未平息,法拉利又因“法拉利在中国卖风衣售价4.45万”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赶在今年双十一之前,法拉利开出了中国首家官方服装网店,销售产品主要围绕高级时装与配饰,价格从630元至44550元不等,不少服饰运用了法拉利经典的红黄配色以及标志性LOGO跃马造型,将于10月24日开启预售。

一同凑热闹的还有全球首富、特斯拉CEO马斯克。近日,他在旗下公司The Boring Company开售一款名为“Burnt Hair”(烧焦头发)的香水,官方描述这是一瓶“令人反感的欲望”“能让你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的奇葩香水,售价高达100美元(约合人民币718元),几小时就卖出一万瓶,迅速收割100万美元。

其实,近些年来,豪车品牌们跨界并不鲜见。早在2018年,兰博基尼就在苏州开了在中国的首家豪华酒店,一晚2000元的价格仍然吸引了诸多游客打卡;之后的三年时间,兰博基尼又分别在昆山、黄石布局高端星级顶奢酒店。此外,还有劳斯莱斯、奔驰、迈巴赫等均有过类似的跨界。

如今,无论是传统汽车企业还在造车新品牌,都在遭受成本上涨、车价下滑等行业问题的困扰,处境日渐艰难。跨界卖周边看上去也是一条赚钱的路子。但事实确实如此吗?其实,即使这些几千、上万的周边商品卖到起飞,于这些豪车品牌而言,也不过是九牛一毛。

与其说是在跨界赚钱,不如说是跨界营销。“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表示:“在注意力稀缺和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品牌需要为消费者创造Wow moment”。这些品牌们通过各种脑洞大开的产品,提高品牌调性,吸引大众注意,并挖掘潜在消费者。其实,在它们登上热搜的那一刻,效果便达到了。

很显然,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时代的来临,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车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提升。虽然豪华品牌们因为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暂时安全。但是随着电动车品牌们逐渐向外布局、扩张,做大后必然会分食豪华品牌们的蛋糕。

诸如兰博基尼的豪车品牌们,要想自保,吸引眼球的营销方式只能是锦上添花。当前,更重要的是主动变革,加速研发,尽早实现电动化转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近日,上海上美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意图冲刺“港股国货美妆第一股”,摩根大通、中金公司、中信证券为联席保荐人。

多数人对上美集团并不熟悉,但其旗下品牌韩束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却是家喻户晓的程度。过去,凭借大手笔做电视广告、邀请知名明星做代言人、成立微商事业部,上美确实经历过一段辉煌时刻。在过去社交网络并不发达时,曾创下过“40天销售一个亿”的业绩。旗下品牌韩束、一叶子、红色小象,都在各自领域做到头部。

但时过境迁,如今但美妆市场,仅靠过度营销已经走不通了。市场上涌现出一批黑马如华熙生物、贝泰妮、珀莱雅等品牌,均因为强大功效出圈,获得口碑营收双赢。而上美集团,似乎还沉浸在自己的营销“怪圈”之中。


01、75后潮汕人做出“第一微商”


上美集团,发源于一位75后潮汕人吕义雄。

吕义雄一直都很有经商头脑。早年间就曾摆过地摊、经营盒饭生意、开便利店等。之后又远赴西安,开了一家主营化妆品批发零售店,并借此收获了人生第一桶金。

一次偶然的机会,吕义雄到上海出差,被上海浓厚的商业氛围所吸引。于是,2002年,他毅然带着8人团队来到上海创业,开始从事化妆品行业。据上美集团官网介绍,自2003年开始,公司开始布局自主研发,并在同一年创办了化妆品品牌韩束。

在国产美妆中,韩束算是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但实际上,在该品牌在创立的前几年,并没有在市场上掀起太大的水花。直到2008年,韩束不断在“下沉市场”的电视购物频道进行推广,并迅速爆火。2010年,韩束做到了电视购物行业的第一名。

此后,尝到甜头的上美集团便更加注重对营销的比重。2012年,公司推出了明星单品签约代言人,使韩束品牌达到了家喻户晓的效果。2014年,上美集团又斥资5亿元冠名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成为当时“中国广告史第一大单”,并在全国范围投放万达影院,开启长达4年的大荧幕“霸屏”。

到2014年,微商模式在国内大火,于是上美集团还专门成立了微商事业部,并曾创下“40天销售一个亿”的战绩,因此有了“第一微商”的称号。但最后又因为被质疑“传销”,只得随即取消了该部门。但不得不说的是,韩束确实借此收割了大波红利,据媒体报道,2015年韩束零售额达90亿,接近巴黎欧莱雅在中国的销售额。

不过,在如今的国产美妆鄙视链中,微商品牌明显低于崛起于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品牌。上美也正在努力地撕掉微商的标签,在招股书中全文没有”微商“字眼,曾经的韩束微商CEO陈育新也已经不在董监高名单中了。

之后,随着上美的多品牌战略布局,其业务板块已经逐步覆盖到护肤、面膜、母婴、洗护等。2014年,公司推出面膜品牌一叶子;2015年,推出母婴护理品牌红色小象。有了韩束的营销经验,这两个新品牌在营销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推出一叶子之初便签约了当红流量明星鹿晗成为代言人,红色小象更是形成了“明星种草+直播带货+社交媒体营销+口碑打造+品牌IP化”的营销策略。于是,一叶子仅用两年时间成为中国销售额排名第一的面膜品牌;红色小象则在2019年成为天猫中国母婴化妆品top1。

上美集团官网介绍,目前,公司已经有了韩束、一叶子、红色小象、asnami、BIO-G以及极方六大品牌。不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三大品牌仍是上美集团贡献营收的主力军,而后三个品牌却几乎难以在市场上听到声音。

据招股书,上美集团2019年、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28.74亿元、33.82亿元、36.19亿元以及12.62亿元;毛利分别为17.49亿元、21.87亿元、23.61亿元以及12.2亿元;除税前利润分别为5940万元、2.03亿元、3.39亿元及7840万元。

其中,韩束、一叶子和红色小象三个品牌在同期内则分别共贡献总收入的86.6%、 91.8%、92.2%及93.0%。

与三大品牌营收占比越来越大相对应的是,2019年至2021年,三大品牌外的其他品牌为上美集团取得的营收正不断下滑,分别为3.87亿元、2.76亿元、2.86亿元,占比从13.4%下滑至8.2%,又再度下滑至7.8%。

在国潮涌起的战场上,积极培育第二品牌梯队也已经成为上美集团的当务之急。


02、三闯IPO,创始人收获70亿财富


与上美集团在品牌营销方面的频繁动作形成对比的是,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动作相对较少。

天眼查显示,成立至今,上美集团仅进行过两次融资。

2015年,上美集团完成4亿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联新资本、中信资本以及前上海家化总经理葛文耀的个人投资,并创造了当时本土化妆品领域最大的单笔融资,轰动行业。彼时,正是公司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吕义雄甚至在朋友圈喊出“五年内一叶子年零售要到130亿、年回款60亿”。

也正是在同一年,上美集团将之前的名称“上海卡卡化妆品有限公司”改为“上海上美化妆品有限公司”,并首次提及上市计划,放出豪言称要在2018年上市。

之后的几年里,上美确实发展迅猛。有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7年,上美的销售回款从3亿元快速增长至48亿元。同时据欧睿咨询数据,2017年,韩束以2.6%的市场份额成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本土化妆品企业。

但是,随着国内不少美妆品牌纷纷走向资本市场,比如同期成立的丸美、御泥坊、珀莱雅,或者后起之秀逸仙电商、贝泰妮均已成功上市,但上美集团却迟迟没有动静。

2020年11月,上美集团完成5亿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雅戈尔、旭日紫金及百银投资。一个月后,又将公司类型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从中便可以看出上美集团对于上市的强烈渴望。

到2021年2月,上美集团IPO计划终于有了进展,与中信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在A股上市,但随着A股上市的条件愈发严苛,该计划并未成功。

一年之后,上美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准备港股IPO。据专业人士分析,由于A股上市门槛变得越来越高,上美此举可能是为了加快上市进程。在同期多数美妆集团都已经上市的情况下,上美难免焦虑。从1月在港交所首次递交招股书;2月收到证监会国际部下发的境外上市反馈意见;4月收到证监会核准发行批复;但时隔半年之后,7月因申报资料失效而中断进程。

如今,上美集团第三次冲关,再次递表闯关港股IPO,终于又离IPO近了一步。若能成功上市,将成为“港股国货美妆第一股”。

另外,上美集团的持股也高度集中。招股书显示,吕义雄直接持股40.96%,同时还通过红印投资、上海韩束、南印投资及上海盛颜间接持股50.31%,合计持有该公司91.27%的权益。而在今年4月2日举办的股东大会上,上美集团向全体股东宣派现金股息人民币2亿元。这意味着,其中大多数都流向了吕义雄的腰包。早在2021年胡润百富榜中,吕义雄就以70亿财富位列1044名。

一边大额分红,一边又着急上市融资,不免让其陷入“圈钱”的质疑声中。据招股书,此次IPO,上美集团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品牌建设活动;提升研发能力,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保持品牌的持续创新;加强生产及供应链能力,主要通过奉贤工厂生产设施的装修改造、自动化设备升级及产能扩张;增加销售网络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产品的渗透率;改善数字化及信息基础设施;营运资金及其它一般企业用途。


03、前车之鉴,重营销之路走不通了


实际上,近年来,上美集团所在的中国美妆市场正迸发巨大潜力。

据Frost & Sullivan统计数据,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达到1.48万亿元,市场前景广阔。同时,市场增速快、覆盖广,市场规模正逐步迈向万亿级。但另一方面,随着一批国产美妆品牌迅速崛起,在原料、配方、工艺等方面进步明显,也对上美集团带来了更多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在购物平台可以看到,尽管上美已经推出过多款中高端品牌,但韩束依然是营收增长的支柱。其中,在韩束的多款产品中,销量最高的仍然是2012年推出的“韩束红BB霜”,成立20年,上美仍在吃老本。

而反观整个国内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年国内美妆行业融资事件共122起,融资金额超百亿。PMPM、优时颜、AOEO、LAN、溪木源等新晋国产品牌均获得资本助力,背后机构包括黑蚁、源码、红杉、老虎环球基金、天图等知名机构,发展势头强劲,对上美的王牌韩束、一叶子、红色小象带来不小的冲击。

另一方面,“重营销,轻研发”也是外界对上美集团产生质疑的地方。

吕义雄曾说过“打广告,不一定能做成品牌,不打广告,很难做成品牌。”因此,上美集团在营销方面是大手笔的。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9月底,上美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13.25亿元、15.36亿元以及11.19亿元,分别占当期收入的46.1%、45.4%、43.1%,近三年销售费用累计近40亿元。

但反观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虽然其曾在2016年在日本建立研发中心,但从数据来看,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上半年,上美集团研发投入分别为0.83亿元、0.77亿元、1.05亿元及0.59亿元,分别占收入2.9%、2.3%、2.9%及4.1%,这样的数据并不算高。

在招股书中,上美集团选取了上海家化和逸仙电商两家作为对比公司。其中,逸仙电商正是依靠电商和互联网营销崛起,与上美集团类似。早期,逸仙电商借助高度社交化、数字驱动的营销模式,使得其旗下品牌“完美日记”得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扩张,迅速占领市场。

2020年11月19日晚,逸仙电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钟声敲响,正式成为美股中国美妆集团第一股。但好景不长,之后逸仙电商股价便不断下跌,截至发稿,其股价也仅在1美元左右徘徊。

而根据媒体统计的今年上半年各国货美妆的营收情况来看,据其财报,2022年上半年,逸仙电商销售和营销费用为12.3亿元,虽然同比下降了38.96%,但相比其他公司仍排名第一。而在营收方面,同期营收18.4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7.94%,净亏损达到5.56亿元人民币。因此,可以看到逸仙电商也在通过收购弥补研发实力,比如收购了DR. WU,后者的王牌杏仁酸,作为功效性护肤品同样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另一边,同期最赚钱的莫过于“成分党”们了。据华熙生物、贝泰妮等国货美妆上市公司发布的财报显示,研发创新为其带来了高增长。作为全球知名的玻尿酸大户以及其打造的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华熙生物2022上半年的营收为29.35亿元,净利润达到4.73亿元。

还有靠“早C晚A”概念出圈的珀莱雅,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为26.26亿元,同比增长36.9%;贝泰妮凭借主要针对敏感肤的薇诺娜品牌也实现了营利双涨。同期营收为20.5亿元,同比增长45%,净利润达到3.95亿元……可以看到,这些品牌受到消费者欢迎基本都源于其功效成分。

过去,重营销,几乎是国产美妆品牌们都走过的路。但现在看来,随着消费者心智的成长,再多铺天盖地的营销都很难再像过去一样实现业绩的暴涨。反而,消费者们变得更加理性,更愿意为具备实实在在效果的产品买单。扒成分表,几乎已经成为大家种草时的必备技能。

而回到上美集团本身,如能成为“港股国货美妆第一股”也只是开始,在新品牌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突围?还是要先放一放过度营销,加快研发,金尽快拿出的王炸产品,毕竟底气大概率还是来自于自身产品的硬实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号称欧洲第三大IPO的保时捷,在欧洲的资本市场掀起波澜。

母公司大众集团将保时捷的首次公开募股(IPO)估值目标设为700亿欧元至750亿欧元,认购期于9月20日开始,9月29日在法兰克福证交所正式上市。

9月20日,一位参与保时捷上市的簿记管理人表示,投资者对保时捷首次公开募股(IPO)的认购需求非常强劲,甚至超过了保时捷的发行总额。

相比较IPO后投资者能带来多大的收益,有不少人更关心保时捷IPO后的权力之争,毕竟保时捷这家近百年的车企,承载着太多的故事。


01 家族内斗史,并购与反并购


有的车企出自一人之手,而有的却是靠整个家族来支撑,比如保时捷的发展就离不开保时捷家族和皮耶希家族。

保时捷品牌的创始人叫费迪南德·保时捷,此人在德国乃至世界汽车史上赫赫有名,曾职于戴姆勒-奔驰,之后另起炉灶,成立保时捷工作室。

在1951年的弥留之际,费迪南德把儿子费利·保时捷和女儿路易丝·保时捷叫到了床头,决定将保时捷公司的股份对半分给这一儿一女,由于当时路易丝已经嫁入皮耶希家族,因此保时捷家族和皮耶希家族也就各占了50%的股份。

之后两大家族共同经营保时捷公司,齐心协力,各自为政,相安无事,但到了第三代继承人,也就是保时捷创始人的孙子那一辈(家族谱如下所示,来源:《家族企业》杂志),两大家族产生裂痕,你争我夺。

当时保时捷家族的第三代子嗣们的“汽车基因”依然在延续,“暗斗”的痕迹已经显现。

保时捷家族方面,创始人的大孙子——费迪南德·亚历山大·保时捷(见家族谱第三排,左一)设计出了保时捷一代经典车型保时捷911,风靡一时。

皮耶希家族方面也不甘示弱,创始人的二外孙——费迪南德·卡尔·皮耶希(见家族谱第三排,右二)也带来了保时捷917,但后来因为种种故障让保时捷蒙羞且损失惨重。

尽管卡尔·皮耶希的激进设计理念闯下大祸而遭到舅舅费利·保时捷的指责,但是经过改进后,保时捷917依然成为了保时捷旗下的当红赛车,因此当时两个家族的关系并没有破裂。

让两家人彻底撕破脸的,则是卡尔·皮耶希偷情自己二表哥——格尔哈德·皮特·保时捷(见家族谱第三排,左二)的妻子玛雷娜。

这表明上是一起桃色事件,实则不然。

因为要命的是,当时玛雷娜还拥有一部分保时捷的股份,而她却选择丢下前夫,带着保时捷家族的股份跑到了皮耶希家族。

这一举动打破了两家人此前保持平衡的股份比例,也彻底惹恼了保时捷家族。

当时,时捷家族的掌门人费利不惜以保时捷和皮耶希家族全部退出保时捷控股,交由职业经理人管理为由,将卡尔·皮耶希逐出了保时捷体系。

卡尔·皮耶希被逐出家门后,带着满身的才华,投奔了大众集团旗下的奥迪,带领奥迪一路狂飙,后进入了大众集团,一步步的做到董事长的位置而掌舵整个大众集团。

2005年,创始人的大孙子——亚历山大·保时捷(见家族谱第三排,左一)从保时捷董事会主席退位,权力交接棒并没有交给自己的孩子,而是交由四弟——沃尔夫冈·保时捷(见家族谱第三排,左四)。

与大哥不同的是,沃尔夫冈野心更大,想把大众集团收入囊中。

当时,大众集团的规模大约是保时捷的15倍,且是德国政府持有的国营企业,难度可想而知。

保时捷的如意算盘是利用外部借款,以小吃大,最终“蛇吞象”。

保时捷向15家银行联贷、预定筹资超过100亿欧元,一边备足银弹,一边隐秘买下大众在外流通的股票。

2007年,保时捷持股占比已达到31%,正式成为大众的最大股东,2009 年初,保时捷如愿,最终购得50.7%的控股权。

眼看到手的大象到嘴边时,2008年突发的全球金融风暴,让保时捷的收购计划转为泡沫。

2008年开始,保时捷的销售业绩每况愈下,出现亏损,且负债高达100亿欧元。当初借款的联贷银行也因为市场不景气,紧缩银根,督促保时捷偿还贷款。

保时捷陷入骑虎难下的局面,最终双方经过斡旋,达成协议:大众公司反向现金收购保时捷旗下的跑车部门(保时捷AG),保时捷家族控股大众公司50.7%,大众董事会仍由卡尔·皮耶希掌舵。

有了保时捷的加持,大众集团在收入层面与品牌层面均有提升,但终究保时捷只是大众集团的一枚棋子,同时也是保时捷集团的弃子,此次IPO正是大众集团运作该棋子的巅峰之作。


02 保时捷IPO,华丽的输血


汽车品牌分拆上市已经成为主流。

2015 年,法拉利从母公司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脱离,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短短 3 年时间已经涨了超 5 倍。

比如,国内的北汽蓝谷是从北汽集团下分拆出去的,吉利旗下的极氪、广汽旗下的埃安也均有单独上市的打算。

保时捷的此次IPO对大众与保时捷的意义不同。

先看大众方面,大众集团期望通过保时捷上市捞一笔钱,给自己输血。

大众集团转型新能源如大象转身,在各方面均需大额资金投入,比如在电动化方面与各大动力电池厂商合资建厂需要资金;在智能化方面,需要重新组建团队,尤其自动驾驶方面的研发投入需要巨额资金。

关于保时捷的IPO,大众方面表示,将出售保时捷总股本12.5%的股份,股份出售价格区间为76.5-82.5欧元,于9月20日开始发售。按照预计,上市股份将为大众汽车集团带来87.1亿-93.3亿欧元的收益。

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副主席麦思格也承认了这一点,“通过 IPO,保时捷可以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并且增加企业的自由度。大众汽车集团也将从保时捷公司上市当中收益,IPO 将为集团带来更多的灵活性,也有助于企业快速发展起来。”

大众集团财务长兼营运长 Arno Antlitz 之前也表示,IPO能让大众进一步加速电动化转型。

再看保时捷方面,保时捷拥有超强的赚钱能力,它是众多车企中唯一一家能将利润率保持在 15% 以上的品牌,几乎达到大众品牌的 10 倍。

保时捷 2021 年在全球范围内总共交付了 30 万辆新车(约占大众集团的 3.3%);营收达到 331 亿欧元,利润达 53 亿欧元(约占大众集团的 27%),全球最赚钱的车企这一称号当仁不让。

虽然赚钱能力强,但保时捷同样面临转型的压力,原本计划向电气化和数字化转型投资150亿欧元,而2022 年上半年,公司的汽车业务的净现金流为 23.9 亿欧元(去年为 26.0 亿欧元),依然吃紧。

另外,保时捷今年上半年的销量出现下滑迹象。

保时捷的成功离不开中国,中国已经连续 7 年成为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2021 年保时捷全球交付量为 30 万台左右,其中中国市场销量接近 9.6 万台,占比高达 31.69%,相当于每卖出三辆就有一辆销往中国。

今年上半年,保时捷中国市场交付 4.10 万台新车,同比下降 16%,全球交付 14.59 万台新车,同比下滑 5%。

危机感,让保时捷倒吸一口冷空气。

车企上市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宣称,上市一旦成功,全球上亿人都知道这品牌了,无声胜有声。

上市公司的标签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无形中为打开市场添加筹码。


03 保时捷的地位动摇了吗?


保时捷的豪华车地位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是坚固的,但如今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车的步伐日益加快,保时捷能否在即将到来的新能源车时代已然保持当初的大佬地位呢?

还真不好说。

首先,补能的方式变革是汽车天翻地覆的变革,这等于是保时捷的二次创业,电动化与智能化这两条核心部件最领先的阵地已经转移到了中韩日,欧洲已经落后了,保时捷转型的压力不小。

其次,新能源超级豪华车的新入局者越来越多,保时捷的竞争对手愈来愈多,原本的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

比如,比亚迪在今年即将推出售价百万起步的豪华车 ;

贾跃亭旗下的FF 91也是主打纯电豪华车市场,将于今年第四季度交付,在中国和美国的售价分别高达200 万人民币和20万美元;

特斯拉旗下的Model S售价也在百万上下,性能优异,风阻系数仅为0.208 Cd,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2.1秒;

宝马旗下的宝马iX售价在70~90万之间,搭载第五代eDrive电驱系统,表现也亮眼;

广汽埃安近期推出的全新高端品牌Hyper昊铂,预售价分别为128.6万元和168.6万元,拥有1225匹马力、峰值扭矩达12000N·m,百里加速低至1.9秒。

反观保时捷旗下的豪华车Taycan,其续航里程465km表现一般;智能网联配置够用,但不算出彩,OTA升级功能也未配备,百里加速根据不同版本在2.8秒~5.4秒之间,表现也一般。

第三个因素,则是在消费者层面,前文提到过,保时捷最大的市场是在华,中国人的汽车消费群体正在由60后、70后转移到80后、90后甚至是00后。

这些新一代的人貌似更加看好国货,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这类老外资品牌能否获得这群人青睐,仍属未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阅读全文>>

对于江小白来说,一切美好似乎停留在了2020年。

成立十年、五轮融资,距离江小白上一次融资已过去两年有余。这两年间,虽曾传出IPO计划,但至今也未有实质进展。

江小白融资进度,图源爱企查

在一些投资人眼中,销量数据不佳,是其上市计划迟迟未进行的原因之一。

2019年,江小白营收达到30亿最高峰之后,这几年销量便开始大幅下降。

如今,江小白还未能在销量上赢得翻身仗,裁员却已经提上了日程。

自去年春节有传言称江小白裁撤了北京大部分公关成员后,近期又有多位江小白前员工在社交平台上爆料称,江小白正在进行大规模裁员,涉及多个岗位。

从江小白对此次裁员做出的“环境的剧烈变化”“公司必须作出应对”等回复关键词可以看出,当年曾在新消费领域创下“神话”的江小白,已经逐步离开市场主舞台。在年轻人下班后呼朋引伴的大排档,越来越难得见到“小白瓶”的身影,更是力证。

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年轻人喝酒这门赛道已经火起来了,诞生了不少新网红品牌,各种低度酒创业项目层出不穷。热闹之中,自称“青春小酒”的江小白却逐步在市场失去声量,就连直播带货、短视频热潮中,似乎也未活跃。

作为主打年轻人市场的“青春小酒”界营销鼻祖,江小白为何吸引力不再?是年轻人的白酒生意不好做,还是愿意为江小白买单的年轻人变少了?


1、年轻人的白酒生意还好做吗?


江小白认准的年轻人白酒生意,怎么样了?

2012年,江小白因其酒瓶上的“情怀文案”风靡一时。可以说,江小白切中了当时不少85、90后的情绪痛点,提供了白酒的另类打开方式——年轻人喝的不是酒,而是当下的情绪。

但时隔十年,原本的资本宠儿江小白,却逐渐远离了年轻人的视野,且近期裁员风波不断。

江小白代表的“青春小酒”,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有些经常喝酒的消费者已经注意到了:这几年,白酒正在年轻化。

白酒行业整体向好,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和主力消费群体90后、95后的入局,让许多主打年轻消费群体、营销招数层出不穷的新锐白酒品牌,近几年纷纷涌现。比如谷小酒、观云、开山、光良等品牌,都渴望圈住更多的90后消费人群。

毕业之前很少喝白酒的岑溪,有段时间下班回家都会去便利店买瓶50ml的白酒,她的“工作压力太大了,下班后在家一边哭,一边喝酒,这样能让自己下班后暂时忘掉烦恼”。

不过,区别于江小白线下餐厅的小聚小饮,这些品牌走出不同的产品定位。

与江小白同样主打平价产品,光良选择了光瓶酒,即没有外盒包装、直接用玻璃瓶售卖;观云迎合近几年兴起的“国潮”风格,以及与《八佰》等IP的联名,发展中高端路线,主打“微醺特色”;开山白酒走的则是高端路线,研创出的“净香型”白酒更贴近年轻人的口味。

盯上白酒生意的品牌,不只这几家。“如何把白酒卖给年轻人”,已经成为白酒业内讨论的重点。就连茅台、郎酒集团、五粮液也纷纷喊出了“拥抱年轻人”的口号,参与到这门生意中来。

不过,这些不断冒出的酒饮品牌要面对的新挑战是,国内年轻人会为“白酒”热买单多久?资本退潮后,它们的“酒生意”还会好做吗?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据CBNDate发布的《2020年轻人群酒水消费报告》显示,90后与95后是酒水消费市场中唯一消费占比提升的人群。并且,白酒是该人群线上消费酒水单中,增速最高的品类。

不过年轻人爱买白酒,并不意味着爱喝白酒。上述《报告》的数据同时指出,年轻用户购买白酒主要是用于送礼,并非自己饮用。换言之,是社会环境赋予白酒的“价值标签”,迫使年轻人选择了白酒。

与中年消费者不同,这代年轻人在品类选择、消费诉求、饮酒场景等方面,呈现出赶潮流、敢表达、重个性、爱分享的个性。

因此,对于喜欢尝鲜的这代年轻人而言,白酒是父亲一辈中老年人喝的酒类,单一辛辣的口感、老旧的品类对他们来说“一点都不酷”。果酒、洋酒等可以净饮、冰饮、调制,比如兑果汁、红茶,在酒吧等社交场合很受欢迎。

另一方面,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似乎也不需要白酒。

智研咨询《2020-2026年中国白酒制造行业发展模式分析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显示,国内消费市场日常场景中,饮用白酒的比例仅有18%,远低于其他酒类。

虽然岑溪能喝白酒,但在她的社交时间,绝大部分时候还是约上朋友去酒吧喝两杯低度酒,很少会选择白酒。

在她看来,白酒与陈旧的酒局文化、人情挂钩,“朋友之间喝白酒,根本引不起共情,反而会让大家觉得自己爱装面子,有反感心理。”

因此,不论是定位还是味道,白酒都缺乏像果酒、洋酒类产品一般竞争年轻市场的基因。

除了面临行业内的种种挑战外,这些“青春小酒”还面临的难题是——“年轻人不够用了”。

当下新消费品牌都在主攻年轻人市场,白酒虽也在其中活跃,但主要新消费浪潮却不是由白酒来引领。年轻人有限的注意力更大比例被茶饮咖啡抢占了,用岑溪的话说:“这些白酒也不便宜,我们哪来那么多钱让它们收割?”

年轻人不爱喝白酒,并不代表白酒没有机会,但也绝非易事。


2、谁抢走了江小白的生意?


昔日一度创造“奇迹”的江小白,这几年却更多地在面对外界质疑。

先是2021年,有传言称这年春节后,江小白裁撤整个北京公关团队,仅留下1人处理公关事务。当时江小白的回应是“无任何裁撤计划,属于公司正常人员流转”。

时隔一年后,再次有江小白员工在社交平台爆料,江小白在大规模裁员,涉及生产、销售、品牌和运营等多个部门岗位。此次,江小白也无奈承认“公司遭受了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作出应对”。这次裁员之后,江小白的非核心业务后台、营销等岗位员工,将会优化。

并且,两年前CBNData发布的《2020年轻人群酒水消费洞察报告》已经指出,江小白当年的市场份额占比大幅度缩水,一年时间,就从巅峰时期的20%疯狂跌至0.5%。

江小白逐步在市场失去话语权。但很多年轻人,可能还记得早期江小白风靡线下小店的时候,这源于创始人陶石泉发现了一个较为空白的白酒细分市场。

2012年底,在“八项规定”政策让白酒行业腰斩的形势下,江小白以“年轻人第一口酒”的概念横空出世,之后在全国门店渠道疯狂扩张。到了2017年,江小白营收超过10亿,此后连续三年里保持10亿增长,到了2019年已经高达30亿元。

不过一切高速运转,到了2020年戛然而止。自从2020年出现疫情之后,江小白再无对外公布过销售业绩。有迹可循的是,当年江小白的公开信标明“销售额在2月创下历史新低”。

常态化疫情防控后,全国城市严控餐饮堂食,餐饮行业的冲击自然也波及到江小白——主打的小聚小饮场景逐渐减少,营收大幅受损。

加上近几年谷小酒、观云、开山、光良等新晋品牌,与不少传统酒企也都纷纷为年轻人特别打造各种“青春小酒”系列,这让只占白酒市场15%份额的清香型小曲赛道腹背受敌,进一步压缩了江小白的主要生存空间。

疫情和竞争对手变多所导致的业绩下滑只是外因,口碑跌落才是江小白面临的真正危机。

江小白把年轻人和白酒捏合在了一起讲故事,让更多的年轻消费者开始尝试白酒、养成喝白酒的习惯。

但要知道,年轻人也会变成中年人。江小白刚出道时的目标用户80、90后,有些已经进入中年,开始喝高端酒。江小白又需要对95后甚至00后等新目标人群,重新进行教育和营销。这种不断教育消费者而非迎合消费者口味的模式,成本似乎有些太大了。

江小白也有意发展中高端市场。陶石泉在江小白2020年获得C轮融资后表示,江小白打造高品质、高品牌知名度、高消费频次的平价“国民高端口粮酒”。

但问题在于,“江小白”的品牌形象一直是平价、年轻化,并辐射到所有系列产品,可想而知进入“高端”市场的难度。天猫旗舰店内,这些产品的销量寥寥,只有百十来人。

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江小白虽重视内容营销,但它并未重点发展线上渠道,而是主打线下餐馆、大排档等餐饮场景。因此疫情开始后,江小白成为受餐厅禁止堂食影响的直接波及者。即便在直播带货、短视频热潮中,江小白的存在感也很淡。

江小白虽然也在不断改变,但是白酒市场也已经变了。这位新消费品牌的营销鼻祖,在品牌发展新阶段,讲的故事却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3、除了白酒,江小白能把别的酒生意做好吗?


江小白再造“江小白”的决心,藏在“新酒”里。

年轻人没有对白酒的刚需,饮酒轻度化才是年轻消费市场的大势所趋,也就是新消费市场近年流行的“新酒饮”,即米酒、梅子酒、果酒、苏打酒组成的、低度利口的酒饮,酒精度数通常在20度以下。

从口味来看,低度酒入口味道微甜适口,不像白酒和洋酒那样辛辣,而且口味更加多元,很适合年轻人在一天的忙碌之后居家饮用。用酒饮界一句顺口溜概括——“70后的白酒、80后的红酒、90后的饮料酒”。

年轻人的喜好也促进了低度酒的销量增长。CBNData《2020年轻人群酒水消费洞察报告》也指出,这代年轻人在果酒、配制酒为主的低度酒消费金额方面,增速在50%以上。

江小白也看到了低度酒的火热。

于是在2019年、2020年,江小白相继推出了青梅酒“梅见”和“果立方”两个品牌。

较早推出的梅见,碰巧赶上低度酒市场的爆发元年,与直播带货密切接轨,迎合年轻人。2020年3月,梅见首次登上李佳琦直播间,5分钟内售罄10万瓶,此后直接打开了梅见的知名度,多次拿下天猫梅酒细分品类的第一。

“果立方”则是在江小白2018年爆红的一款“水蜜桃味高粱酒”基础上,升级演变而来的系列,属于江小白品牌下的新品类。

不同于40度的江小白,果立方的度数只有13-25度,有白葡萄、卡曼橘、蜜桃、混合水果等多种口味。

可以说,果立方和梅见两个品牌,弥补了江小白品类在年轻消费市场的空缺,实现了在白酒品牌之外的自我创新。

不过,两者的成功,大部分暂时得益于其细分赛道中空缺具有品牌力的产品,像当初的江小白切中白酒空白赛道一般。因此,果立方和梅见未来能否守住打下的江山,还需画个问号。

这两年,传统白酒品牌、互联网新贵也纷纷入局“新酒饮”。如今的低度酒赛道已成为传统酒企、创业公司、互联网巨头、饮料巨头等多方势力的角逐场。

除了推出新品类,江小白还将酒生意搬进酒馆里。

2017年,一辆辆中巴车被改装成江小白移动酒馆,打着“解救城市青年孤独”的旗号,开进了苏州、成都、广州、南京等100多个城市的街头,吸引无数年轻人前来打卡。可惜,这些蓝色涂装的中巴只存在了两年,之后再无出现过。

移动酒馆出现后的一年后,也就是2018年,江小白的分部办公区对面,一家江小白酒馆悄然落地。又过了三年,第二家小酒馆在重庆的磁器口景区开业。到现在,江小白酒馆全国门店数量尚不足10家。

江小白酒馆,图源江小白官方公众号

虽然江小白较早入局酒馆生意,但因过于佛系,被海伦司等同行捷足先登。如今的海伦司在全国有近千家门店,并成为“小酒馆第一股”。

不过江小白成立“10年,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因此不论是小酒馆、新产品线,还是白酒主业,在“环境的剧烈变化”的当下,或许对于江小白来说,保证业绩增速已不是当下最首要任务,如何活下去,是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均为化名。)

阅读全文>>

近日,消费股集体反弹,调味品板块因率先涨价且声势浩大,拔得头筹。 

这才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真正的刚需之一。很多地区的人们,可以少喝一杯奶茶,少买一件衣服,但炒菜吃饭不放辣椒、酱油 或者醋,那是绝对不行的。 

在这个以酱油为核心、庞大而分散的市场中,本来毫不起眼的花椒油品类,随着幺麻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幺麻子”)筹备上市,让人们发现了一条堪称黄金的赛道。 

目前这个细分市场容量不大,据和君咨询测算,2020年中国花椒油市场的出厂口径销售规模约为150亿元,在总规模超过4000亿元的调味品市场,基本排不上号。 

但是,这个细分赛道借助后发优势小步快跑,近年实现了2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成长速度远高于酱油、醋、复合调味等核心品类。未来几年,花椒油市场的整体增速预计略有下滑,但到2025年仍将达到350亿元的市场规模。 

相较于其他品类需要酿造周期,花椒油的生产更加便捷,采购菜籽油、藤椒、花椒等原材料,采取閟制+鲜榨+超临界萃取等工艺,获得清香鲜麻的金黄色油体,即可完成生产进行灌装。 

2008年,幺麻子成立于“中国藤椒之乡”四川眉山洪雅。当时,中国调味品行业经过了早期的管制调整和上升整合阶段,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公司抓住了这个绝佳的机会。 

幺麻子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创始人赵跃军、龚万芬夫妇,他们的两个儿子赵麒、赵麟,目前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合计直接持股68.21%。 

赵跃军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两个儿子也已经走向台前,赵麟担任董事、副总经理,赵麒也担任董事。另外,龚万芬任职供应部总监,赵麟之配偶吴洪艳任综合部副总监。 

2008年成立后,幺麻子在2011年引进日本川田研究所的藤椒精深加工技术,推出藤椒油产品;次年,公司与四川农业大学开展校企合作,与藤椒种植基地构建产业协同联系;2013 年,公司新建全自动鲜榨藤椒油生产线和4个2500吨的储油设备,自此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作为国内藤椒油相关调味品类的开拓者,幺麻子是国内最大的藤椒油及椒麻味型复合调味品生产厂商之一,以藤椒油产品为主的调味油业务,连续多年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均超过90%。 

2019年,绝味食品旗下的投资平台网聚投资和湖南肆壹伍,分两次向幺麻子投资1.8亿元。目前,绝味系两家平台的持股合计达到18.95%,为仅次于实际控制人家族的第二大股东。 

近年,靠卖卤制品赚到盆满钵溢的绝味食品,开启投资机器在食品链上疯狂下注,网红热卤盛香亭、面中爱马仕和府捞面、精英火锅巴奴等,背后都有绝味的身影。幺麻子,也成为其大食品版图中的一块重要拼图。 

2018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幺麻子营业收入分别为3.10亿元、4.10亿元、3.57亿元、2.0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83.50万元、9599.82万元、1.02亿元、5520.28万元。 

去年公司收入下降12.98%,但净利润仍然增长了6.31%,净利率28.61%,较上年提升了5.19个百分点。公司毛利率与同行业公司整体水平相当,但净利率在调味品板块名列前茅,同期海天味业、恒顺醋业、千禾味业、天味食品分别为28.09%、15.63%、12.17%、17.84%。 

盈利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为毛利率的增长。前几年原材料价格波动,尽管公司销售价格略有下降,但毛利率仍然出现了较大的增长,2018年-2020年分别为32.17%、37.65%、42.57%,两年时间提升了10个百分点。 

不过,公司也在IPO招股书中预警称,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可能会影响2021年的业绩和盈利能力。数据显示,2021年1-6月,公司采购的菜籽油价格同比上涨37.61%,鲜藤椒价格同比上涨47.13%。 

难道公司准备在上市后来一波涨价,继续提振业绩进而刺激股价吗?

近年,为了保证业绩增长的持续性,公司在花椒油业务之外,开辟第二增长曲线。毕竟,藤椒油的市场总量有限,同时还要面临金龙鱼等传统粮油厂商的降维打击。 

2017年开始,公司陆续推出料哆哆大酱、钵钵鸡鸡汁、藤椒煳辣汁、藤椒肘子大酱、小龙虾调味料、泰式酸辣调味料等产品。 

目前,复合调味料板块已经成为公司旗下仅次于调味油板块的第二大业务,占比从2018年-2020年的1%,到今年上半年提升到3%以上。幺麻子计划将此次IPO募资中的一部分用于1800吨藤椒系复合调味酱汁项目。 

不过,募投资金的最大投向还是核心业务藤椒油,计划扩产20000吨。目前,公司拥有藤椒油产能20000吨,一直处于产能过剩状态,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该板块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9.17%和56.42%。

公司这是在豪赌藤椒油市场的爆发和继续稳坐行业头把交椅吗?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