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类电子产品

2021年全球出货量最多的充电类品牌是谁?

世界上第一个推出65W氮化镓多口充电器的是谁?

获得中国第一张120W氮化镓快充CCC证书又是谁?

你不一定知道它的名字,但你很可能用过它的产品——倍思(Baseus)

根据公司数据,作为长期占据着天猫、京东、抖音等平台数码电子充电品类第一的国产品牌,倍思在2021年总共达到了9千万件的出货量,成为2021年全球充电类品牌出货量第一名。

“倍思”这一品牌成立于2011年,其背后是深圳市时商创展科技有限公司。

像众多岭南制造企业一样,这家以保护壳、保护膜起家的配件公司,抓住了手机产业崛起的东风,快速拓展车充、线充、耳机等产品种类,并凭借产品性能、工业设计、性价比的优势,一跃成为最受全球消费者欢迎的充电品牌之一。

然而,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危机也在悄然滋生。


成立数字化部门,向最高层汇报

2020年是动荡的一年,对倍思来说也是一样。

倍思智能园

一方面,倍思的电商体系从2012年开始搭建,直至2019年,公司有覆盖不同电商渠道的不同部门,每个统计口径、时间、数据都不相同,粗放式运营带来了内部管理的混乱与低效;
 

另一方面,在行业走过了从0到1的爆发式增长后,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用户需求也日趋多样,想要突破增长瓶颈,数码、车载、语音、宠物各个产品线都需要得到更即时、更准确的用户反馈;

最后,倍思不仅拥有超过100家线下实体店,更将产品卖到了全球70多个国家与地区。随着业务版图的不断扩张,倍思传统的仓储管理系统也遭受到了前所有为的巨大挑战。

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2020年初,倍思内部第一次迎来全面数字化转型。然而当时,由于公司内部各部门业务错综交织,需求冲突不断,导致系统调整与升级推进得异常缓慢。

CEO何世友意识到,必须要有一个部门来牵头,做到整个公司所有业务系统和数据的协同。

于是在2020年,由何世友主导,倍思内部建立了专门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流程与IT部”,其部门负责人胡曾广也是公司的CIO,直接向总经办汇报。

倍思的全面数字化发展进程,正式开启。


数字化时代的用户运营

倍思的数字化部门成立之后,第一个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处理线上大量的用户咨询。 

以往,每当各个渠道有客户来咨询产品或者价格时,都是公司运营团队用自己的个人微信添加客户,再一个个问题去解答。

但这样浪费了很多人力,效率低且回复不及时,同时也容易让一些人冒充倍思的运营团队,降低倍思的品牌公信力。

每天大量的用户会从线上进行咨询,怎么样能把这些潜在的信息利用起来,将他们发展为自己的客户呢?

解决方案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企业微信。

2020年是企业微信营销爆发的元年,中国500强企业已有80%开通企业微信,每天有超过470万个系统连接在企业微信上。

企业微信的统一管理,让原本分散在运营团队个人手中的客户信息得以留存沉淀;企业微信的官方认证也能够减少外人恶意冒充,保护品牌公信力。 

从2020年6月开始,倍思开始利用企业微信进行线上的运营管理。

CIO胡曾广告诉36氪,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其实涉及到极其艰难的流程改造,团队几乎要“从0到1开始做”。

当时,倍思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用户量大且庞杂,没有清晰的分类,无法给每一位用户的具体需求作出答疑解惑。

于是,流程与IT部首先利用企业微信打通了内部用户管理,让线上运营团队能够清晰地了解每一位客户的用户画像。

其次,倍思开发出适合的运营团队企微伴侣营销工具,让用户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的渠道进行咨询都能通过微信添加到运营的企业微信。

系统将基于用户偏好,邀请用户进入相关联的兴趣社群,并保证每个细分品类下都有专人运营。

截止目前为止,倍思已拥有包括数码产品、车载产品、语音产品、宠物产品等超过300个兴趣类的线上社群,社群总用户数也已经达到了200万以上,活跃度长期维持在20%-30%左右。

胡曾广告诉36氪,利用企业微信进行用户的线上管理带来的最大的改变是用户复购的可能性增加了,尤其是在新品的上市推广方面。

胡曾广说,“新品上市时,倍思的小程序和社群用户能够提供50%左右的贡献。这些用户是能够长期稳定购买倍思产品的。”


数字化背景下的产品改良

数字化的运营方式,也为倍思的产品优化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建立了用户社群后,倍思运营团队会收集到不少社群用户对于公司新品的实时反馈——对于产品部门来说,这些都是产品优化方向的宝贵建议。

举个例子,2021年,倍思在推出第二代车载香薰产品时,首先就在自己的线上社群中选取了部分用户试用此款产品。

一些社群用户试用后,主要反馈有三点:1、气味不好闻,2、产品颜值低,3、是否可以实现智能控制。

这给倍思的产品改良提供了很大帮助。这些需求经运营团队反馈到产品后,几乎都得到了改善。

车载香薰智能控制


 最终这款车载香薰一经发布,单从颜值上就受到了用户欢迎。而且智能控制喷雾速度和用量的设计也让其获得了一致好评,获得可观的销量。超过50%的用户选择了从倍思的小程序上购买此款车载香薰。
 

数字化改变了倍思的线上运营方式,更在用户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找到了一条精细运营之道。


数字化支撑下的仓储变革

截至到2020年2月,倍思的产品能够在线上平台排名中稳定前十,线下实体店也增至120家,并在海外70多个国家获得市场。

市场扩展的背后,需要一个稳定的供货和仓储管理做支撑。

然而,胡曾广告诉36氪,倍思彼时的仓储系统不仅繁杂冗余,而且其中有大量的功能不能满足倍思的业务需求。

最明显的是数据同步问题。

倍思仓库


 以前,仓库的同事开完会后,把每天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再通过手工的方式抄下来,形成看板。这种原始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带来了许多非必要的工作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倍思的数字化团队一开始选择远程与业务同事开会,想要设计出符合需求的仓储管理系统。

然而,仓储管理流程不仅纷繁复杂,而且其中涉及大量受场地、人员、时间、工作进度所制约的环节,仅凭线上沟通几乎无法解决问题,项目一度陷入停滞。 

解决方案?到实地去,到仓库里去。 

在艰难地突破疫情限制之后,数字化团队中的两位同事终于亲身来到一线,实地到仓库里与管理人员面对面沟通,实地操作。

在实地考察了一段时间之后,团队终于研究清楚了问题所在,并给出了最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

目前,仓库在出货口处设置了专门的看板屏幕,能够实时更新仓库出货的核心运营数据,业务方可以直观地发现问题,再也不用依靠人工抄写传阅。

这项方案看似不起眼,却帮助倍思的仓储管理数据收集效率提高了70%以上,极大提升了运转效率。

目前,倍思的仓储系统数据已经完全打通,并做到实时监测,保证各个仓库的需求量和预测量在很短时间内达到精准的额度,为产品的全球运转提供了保障。

结语

“‘不要急,但要快’,这是倍思CEO经常提到一句话,也是倍思数字化建设的开展方案。”倍思CIO胡曾广说道。

十年时间做到全球第一,一年时间完成数字化建设的多项成效落地,倍思确实够快。

但倍思的数字化并不会止步于此。

胡曾广告诉36氪,数字化对倍思的长期意义,在于利用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的运营方式,优化整个业务流程,最终对于未来集团化带来改变性作用。

它们将撑起倍思的下一个十年。

阅读全文>>

3月24日,网易云音乐交出了首份上市大考成绩单。

财报显示,2021年网易云音乐全年收入69.9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2.9%,在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经调整后年内净亏损为10.44亿人民币,同比缩窄33.4%。

营收增长,亏损收窄,这份看上去不错的业绩背后,却可能直指网易云音乐的窘态。

所谓的云村故事以及音乐与社交梦,首先在用户层面,并没有实现理想中的破局。

财报显示,截止2021年12月31日,网易云音乐在线音乐服务月活用户约为1.83亿人,同比增长仅为1.2%,而在线音乐服务每月每付费用户收入由2020年的8.4元降至2021年的6.7元。

可见,网易云音乐在用户规模上已经遭遇天花板,同时用户付费意愿也在下降。

其次,变现落地实体,主要是直播。

财报显示,网易云音乐社交娱乐服务及其他收入为37亿元,同比增长63.1%,是2021年营收毛利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中绝大部分由直播服务贡献。

问题在于,直播早就不算是新故事了。头部玩家众多,神豪用户退潮,都意味着网易云音乐作为该红海领域的后来者,很难持续保持高增长。

资本市场或许,已然看透了这一点。

目前,网易云音乐在港股上市仅仅3个月,其股市值也从上市时的约400亿港元回落至150亿港元,蒸发60%。

这还不算什么。

对于网易云音乐而言,一个更难看的数据是成交量。上市至今有很大一部分交易时间内,网易云音乐当日的平均成交量徘徊在1万股上下,成交额还不到百万。有时甚至还出现了当天成交量低于1千股的情况。

这种情形放在一家百亿港元市值规模且有较高知名度的互联网企业身上,实属罕见。

以3月24日为例,当天网易云音乐收盘时成交量仅为5500股,而同等市值规模的企业,比如市值85亿港元的奈雪的茶,同日成交量却高达447.25万股。

显然,网易云音乐并没有打动投资者。


在线音乐遇瓶颈,用户增长靠“渠道”

先看作为网易云音乐两大支柱业务的在线音乐。

财报显示,2021年网易云音乐在线音乐服务收入为33亿元,同比增长25.4%。

其中,在线音乐服务月付费用户数由2020年的1600万人增长至2890万人,每月每付费用户收入由2020年的8.4元减少至6.7元。

对此,网易云解释到:“主要由于我们于2020年至2021年与其他平台推出联合会员套餐,我们的会员以折扣出售以推销订阅以及扩大服务面”。

简而言之,捆绑销售会员服务是网易云音乐增加付费用户的方法之一。像是在淘宝的88VIP中,网易云音乐会员就被作为打包产品共同出售,单买需要138元的年费会员,与其他多种服务捆绑加入88VIP套餐之后一共才需要88元。

可见,扩大了付费用户规模,却更多是“渠道驱动”,而并非是自身“内容驱动”。

并且即便如此,网易云音乐的整体用户规模,也没有获得破局。财报显示,2021年网易云音乐在线音乐服务月活跃用户数为1.83亿,同比增长仅为1.2%。

这也让外界曾经对网易云音乐在版权放开后用户增长的期待,落空。

去年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了一纸“解除独家版权令”,对于整体在线音乐市场都是个好消息。

为了表露决心,丁磊也多次在云村承诺,只要版权放开,网易云音乐必然会敞开了买。这之后,在上市的招股书中,网易云音乐也表示:“目前已经与环球、索尼及华纳这全球三大唱片公司达成了直签协议。”

似乎音乐版权能够回归云村已经是既定的方向了。

但时间过去了几个月,财报中提及版权回归网易云的唱片公司仅仅只有摩登天空、英皇娱乐、中国唱片、乐华娱乐以及风华秋实文化五家公司。

换句话说,版权购买进展稍显缓慢。

当然,网易云音乐也知道自己在音乐内容上存在短板。

为了弥补这层短板,丰富平台内容,从很早开始,网易云音乐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原创音乐人。

在此次财报中,网易云音乐再次强调了音乐人的地位。

“到2021年,我们为平台上超过40万名独立音乐人提供服务,在我们的内容库中,约有190万首音乐曲目来自独立音乐人,较2020年底增加约80%。”

的确,像是万能青年旅店、颜人中等不少音乐人都正在通过网易云平台走进大众视野,发布了自己的专辑,举行了live,收获了一大波粉丝。

但说到底,这些音乐人所生产的音乐,毕竟小众,终究无法像流行音乐一样拥有足够的商业变现能力,恐怕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撑起网易云之于音乐市场的野心。


云村故事靠直播,过犹不及的纷乱感

云村故事的另一面,本质上是直播。

财报显示,2021年网易云音乐社交娱乐服务及其他收入由2020年的23亿元增长至37亿元,同比增长63.1%。

对此,网易云音乐解释到:绝大部分来源于直播服务。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网易云音乐进入直播领域,陆续推出「LOOK直播」、「聲波」及「音街」等产品,试图赚取“通过该服务自社区虚拟物品购买并在我们的平台上使用产生收入”的形式产生变现。

通俗来说,就是直播打赏。

确实变现容易,也成为了目前网易云音乐营收毛利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不过,不论从平台氛围基调还是资本市场所给予的期待来说,直播并不能够让网易云音乐变得性感。

过去将近十年的时间里,网易云音乐由一款音乐播放器升级为音乐社区,用户期待其成长为小众音乐爱好者的乌托邦,成为Z时代精神家园。

但近些年急于变现,网易云先后上线了播客、直播、K歌等多种社交功能,并选择直播打赏作为主要变现方式,无形中也离用户心目中的社区越推越远。

众所周知,小众文化圈存在高高的壁垒,圈内的人更崇尚的是不染世俗、忠于初心的精神文化,一旦发现平台开始背离初心,那么出走便成了一件箭在弦上的事。

简而言之,小众用户的用户体验与平台的金钱利益,网易云音乐可能还没有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同时放到现今,直播故事也早就不新鲜了。

财报显示,2021年网易云音乐社交娱乐服务月付费用户数达到68.33万人,同比增长109%。不过社交娱乐服务每月每付费用户收入448.1元,同比下降21.9%。

在业内看来,直播市场早就是红海竞争状态,网易云音乐作为后入局者,在自身流量势能转化完全后,直播业务也就很难维持高增长。

当然,网易云音乐也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拓展平台的边界,提供更多的音乐相关服务,来强化平台黏性与商业化能力。

财报显示,2021年,网易云上线了寻找乐谱的“乐谱典藏馆”、音乐人交易音乐的“beat交易专区”、音乐人发布语音消息的“音乐主创说”、让用户向朋友发送定制视频的“音乐罐子”。七麦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网易云更新了51个版本,涉及了“歌房”、“发布状态”、“一起听”、“播客故事-人间剧场”等功能的添加。

社区功能的确丰富了不少,只是这些过犹不及的纷乱感,可能也在无形中改变了社区氛围。


结语

网易云音乐,还需要证明自己。

在投资者社区雪球上,网易云音乐过低的成交量成为了不少用户的众矢之的。

他们谈到,“虽然网易云音乐是我的乌托邦,但他一定不是我的买股选择”、“云音乐明明有自己的独特性,怎会至于此”,也有乐观的人认为“投资年轻人的未来还是有利可图的”。

显然,对于上市后的网易云音乐,更多人的态度是期望与失望并存。谁都知道网易云的音乐社交梦看上去无限美好,可真落到实地,梦想照进现实后,网易云音乐却没有给出特别好的答案。

这不仅与丁磊当初的愿景不同,也跟用户的期待不同。

不论是丁老板“只装一个音乐软件”的目标,还是那个深邃又美好的云村音乐社交梦,眼下的网易云,还能够兑现这些承诺吗?

阅读全文>>

还记得王思聪立flag直播吃翔的故事吗?

2017年,当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认为共享充电宝有上百亿元市场,出资3亿元投资街电项目之时,王思聪获悉后,随即发出了一番犀利的言论。

针对陈欧投资的共享充电宝,王思聪在自己朋友圈表示:“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

最后到2021年4月1日,随着怪兽充电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王校长的吃翔直播什么时候能安排上”一时间成为了坊间笑谈。

毫无疑问,这的确是个颇具笑点的话题,但仅以上市为评判标准,去评价共享充电宝的成败,是否为时过早?


经营陷入转亏僵局

谈起怪兽充电,上市似乎就是它的巅峰。

近日,怪兽充电发布了截至12月31日的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尽管这是上市以来首份年报,但怪兽充电所给出的成绩却是位差生。

第四季度公司营收约8.36亿元,较2020年第四季度下滑9.7%,同时企业净亏损约6850万元。梳理发现,怪兽充电已经接连两个季度发生经营亏损。

如此面貌,怪兽充电一整年的业绩自然也难掩惨状。

2021年全年,怪兽充电营收36亿元,较2020年增长27.6%。但同期经营为亏,当期净亏损1.25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2019年至2020年,怪兽充电一直保持着盈利状态,分别盈利1.6亿元和7543万元,2021年的意外亏损,也就意味着怪兽充电迎来了由盈转亏的倒退时代。

怪兽充电表示,受新冠疫情影响,三、四季度业务受到了一些挑战。不仅是疫情反复的地区,国内其他地区各场景的人流量也有显著的下降,对于共享充电宝的需求也随之减少。

乍看起来怪兽充电说得似乎句句有理,毕竟去年疫情的确反复无常。

不过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如果说业绩是由疫情影响所致,那为何怪兽充电在2020年疫情大爆发期间,仍能实现盈利?

成功上市后,业绩立马发生变脸,资本市场自然也不可能给怪兽充电好眼色看。

上市不满一年,如今怪兽充电股价已从最高10元/股跌至0.89元/股,公司股价已经跌去超9成,总市值仅剩下约2亿美元。

令人不禁想问,曾经那个百亿独角兽去哪了?


资本造出来的“怪兽”

怪兽充电,实际上是一个由众多资本加持搭建而成的共享经济王者。

话说在多年前的一个冬日,怪兽充电创始人蔡光渊在上海某地处理完公务,本想着拿出手机准备打车回家时,结果却发现手机因没电而关了机。

为此,蔡光渊找了多家商户,恳请对方帮忙充电,但万万没想到都被一一拒绝了。

幸好人间还是有爱的,就在蔡光渊绝望之时,最后在久光百货的一个美妆柜台,一位业务员愿意帮他充电,最终蔡光渊才得以如愿回家。

恰逢此时,摩拜、ofo等共享单车正疯狂跑马圈地,一笔接一笔巨额融资涌现,共享经济欢呼声达到了高潮。

于是蔡光渊瞬间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2017年春天,一款全新的智能共享充电宝产品怪兽充电横空出世,因其创始人团队涵盖了优步、美团点评、阿里巴巴和百度等知名互联网公司,怪兽充电一时间可谓耀眼无比。

凭借豪华的创业团队,以及共享经济爆火,怪兽充电也很快就得到了众多资本的青睐。

2017年4月,刚刚才成立的怪兽充电获得了小米科技、清流资本、顺为资本、高瓴资本等多家机构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

仅过去三个多月,7月底,怪兽充电又立即获得了高瓴资本、蓝驰创投、广发信德等多家机构亿元以上的A轮融资。

紧接着在当年11月底,公司又迅速完成了近2亿元的B轮融资。

也就是说,从天使轮融资到B轮融资,怪兽充电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可谓出尽风头。

梳理发现,从2017年获得天使轮融资到IPO上市,怪兽充电共获得7轮融资。其中,投资方身影不乏阿里巴巴、软银亚洲、高瓴资本等大财团。

而截至招股书披露日资料显示,阿里巴巴持股16.5%,是怪兽充电第一大机构股东。此外,高瓴资本持股11.7%,顺为资本持股8.8%,软银亚洲持股7.7%等。

论资本及速度,仅成立四年便达成IPO夙愿,试问市场又能有多少企业能够与怪兽充电媲美?

蔡光渊在上市现场甚至也称,公司发展离不开众多伟大的投资人一直支持,让公司在现金、策略和资源等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希望用我们的充电网络为所有人充满电。

显然,是资本成就了怪兽的疯狂成长。

但单靠资本支撑,能打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吗?


缺乏对商户及用户议价力

共享充电宝作为一个新行业,怎么持续发展?往何处去发展?又如何在激烈竞争中杀出重围?

这是怪兽充电值得思索的问题。

对共享充电宝行业来说,如今其行业天花板已在若隐若现。

根据iresearch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共享充电宝总用户规模分别为0.8亿人、1.6亿人、2.5亿人和2.9亿人,增长率分别为104.9%、56.1%和15.6%,增长速度在明显放缓。

眼看着市场出现滑坡,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行业又突然杀出了一个“程咬金”。

2020年5月,美团宣布重启共享充电宝项目并大肆地推,拉起了百城大战。与此同时,美团展开了疯狂招人,希望通过人海战术快速实现美团共享充电宝的线下覆盖率。

随着美团这一巨头搅局,共享充电宝市场无疑将进一步变得更加拥挤。

一般而言,共享充电宝要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最重要的是占据更多的点位去触达更多用户。在这方面,怪兽充电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自然没敢少下功夫。

财报显示,2021年怪兽充电销售和营销费用为30亿元,同比增长39.1%,占总体营收的83.3%。而2019年和2020年,公司销售和营销费用营收占比分别为67%和76%,整体上升趋势明显。

至于这部分费用,则主要用于点位的扩张和对合作伙伴的激励。

据媒体报道,由于优质点位稀缺,商家掌握了较强的自主定价权,目前充电宝企业和商户之间的分成费用率,已由最初的50%~60%变成60%~70%,甚至有高于70%的情况出现。

不过由于缺乏技术壁垒,为了提升市场地位就只能在商户分成上妥协,甚至还导致了财报上出现经营亏损,要说怪兽充电是在为商户做嫁衣,似乎也丝毫不为过。

既然被商户割了韭菜,企业想的自然会是割用户的韭菜来填补这一黑洞。

如今从市场中不难发现,曾经只要1元的共享充电宝,早已彻底告别一元时代。一些公司每小时已经涨到3到4元,景区、电影院等一些地点甚至飙升至6到10元。

看起来涨价的确是个不错的法子,只不过市场会一直允许这种野草肆意般地疯长吗?

早在去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已要求怪兽、小电等多个品牌进行整改。调整后,各品牌平均价格开始保持在2.2~3.3元/小时,标价在每小时3元及以下的机柜占比69%~96%。

值得注意的是,共享充电宝涨价商业逻辑也存在问题,毕竟高价格多充几个小时就能买一个充电宝了,费用过高很容易就会导致用户流失。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财年,怪兽充电营收来源主要还是来源于移动设备充电业务,当年这一业务收入增长27.4%至35亿元,营收占比达97%。

然而面对业务模式单一,况且同行之间竞争又激烈,同时还难以形成对商户及用户议价力,如此说来,共享充电宝真的能算是一门好生意吗?

阅读全文>>

过去两年,扫地机器人功能的逐渐完善,再加上因疫情宅家而增加了对清洁电器的需求,使得其加快渗透、进入了一个个中国家庭。

借着疫情期间行业快速发展的东风,A股的扫地机器人“双雄”科沃斯和石头科技业绩暴增、市值大涨,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股。在2020年中至2021年中的一年多时间内,科沃斯和石头科技的股价和市值分别上涨了10倍和3.5倍以上,充分享受了赛道爆发的红利。

石头科技股价表现(自上市至今)

同样火爆的还有相关的一级市场交易。去年扫地机器人创业公司融资已经超过10余起,包括乐生智能、由利、Trifo、追觅科技等,几乎每个月都有品牌完成数千万级别的融资。

然而,与企业服务、新消费等此前的热门赛道一样,在资本加速入局的同时,行业却已经开始遇冷、降温。

经过了上一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21年扫地机器人赛道的增长明显放缓。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2021年扫地机行业线上销售额同比增28%,但销量同比下降了11%,且均价同比增加44%。

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很快对局面的变化做出了反馈——科沃斯和石头科技的股价市值距离去年的高点均已腰斩,石头科技还在近期遭遇了来自股东的大幅减持。

市场增速明显放缓,赛道上的玩家却愈发拥挤,扫地机器人市场在短短两年已由蓝海变为红海。头部企业虽然保持了业绩的增长,但想要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强势,对每一个玩家来说都绝非易事。


01 价格高企,市场降温

扫地机器人价格越卖越贵,销量却出现了不断下滑的趋势。

只需一次性花费数千元购入一台扫(拖)地机器人,就可以帮助消费者从劳累的扫地、拖地工作中解放出来,这看上去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家家户户都需要来上一台。

西部证券预计,到2030年国内扫地机器人在城镇家庭中的渗透率将达到45%,在农村家庭的渗透率将达到 5%,总体渗透率约33%。还有机构看好扫地机器人能够像洗衣机一样,实现从可选到必选消费属性的转移,最终渗透率达到90%以上。

这意味着非常广阔的成长空间。奥维云网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城镇家庭扫地机渗透率约为6%。显然其增长还远未到顶。

然而低渗透率却并不意味着市场很快就可以完成高渗透。虽然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是规模不断增长,不断进入新的家庭,向低线城市下沉,但整个过程并不是持续的增长,而是有起有落、起伏曲折。

2016年至2018年,我国扫地机器人零售量复合增长率达49%,增速远超其他家电品类,但在2019年即出现市场遇冷,市场零售额同比下降了8.7%。

同样的,在2020年疫情宅家带来的消费红利释放之后,国内扫地机器人销量陷入到负增长当中,市场出现明显降温。

今年1月,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延续了去年价升量跌的趋势。奥维云网数据显示,1月的扫地机器人线上销售额为8.41亿元,同比增长20.44%,线上销量为29.42万台,同比下降了24.80%。

大部分传统家电的普及靠的是量升价跌,生产企业不断降低成本,而扫地机器人的价格因为种种原因越卖越贵,导致销量出现不断下滑。

销量没有增长,整体销售额完全靠均价提升带动,这对于整个市场来说并不是好消息。长此以往,扫地机器人的消费人群会被高价格所局限,留给行业内玩家的增量空间也将被限制。

展望2022年全年,尽管1月属于销售淡季,不能完全反映后续销售趋势。但在国内整体内需不振的大背景下,扫地机器人的需求仍然承压。奥维云网预测,2022年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销售额将同比增长15%,销量将同比增长4%。


02 复制云鲸,一片红海

国内已陆续出现约两百个扫地机器人品牌,行业竞争已成一片红海。

虽然自2021年开始,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降温、销量下滑,但仍不断有新玩家入局分一杯羹——创业公司甲壳虫智能于去年12月先后完成两轮融资;小米生态链企业智米科技在近期推出了洗地机器人打入该市场。

随着传统家电企业、创业公司、互联网公司等玩家先后入局,目前国内已陆续出现约两百个扫地机器人品牌,行业竞争已成一片红海。

据悉,目前仅小米生态链的“扫拖机器人”供应商就有6家,除石头科技外,还包括追觅、智米、云米、银星智能和杉川科技。

众多明星资本和创业公司之所以纷纷盯上了这一赛道,一方面是源于国内扫地机器人的低渗透率和广阔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原因则是有小米生态链企业石头科技和明星公司云鲸的成功案例在前,有着很强的示范效应。

2019年创业公司云鲸自主研发了全球首个自换洗扫拖一体机——小白鲸。仅靠这一功能创新,云鲸在2020年的三个月内先后拿到了字节跳动领投的A+轮、源码资本领投的近亿元B轮以及红杉中国领投的C轮融资等三次融资,其估值在半年多时间内就涨了15倍之多。

在业绩表现上,云鲸也不负众望。2019年双十一小白鲸产品正式开售,至年底销售额便达到约2000万元,2020年增长到约8亿元,同比爆增6298%。同期云鲸的国内市占率达到10.5%,进入线上TOP 5品牌,与石头科技相差不足1个百分点。

云鲸用自身的经历示范了技术创新对于扫地机器人赛道的重要性。只要有独到的创新、对产品有革命性改进,就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占领市场,甚至挑战市场上的头部玩家。其成功也激励了很多新创业公司入局,它们纷纷获得融资走上了“复制云鲸”的道路。

从目前来看,尽管新入局的玩家不少,但像石头科技、云鲸一样有独到创新、对产品有革命性改进的新玩家暂时还没有出现。

不过整条赛道已然硝烟弥漫,在资本的加持和催促下,每个公司都有可能弯道超车。


03 Hard模式,增量在哪?

无论是哪条路径,想要在竞争中胜出,独到的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市场降温、销量下滑的背景下,两百多个扫地机器人品牌共同争夺现有市场,扫地机器人赛道已然开启了“hard模式”,玩家们的增长面临着严峻挑战。

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的玩家,想要持续获得投资人的认可,就必须拿出优秀的业绩。来源无非有二:要么夺食对手的市场份额,要么寻找新的增量。

从2021年国内扫地机器人价升量跌的趋势来看,当前其消费端面临着“两难”的境地:高端产品功能完善清洁效果好,但高昂的售价把部分消费者阻隔在外;低端产品价格友好,但功能“鸡肋”不受市场欢迎,最终拖累了扫地机器人行业的整体增长。

要解决这一问题,近几年从科沃斯的严密防守下异军突起的石头科技和云鲸,都给出了各自的经验和借鉴。

之所以能够一跃成为头部厂商,主要得益于两家企业各自的技术创新——石头科技首次将“LDS激光雷达+SLAM算法”大规模应用到扫地机器人当中,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云鲸则首创了全球首个自换洗扫拖一体机,首次实现了抹布自动清洗,大大提升了使用体验。

两家企业代表了两条不同的路径,石头科技将高端技术平民化,大幅降低成本,可以让更多消费者买得起,提高整体的市场渗透率。云鲸首创了全新的功能,能够大幅提升使用体验,激发新的消费需求。

无论是哪条路径,想要在竞争中胜出,独到的创新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中信建投证券指出,一个典型的扫地机器人的“阶梯式增长”模型包含了四个阶段:颠覆式创新阶段、渐进式创新阶段、平台期、再次颠覆式创新阶段。而当下正是行业的颠覆式创新阶段。

这个阶段的突出表现就是产品仍在快速迭代,创新带来新产品售价明显上升,主要依靠高端机型产品带动。此时产品尚未完全成熟,相比成本、渠道等,技术领先对于企业竞争力有着决定性作用。

有独到创新的扫地机器人企业能够抢先对手一步占领先机,科沃斯、石头科技、云鲸都是这一阶段的胜出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

如石头科技董事长昌敬所说:“一个企业从0-1破局了以后,会形成一个独享窗口期。这个阶段非常关键,因为对手会马上跟进,独特性会逐步消失。


04 写在最后

可以看到,自云鲸研发出首个自清洁扫拖一体机后,石头、科沃斯、追觅、由利等均已跟进;而科沃斯押注的一年增长12倍的洗地机赛道,也很快迎来了10多位新对手。

中国市场就是一个如此高强度竞争的市场,只要有一点点的利润,就必然会吸引到无数新玩家、资本参与竞争,即便是面对大概率的失败也毫不避讳。

不可避免的是这其中会有大量浑水摸鱼赚快钱的选手,但同时也会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企业家被资本看中,而一个低渗透率、广阔发展空间的市场也足够优秀的企业家驰骋。

正因为这些创新力量的存在,才能够推动扫地机器人像洗衣机一样,真正地走进千家万户,真正从清洁活动中解放人们的双手。

阅读全文>>

央行在2011年首次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为支付市场增添了新的从业者,新血液的加入使得市场焕发出勃勃生机,支付POS设备厂商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十年。

中国POS设备从最开始的由Verifone、Ingenico两大海外厂商把持市场,到国产全面发展占领市场,再到现在国产出海,在海外攻城略地。从尼尔森数据来看,2020年出货量排名前十的POS设备厂商分别为Worldline(包括Ingenico)、华智融、魔方电子、天喻信息、百富、新大陆、惠尔丰、升腾、艾体威尔、新国都,中国厂商占比80%。

中国厂商从未停止过探索,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独占鳌头,目前,中国POS设备已经在引领全球设备的发展。


一、POS设备十年变革演变

POS设备是以银联、PCI、VISA等专业机构的认证为壁垒的支付工具。通过非接、芯片接触、磁头、摄像头来读取交易介质(银行卡、二维码、手机NFC等)中的必要交易信息,再通过加密手段,上送支付公司后台系统,由后台完成交易处理后回传到POS设备,再由设备解密展示的一个过程。所以POS设备本质就是交易的信息收集、加密上送、回传解密、交易信息展示的硬件设备。

1、传统银行时代-POS设备1.0

POS设备1.0时代以传统支付POS设备为主,使用方主要是银行和银商,具有价格较高、功能单一的特点,以受理刷卡、非接、电子现金、圈存等交易为主的支付硬件设备。由银行和银商为主的收单参与方采购POS设备安装到商户,满足商户的银行卡收单业务需求。由于成本较高,受限于当时交易环境和网络环境,整体采购每年在百万台左右,每家厂商出货量在几十万台左右。因此,这一阶段的POS设备更新慢,满足需求即可。

2、第三方支付时代-POS设备2.0

POS设备2.0时代以MPOS和简易的传统POS设备为主,使用方主要是第三方支付公司。由于市场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逐渐取代传统手机登上历史舞台,使得MPOS快速崛起并占领市场。MPOS主要是不具备打印和通讯功能的传统POS设备,其优点在于成本低、维护简单、使用方便,因此受到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广泛青睐。MPOS每年有千万级的采购量,高峰时可以达到每年3500万到4000万台的采购量。这一阶段厂商价格竞争激烈,硬件及产品方案快速迭代,每半年会迭代一款产品,以响应需要降价的POS硬件市场。

3、互联网移动支付时代-POS设备3.0

POS设备3.0时代是以扫码支付类POS设备和智能POS设备为主,主要使用方是第三方支付公司、第四方服务公司、银行及互联网厂商。为了满足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移动支付和聚合支付成为主流。主要特点为可以受理多种支付方式,包括刷卡、非接、扫码等为一体的聚合支付POS设备,市场快速发展,短时间内单个客户采购量可达到百万台,全年采购千万台以上。这一阶段的产品主要是响应互联网客户思维,更加贴合市场需求和用户使用习惯,定制化较高、迭代周期快。

4、物联网支付时代-POS设备3.1

POS设备3.1时代是以语音支付盒子、支付订单打印机和电子支付码牌为主,使用方是第三方支付公司,第四方服务公司、银行及互联网厂商。设备满足移动支付降低用户使用成本需求,具有使用便捷、价格低廉的特点,采购量大,全年采购千万台以上。这一阶段的产品设计简单、定制化程度高、迭代周期快。


二、POS设备厂商生存的红海

《三体》里面有句话:“我消灭你,与你无关。”你永远也无法想象下一个竞争对手是谁,你也很难猜到新兴行业就打败了传统行业。对于POS设备市场同样适用,从POS设备3.0时代开始出现了手机厂商和消费电子类厂商跨领域谋求发展,支付设备领域随着产品的迭代和升级,以认证为壁垒的城墙正在降低,传统厂商人才输出解决了其他行业跨界的人才储备问题。

1、告别野蛮,未来发展路在何方

POS设备是以认证为高墙壁垒的专属行业,原市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的快速发展,到支付严监管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新业态,厂商面临着转型问题。在野蛮生长时期没有考虑销售渠道、产品能力、品牌形象、行业衍生等长期发展问题,设备从单一到聚合、从广泛到下沉市场,每一次的改变都是痛苦的刮骨疗毒。

2、供应链供求关系紧张,芯片及元器件供货周期长

芯片及关键元器件从最开始的3个月到1年左右的备货期,这些都说明了供应链的紧张和产能的不足。POS设备行业的供应链上下游采用薄利多销的模式,芯片等元器件价格普遍低于其他领域,因此厂商在供应链议价能力上并不强势。在全球供应紧张的大环境下,在价格和周期上会受限于供应链的供货影响,没有强大且完备的供应链系统将很难维持批量出货能力。

3、制造思维向产品思维转换

POS设备厂商之间没有秘密这是公开的秘密,产品相互抄袭,同质化严重。随着出海销售的兴起,海外产品以定制化为主,单一同质化产品难以打开市场,厂商的销售定位将直接影响其产品的定位,平台化的产品研发思维成为主流,同平台衍生品是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体现。


三、做硬件设备还是做服务

对于POS设备厂商,做硬件还是做服务是一个矛盾的话题,本质上相互补充,做硬件还是做服务的选择是公司定位、公司资源倾斜和战略发展调整的方向问题,一直难以取舍。

1、出海销售设备,安全可靠是必备条件

POS设备出海是未来十年不变的话题,在国内市场需求饱和的前提下,海外市场利润率高、采购需求稳定、竞争相对较小。出海的产品第一要求就是质量稳定可靠,由于海外销售存在着售后成本高,沟通时效慢等问题,如果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将会严重影响公司品牌形象。在海外,公司品牌是立身之本。

2、POS专业化服务

POS专业化服务主要是为收单机构的客户提供专业的POS安装、培训、售后等服务的过程,收单机构依照服务内容支付服务费。POS设备厂商以艾X为代表,提供设备销售的同时叠加专业化服务,辅助设备销售,在设备销售的淡季可以扩增公司营收,维持公司收入增长。但是随着POS设备降价、人员成本的增高、市场上残酷的价格竞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销售模式毕竟难以维持。

3、Pay Store运营

Pay Store运营是POS设备厂商提供增量服务的方式之一,有三种模式:

(1)提供Pay Store等管理程序给POS设备采购方,满足客户管理设备和应用的需求;

(2)自运营Pay Store与采购方分润;

(3)POS设备租赁给支付公司赚取租赁费用,同时由于Pay Store运营获利从而可以降低设备租赁价格。

×富的成功案例已经说明了可行性,但是Pay Store的应用上架,风险管理不容忽视,之前×富被某机构调查的事件也是因此引起,因此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4、SaaS+硬件服务模式

单纯的硬件销售已经难以满足支付公司支付下沉的需求,海外智能POS以SaaS服务+支付的方式销售,合理有效的接入SaaS厂商形成服务壁垒是POS设备厂商软服务竞争力的有效体现。


四、支付“账基”时代的设备变革

支付从“卡基”到“账基”时代,POS设备也会随之改变,将会以轻量化的POS设备为主。笔者前文提过POS设备主要的作用在于信息采集、加密、上送、显示,本质就是一个加密的信息采集设备。“账基”与“卡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上,重数据轻支付、重体验轻硬件。支付公司建立自有物联网支付平台运营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模式,采用物联网的方案对设备进行IoT管理,采集数据的同时做好支付基础服务,回归支付的本质。

1、IoT支付设备

IoT支付设备顾名思义是保留支付的属性,以嵌入支付场景为主,摒弃原来以卡片交易为主导的设备方案,向轻量化转型。IoT设备可以为多种支付场景搭配使用,如:云音响、云台牌、云打印机、云电子屏、云广告牌、云服务标签等等配合场景支付的设备。

2、AIoT支付设备

AIoT支付设备是在IoT支付设备的基础上增加AI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形成前端采集处理,经过处理后的信息流在进行有效汇总,防止大量无效数据形成数据迟滞,数据量大而无用的尴尬局面。AIoT设备是对场景支付的进一步细化和分析,贴合用户的使用特点和运营模式,在AI的加持下形成的下一代支付设备。如:智能摄像头、智能显示屏幕、智能VR、元宇宙等新型支付。

3、区块链金融采集设备

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运用更加广泛,未来的设备一定是重视后台数据安全的IoT设备,主要采用加密采集和加密传输的轻硬件方案,根据场景和数据采集的需求定制化的To B设备。


五、支付监管下POS设备安全不容忽视

在严监管的市场环境下,POS设备的安全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在支付监管整顿收单市场,肃清信用卡乱象的大背景下,一大批“信用卡黑产”和“影子银行”将迎来终结,这对POS设备的采购需求影响巨大。

在认证方面,认证是监管的一部分,不是监管的全部,未来一定是鼓励企业金融创新,减少企业认证负担,解决一证多出,重复监管认证的问题。在认证的同时更需要加强企业的信用建设,企业信誉监管管理是未来的监管方向。

POS设备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最终引领世界发展浪潮,创造众多可歌可泣的奋斗事迹。随着时代的转变和发展,未来十年是一个产品思维转型的过程,由制造思维向产品思维的转型是每个公司无法回避的问题,做产品和做服务看似矛盾的话题,更加凸显未来发展的方向。硬件的制造伴随着服务创造的过程,深耕支付、下沉市场,挖掘用户需求从“制造产品”向“创造产品”进行转变。

未来十年也是场景建设的十年,SaaS+硬件的模式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SaaS离不开硬件载体,硬件载体也无法缺少SaaS魂魄,身体和灵魂的融合才是一个完整的产品。

未来十年是数据时代的十年,POS设备从支付到数据,数据的分析处理,如何有效合法的采集数据、做好数据保护是POS设备厂商需要过的一关。

未来十年是深耕出海销售,推广中国制造的十年,中国POS设备已经在海外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未来将会有厂商在海外上市,继续扩大海外影响力传播中国制造之声。

大浪淘沙,适者生存,市场一直在变化,只有不忘初心、适应市场的人,才能在竞争中走的更远。制造厂商的初心:开始大家在一起可能仅仅只是想找点事做,到后面慢慢的做大、做强,在利益面前的冷静、在风险面前的无畏、在失败面前的乐观、在成功面前的淡然,这就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只有不停的奔跑才能赶得上一路前行。

阅读全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丢过AirPods?

早在5年前AirPods发布的时候,网上就有这么一个段子:每一只AirPods,其生命的终点都是“不知道掉到哪里去了”。毕竟有线的耳机都会被丢三落四的用户搞丢,更不用说这个无牵无挂、全靠人体工学固定的耳机了。

但苹果永远能给我们带来惊喜:由于AirPods采用了不可无损拆卸的一次性封装设计,在每天高频次充放电后,部分AirPods还没来得及“失踪”就出现了严重的电池老化现象,用“充电半小时,播放五分钟”来形容就再贴切不过了。

当然了,贴心的苹果也为那些AirPods提供了付费的“电池维修服务”,只要花上379元一只的价格,用户就可以就可以享受到苹果的电池“维修”。而对苹果售后稍有了解的用户应该都明白,对于这些维修起来特别麻烦,或者组装时就根本没考虑过维修的产品,苹果一般会大手一挥直接换新,等于说用户可以花379元的价格直接买到一只新AirPods,乍一看,苹果这简直是在做慈善,“越修越亏、再修破产”……

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对劲?没错,我们只想更换电池,凭什么要我们直接“买”一只新的?


那些苹果体系外的维修市场

也不好说是AirPods卖得太好还是因为AirPods电池太容易坏,抑或是AirPods电池更换的利润空间巨大,大量为AirPods更换电池的需求在苹果维修体系之外催生出了一个全新的电池维修市场,无论在淘宝还是京东上,我们都轻松找到大量非苹果授权的AirPods电池更换服务。

以某电商平台上的维修服务为例,只要苹果官方单次维修价格的一半(190元),用户就能在这些第三方维修服务商那里更换一对AirPods的电池。和官方维修体系相比,这些第三方维修服务不仅价格更低,而且还不用苦苦预约几天后的Apple Store,可以直接上门或寄修更换。虽然这样的第三方维修服务不受苹果自己的维修体系认可,经过第三方维修过后的AirPods也将失去苹果维修体系的资格,不过这样的维修服务依旧深受消费者认可。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Apple Watch等集成度高的苹果硬件中,小雷一直是Apple Watch的忠实用户,不可否认,Apple Watch在运动记录和健康管理方面确实很有一手。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Apple Watch那高昂的维修费用。以最新的Apple Watch Series 7为例,尽管苹果加厚了表面玻璃,提高了手表的防护性,但高度集成的手表依然不提供除了电池外的任何单独维修选项。

即使只是表盘刮花,维修服务定价依旧是2309元起步,是手表起售价格(3399元)的67%。与此同时,在第三方维修服务商处,手表维修屏幕的价格仅千元上下,如果是旧型号的话价格还能更低,换电池的价格也几乎是苹果维修价格的一半。

尽管苹果售后体系和第三方售后体系在用户权益方面可谓千差万别,但在绝对的价格优势面前,第三方售后维修依旧是不少苹果用户的首选。这样的现象并不只出现在那些高度集成的苹果设备上,即使是iPhone的维修起来较为方便的模块化设备,在“半价维修”面前,这个脱胎于苹果维修体系,选择覆盖不同用户群体的第三方售后依旧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那么问题来了,第三方维修这种“薄利多销”类的维修,为什么苹果自己不做呢?


品牌省事,消费者不省钱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代入一下品牌的视角。假如你是畅销全球的aPhone品牌的老板,现在要敲定aPhone的维修政策,摆在你面前的选择有两个:

统计全球售后点每个月对aPhone各维修部件的需求,找来大量库管、物流人员统筹管理全世界各个售后点中aPhone屏幕、电池、主板、相机、电池、外壳、背板的库存,并培训全球范围内的大量维修工程师,力求为消费者提供便宜又环保的维修服务。

不管产品损坏严重与否,以整机售价60%的价格回收用户的aPhone,然后给用户换一台新的aPhone。最后定期把那些回收回来的aPhone卖给第三方工厂让他们自行处理,实现品牌单方面“三赢”。

刚刚举的例子无意针对任何品牌,但现实情况是,为了转嫁硬件成本和节约人力成本,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采取第二种维修政策。毕竟以一个统一的高标准培训全球员工需要大量的物料和人力成本,至于更换用户硬件带来的额外成本,只要加到产品售价里,让用户直接或间接买单就好了。

要知道某些软件品牌在国内的售后服务甚至是全权交由外包公司执行的,与其教会这些人员流动频率高的外包公司员工怎么修电脑,倒不如让他们判断电脑还有没有维修价值——有就让用户付费换总成,没有就以保外为由要求加钱换新直接拒保。不想用户去找第三方维修?那更简单了:品牌只要在设计时将产品焊死,让产品不能在不损坏的情况下维修就好了。

尽管这种做法一直遭到用户一致反对,同时也与海外硬件品牌口中的“环保”背道而驰,但在成本面前,依然有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把电脑硬件设计得“固若金汤”。注意,我说的是固若金汤,不是坚不可摧:产品只是不能拆,但摔了依旧会坏。

可能有人觉得小雷这里又在阴阳怪气苹果了,但平心而论,AirPods不可拆卸更多的还是出于对集成化和便携的考虑;对于笔记本、手机等苹果大件来说,硬件维修还是行得通的。但微软的Surface Laptop走的就是另一个极端了:

出于对“耐用性”的考量,微软用了“海量”黏合剂把Alcantara面料彻底粘死,即使是著名拆解机构iFixit在面对Surface Laptop时也只能使用刀片将掌托切开。而切开后才发现Alcantara面料下并不是电脑元件,而是经过超声波焊接的金属屏蔽罩和更多的黏合剂。

整台电脑犹如一个精美的“胶水琥珀”,根本不具备无损维修的可能性,无论你的Surface Laptop是耳机接口松了还是电池老化,“破拆换新”将是它生命的终点。用某游戏媒体的话来说,这款笔记本iFixit 0/10。


怎样才是真正的环保?

但可惜的是,这种没有拆卸可能的笔记本并不是电子产品行业的个例,反倒是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缩影。随着用户对数码产品便携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将组件高度集成并以不可复原的方式进行组装。对品牌来说,这只是品牌控制成本的一种手段。但对于品牌自诩的“环保事业”来说,这种做法确实不折不扣的谎言,和取消包装内充电器一样,属于“我都是为了你好”。

要注意的是,我个人并不反对硬件集成化。电子产品发展应该是一个在集成化和模块化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集成化可以控制设备的体积,同时也能降低用户使用的门槛,让设备可以像一个“黑盒”一样工作,即用户无须关心产品的工作逻辑,只需按照说明正常使用。

而模块化可以让用户以更简单的方式维修自己的设备,“屏碎换屏、电池老化换电池”。不管怎么想,这种做法都比“耳机孔坏了直接换新”要实际得多。要知道即使用户无须为整机更换支付另外的费用,但更换整机的成本,其实早已包含在产品售价之中。

不过话又说回来,关注电子产品“可维修行”“永续性”的环保先锋也不是没有,其实那些品牌就在我们身边。没错,说的就是一系列我们熟悉的国产手机品牌。和那些把产品回收炼铝的品牌相比,国产手机品牌的环保之旅直白很多。

以我上个月自费买的OPPO Find N为例,虽然折叠屏手机设计极为复杂,但OPPO依旧提供了完整的硬件更换服务,主屏、副屏、电池盖这些大件无须多讲,即使是容易损坏的充电接口、受话器、摄像头这些小件都能单独更换。

同样的维修政策也适用于华为、vivo等其他手机品牌,在产品“可维修”、“永续性”这件事上,国产品牌领先海外品牌太多。当然了,我也无意贬低任何品牌在环保上作出的贡献,但相比起扣掉一个充电器,提高设备的“永续性”,让五年前买的AirPods可以在简单更换电池后再战五年,从源头减少“潜在电子垃圾”的生产,在我看来更有意义。

阅读全文>>

在世界相机市场上,我们只要说相机,说到欧美一定是哈苏、徕卡,说到日本则大概率是尼康、佳能,作为全世界的相机巨头,这些企业无一不是市场上响当当的角色,然而就是这些超级巨头,然而最近却似乎过的不太如意了,最近开了32年的佳能珠海工厂宣布停产,继尼康之后佳能也不行了,这件事我们到底该怎么看?


一、佳能珠海工厂停产?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又一家老牌相机企业工厂在中国宣告落幕。

就在数码影像设备厂商佳能珠海有限公司即将迎来成立32周年的日子,一则盖有佳能珠海有限公司公章的公告在网上流传,称公司面临巨大经营困难,经研究决定终止公司生产。

日前,珠海高新区对多家媒体确认,在珠海发展32年的佳能珠海已停产,目前企业正在跟员工商量处置方案。另据界面新闻,佳能中国向记者回应称,佳能计划关闭位于珠海的部分产线,该产线主要生产数码相机产品。

根据网传公告显示,佳能珠海有限公司于近日正式宣布将终止公司生产,并为员工提出了补偿方案。

公司表示,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更依靠全体员工长期以来的辛劳付出和积极贡献,得以持续经营32年。但因近年来全球照相机市场急剧萎缩,及疫情长期肆虐,公司经营面临空前困难,虽经公司及各位员工共同努力,却依然未能扭转困局,总部不得不对集团整体经营架构进行调整,经慎重研究,作出艰难决定:终止公司生产。

佳能CEO御手洗富士夫表示,旗舰数码单反相机的生产将在几年内停止。“佳能的单反旗舰机型被称为EOS-1系列,第一款出现于1989年。2020年发布的最新款EOS-1D X Mark III实际上将是最后一款。”

公开信息显示:佳能珠海有限公司成立于1990年。主要生产照相机、激光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数码照相机、彩色激光打印机、多功能机、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直接照片打印机、数码摄像机及这些产品的半成品、零件、附属品。

财报显示,佳能净销售额已连续数年下滑,由2017年的4万亿日元下降至2020年的3.2万亿日元,经营利润也经历了连续两年的下跌,由2018年的3425亿日元跌至2020年的1105亿日元。

而根据钛媒体的报道,佳能中国在2008年发布的公告显示,在伊克萨斯IXUS系列和博秀PowerShot系列的帮助下,佳能成为了全球第一个小型数码相机突破亿台销售的厂商。其中,佳能珠海有限公司正是当时佳能小型数码相机的主要生产线,是佳能数码相机能够源源不断地输往全球各地的保证。


二、相机之王们到底是怎么不行了?

说实在,看到珠海佳能的停产,让人最大的感觉是最终这还是来了,早在之前尼康相机停产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感叹一个数码相机时代的终结,而佳能的停产则为这个时代进一步画上了一道休止符,我们到底该怎么看数码相机产业这些年的变化,这些大名鼎鼎的相机之王们到底是怎么不行的?

首先,疫情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说实在,佳能这次关门歇业其实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疫情,受到疫情影响佳能最大的需求也就是拍照需求出现了大规模的下降,疫情引发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市场收缩,因为全球各国实施了封锁措施以遏制疫情的蔓延,数千个假期被取消,酒店也纷纷关闭。

Statista的数据显示,2020年整个行业的收入同比下降近60%至2985亿美元。尽管这一数字预计将在2021年增长近30%,达到3858亿美元,但仍比疫情爆发前少3510亿美元。而照相器材作为旅游最核心的必备设备之一,也自然而然受到了市场的影响,疫情直接导致了全世界照相机市场的萎缩,这无疑是当前整个照相器材产业最大的问题所在,受到疫情的直接冲击,照相器材产业的直接需求锐减,如果说2020年还能勉强支撑一下的话,等到了2021年一年这些照相器材巨头实在是撑不住了,佳能珠海工厂的关门其最核心的原因就在这里,相机之王之所以不行,疫情所引发的需求锐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次,手机的强势兴起才是数码相机的降维打击。

而说起数码相机的兴衰,我们必须要说一个时间节点2016年,我们看到其实佳能的下滑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2016年的时候佳能站上了自己的业务巅峰,然而也就在2016年手机和数码相机的分野开始出现,2016年华为手机发布了属于自己的手机产品华为P9,这款产品和之前一众产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华为P9手机搭载了徕卡镜头,通过与徕卡的合作,这个LEICA的logo也一直印在华为的历代旗舰机上,华为搭上了徕卡的顺风车,顺便还在DXO排行榜的帮助下拍照成了第一名。而对于广大摄影圈的朋友来说,徕卡是镜头里的绝对王者,更是相机中的战斗机,搭载了徕卡镜头的华为彻底开始有了和各大数码相机巨头叫板的实力。

如果说2008年诺基亚搭载蔡司镜头可以说是开启了手机产业对于相机产业的超越的话,而华为的这次搭载徕卡则是正式开启了对于相机产业的全面竞争,VIVO则拿下了蔡司镜头,可以说当前的手机已经都有了不输于相机的能力,从而对相机产生了降维打击,那么这件事我们不妨仔细分析一下:

一是通用性设备必然取代专业性设备。这些年,伴随着科技的发展,集成式的通用性设备往往会比专业性设备更具市场竞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就是手机了,这些年手机的高速发展,逐渐取代了其他的设备,在数码产业内部取代了平板电脑,甚至取代了传统PC机成为了不少人的第一个上网终端。而在相机市场上,不弱于相机拍照能力的手机也开始不断取代专业相机,从而形成了降维打击。

二是可分享炫耀需求必然战胜专业需求。在相机产业之中,为什么数码相机越来越不被市场欢迎,这是因为相机的主要研发在其拍照的水平或者说起本身的机身、镜头上面,但是人类最大的需求是社交、是分享、是炫耀,在这样的情况下,相机这种单纯的设备难以满足这些需求,所以在非专业市场上,数码相机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三是美颜、PS技术的兴起让拍照门槛越来越低。当前的摄影市场上,美颜、PS逐渐都成为了一个常规技能,甚至于有三分拍七分修的说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数码相机在非专业拍摄领域的优势逐渐被美图秀秀、PS等软件所取代,拍的好不好不重要,修的好不好才成了关键。

第三,对于佳能这样的巨头来说,不是说佳能会因此走向衰落,但是专业摄影市场终究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非专业摄影才是大众需求,在非专业摄影已经被手机所垄断的大背景下,佳能这样的专业摄影巨头们只能逐渐从消费级市场退出,在专业级市场中圈地自萌了,这样并不一定是坏事,只是佳能、尼康所代表的一个数码相机的巨头时代已经要走向终结,数码相机的专业化、小众化的趋势已经似乎势不可挡。当然,对于佳能、尼康这样的企业来说,退居幕后给手机企业做摄像模组其实也同样是一门好生意,然而市场的变化浩浩汤汤,历史的车轮已经滚滚向前了。

因此,看到佳能的关停让人最大的感觉是唏嘘感叹,正如杜牧《阿房宫赋》的那句名言“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阅读全文>>

在家庭电脑尚未大范围普及的年代,网吧曾伴随一代人的成长:查资料、写论文、看电影、打游戏、谈恋爱.....但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出现,曾经蓬勃发展的网吧行业,如今已风光不再。


网吧盛况不再

提及网吧时代曾经的盛况,“飞宇网吧”是一个代表。

1994年,中国开始接入互联网。1996年,第一家网吧威盖特在上海诞生。再往后两年,一位叫做王跃胜的商人嗅到了商机——在高校附近开网吧。于是,1998年2月14日,坐落于北大南门商业街的一家叫做“飞宇”的网吧正式开张。

不断扩张的店铺数量足以见证当时的盛况。在第一家飞宇网吧开张8个月后,王跃胜在北大南门商业街盘下面积为480平方米的第二家店铺,此后三年间,飞宇网吧数量扩张至18家。2000年,新华网曾在报道中称其为“中国第一网吧”、“全国最大的网吧”。

好景不长,由于北大周边环境整治,2001年4月13日,北大正式告知飞宇网吧,商户必须在三天内搬出,而在同一年,北大学生宿舍连通了网络,飞宇网吧的资源优势也已不再,此后逐渐走向没落。

飞宇网吧的兴衰一定程度上见证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变迁。飞宇网吧开张时,全国上网计算机共29.9万台、上网用户数62万。当它从南门外消失时,全国上网计算机已有2083万台、上网用户数5910万。

把时间的视角再往近处拉,倒闭潮早已开始。从2015年开始,全国网吧类企业注册量已经连续4年下滑。公开数据显示,仅2020年一年,全国范围内倒闭的网吧相关行业企业多达1.28万家。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有周杰伦光环加持的高端网吧魔杰电竞于2021年11月下旬被列入异常经营,魔杰电竞官方微博表示,该公司已经停止相关业务,正在委托办理公司注销手续。


政策监管、智能手机崛起,网吧遭遇寒冬

网吧发展早期,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人前赴后继,一个重要的而原因是网游的兴起。2001年,网游《热血传奇》成功开启中国PC端页游时代,此后《千年》、《红月》、《龙族》、《天堂》等游戏相继推出,迎来中国网游行业发展的第一段“黄金时期”。

但与之相伴,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也开始多起来。2002年,一起“蓝极速网吧纵火案”将网吧行业推向风口浪尖。纵火者是四名未成年人,最小的13岁,最大的不过17岁。他们因上网被拒而犯下罪行,购买汽油蓄意纵火报复,最终导致网吧内25人全都死于火海。

这起震撼社会各界的事件,将网吧推向了舆论负评之中,也推动了中国网吧行业开启政策监管下的全面整顿。2007年,文化部、工商总局、公安部、信息产业部等14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各地均不得审批新的网吧,禁止变相经营网吧,同时,监察部门将直接参与网吧管理。这意味着,从2007年开始,网吧数量不再新增,网吧行业迎来寒潮期。直到2014 年,国家四部委联合声明取消网吧总量控制、放开网吧审批,网吧行业迎来政策利好,网吧数量重回增长。

“如果说政策的监管整顿让网吧行业一度陷入低潮,那么此后智能手机的出现则是网吧行业真正的寒冬。”有行业分析人士如此表示。

智能手机对网吧行业的冲击有多大?《2021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移动游戏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6.56亿人,而我国整体的游戏用户规模也只有6.66亿人,也就是说,大多数游戏用户都是手游的客户群体。

业内人士分析,智能手机的出现加速了移动端游戏的普及,不少00后消费群体被手机端游戏分流,可以随时随地玩游戏,网吧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必须要去的理由,而曾经的网吧主力80、90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加速了PC端游的日渐式微。

值得一提的是,行业也曾出现过回暖迹象。2017年,PC端游《绝地求生》(“吃鸡”)兴起,连续霸占Steam销量榜第一长达13周之久,开创了全民吃鸡的先河,也倒逼网吧升级配置,满足玩家游戏体验。

由于《绝地求生》对电脑配置的要求很高,家庭电脑并不能满足网友的需求,因此许多人选择前往网吧“团体作战”。在此背景下,许多网吧老板借势发挥,全面升级网吧配置。据悉,升级一台电脑的价格甚至会上万元。

投资有风险,随着“吃鸡”这阵风的逐渐消失,网吧行业再度遇冷。此外,2020年的疫情也加速了网吧行业的衰落,长时间不能营业,导致大量网吧关门。

高额的维护费用成为以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的网吧最大的软肋。一位网吧老板表示,“现在的电脑要讲究cpu、显卡的配置,一套配下来要一万左右,而且还需要一大笔装修费用。过几年电脑配置又要更新,不然有些游戏就拖不动,更新维护费用又是一大笔。”

在此背景下,从出生便采用“等客上门”经营模式的网吧行业开始了转型的自救之路。


网吧新纪元:开启头部竞争时代

比较有特色化的转型路线是转行“挖矿”。

曾有媒体报道,华强北附近某中型网吧把店内150台电脑中的130台全部改造(仅留20台供老顾客使用),在安装上挖矿的软件后,这些设备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运算,跑了一个多月后发现,实际收益并不理想,只能勉强覆盖网吧经营开支,盈亏全看比特币的价格。

更为主流的转型路线,则是朝“网咖”迈进。为了吸引顾客,网吧老板纷纷投入资金将网吧升级为网咖或电竞馆。据了解,网咖与网吧的区别,首先就在于硬件配置上,处理器、显卡、高刷新频率电竞屏、高端机械键鼠、专业电竞椅是标配,一台电脑需要过万元。

公开数据显示,国内网咖的装修和及其购置费用大约为50万元,餐饮业务的投资大约为10万元,主机服务器和空调需耗费10万元,牌照和房租大约15万元,总体算下来,开一家网咖的硬件成本至少100万元。业内人士分析,网吧行业的从业者多为个体经营,抗风险能力弱、资金压力大是他们的共同痛点,这导致其在转型网咖的竞争中,难以做大。

更 “氪金”转型玩法,是与电竞绑定。

首先是电竞酒店。相关数据显示,自2020年3月起截至2020年11月,全国电竞酒店的市场规模都在飞速的上升,总体平均月增速约为128%。

通过与酒店合作经营电竞酒店,网吧打造集“开黑+住宿”于一体的包房。以网鱼网咖为例,2021年7月,网鱼网咖与英伟达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双方共同对外透露了对于电竞酒店的战略布局。网鱼网咖的网咖业务将与其电竞酒店业务进行协同,截至2021年7月,已在上海开设 3 家店。值得注意的是,网鱼网咖的用户与电竞酒店的用户画像有着一定程度的匹配和吻合。网鱼网咖 70% 以上的用户为男性,18 岁到30 岁占其中的绝大部分,而电竞酒店的也基本与此类似。

此外,一些网吧开始与电竞赛事合作。

2021年10月30日,网易游戏《永劫无间》与网鱼电竞、杰拉电竞等头部网咖以及部分中小型网咖签约,合作来通线下渠道来构建全民电竞生态。同日,由腾讯、网鱼电竞联合主办的“城市英雄争霸赛网鱼赛道暨网鱼竞技场英雄联盟城市赛全国总决赛”在深圳举办。期间,网鱼电竞与城市英雄争霸赛共同发布了未来深入合作计划。这也是网鱼升级为“网鱼电竞”后,首次与厂商发布大型合作计划。

根据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3年,国内电竞及周边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目前,电竞现有业务市场规模已超过1400亿。选择与电竞赛事绑定成为当下网吧转型的“香饽饽”。同时,有关专家指出,一些大型网咖得益于扩张链及资金优势成功与电竞赛事绑定完成新式网吧的转型。但传统直营型网吧以个体经营为主,面临被洗牌的危机。可以说,网吧也将迎来头部时代。

你有多久没去过网吧了?你对网吧行业的未来看好吗?

阅读全文>>

在近两年的线下环境波动的影响下,线上直播已经成为各个品牌的一大新增量渠道,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布局直播显然是品牌的一个必选项,通过直播的方式不仅能够触达新客户群,还能够有效整合线上线下渠道,打通营销的全链路。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业内说起直播带货通常都会提及美妆日化、食品快消等大众品类,但如今随着直播红利的进一步释放,也有大量小众品类、垂直品类商家也在通过线上直播带货实现业务的快速增长,乃至实现企业的弯道超车。 

实际上,大众快消品类与小众垂直品类的直播带货模式并不完全相同。从消费者购买动力来看,快消品通常通过“新奇特”的产品展示来刺激用户消费,直播带货更多展示的是视觉体验和价格折扣,有一定冲动消费的因素;而小众垂类往往面向垂直人群,更加需要构建专业能力的信任感,实现主播与观众之间的深度链接,也正是因此,大量小众垂直品类聚集在以快手为主的信任电商的生态场景之中。 

车品工业品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垂直品类,根据快手电商花宠文娱运营中心总监杨为松在「快手电商花宠文娱年度商家大会」中透露,整个车品工业品细分类目过去半年在快手电商中实现了超过2.3倍增长。在这个不太为大众熟知的车品工业品品类中,依旧诞生了像车仆、严东汽车用品严选、电器搬运工小董等代表型主播。 


在线下之外,寻找车品增量市场

早在2019年3月,车仆就开始尝试在快手做知识内容的原创视频,那时的直播带货还尚未成为一个商业风潮,而车仆布局原创视频的原因也只限于与更多大众用户进行沟通,实现品牌价值的建设与传播。

成立于1993年的车仆,其实是一个中国最早从事汽车用品生产的企业之一,线下渠道、产业链及产品研发能力是他们的强项,根据官方数据显示,车仆线下覆盖了30万家汽修店、2000家4S点、1500 KA卖场。但对于汽车用户行业来说,线下渠道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不仅覆盖用户的半径有限,而且大多数情况是被动销售,品牌难以掌握传播和营销的主动性。 

也正是因此,车仆便开始在线上寻求品牌营销的更多突破,由于汽车用品的挑选、使用都需要相对专业的知识技巧,因此知识讲解短视频便成为车仆的切入点,而快手用户由于更加匹配车仆的目标人群,因此快手便成为了车仆的线上运营重地。 

在2020年左右,直播带货的风潮便已经开始兴起,但车仆起初并没有进行直播带货的尝试。让车仆产生疑虑的,一方面在于汽车用品通常拥有大量的产品技术细节,难以在直播间像快消品那样简单明确的讲清楚优势;另一方面是汽车用品无法直观展示使用效果,这也与美妆、服装的品类消费逻辑大不相同。 

根据过往的营销经验判断,车仆认为汽车用品是一个长决策周期的小众类目,除了优质的产品外,用户的消费一定是为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买单,构建品牌与用户之间的信任是关键所在,而这却是传统“快进快出”式的直播带货难以实现的。 

但从整个数字化商业发展趋势来看,线上直播显然是一条必经之路,不仅能够实现品牌与用户的实时的双向沟通,还能直接扩充品牌与用户的触达场景,实现销售增量。因此车仆认为,直播带货一定是未来商业的重点布局所在,但汽车用户的直播模式不能简单复制传统快消日化的打法,而需要摸索出自身的独特模式。 

在想通了商业逻辑之后,车仆便开始全面落地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摸索出方法论。今年8月,车仆便开始在快手平台试水直播,成为了几乎第一个车品品类的品牌商家带货主播。 


度过冷启动的生死试练

由于车品这个垂直类目并不依赖于冲动消费、有一定的决策周期,因此车仆在快手采用的是打“短视频➕达人分销➕品牌自播”组合拳的方式实现深度品牌布局——首先通过日常原创视频运营进行大众信任度的构建,再通过自播实现进一步的产品互动讲解及销售转化,同时通过达人分销的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渠道。

正如每个主播商家、达人主播在刚开始直播时都有一段或长或短的冷启动时期,车仆在试水直播带货的初期阶段表现的也并不算好。根据车仆品牌透露,“最早一段时间内直播的数据非常糟糕,每天只能卖几千块,直播间也基本没有互动,投放ROI最低也只有0.2,一度失去方向。” 

好在车仆在直播带货这件事上坚持了下来。车仆认为汽车用品的直播带货更具要技巧和耐心,一方面是由于行业此前就有不良商家因“燃油宝”而产生用户信任危机,这需要整个行业花更多功夫和时间去重构用户信任,另一方面还是在于新用户在直播间的停留时间较短,通常是半分钟左右,按照常规的话术和技巧难以吸引用户存留和转化,因此需要在主播技巧和话术上进行改良,同时提升主播的表达能力。 

与此同时,车仆也逐渐发现了一些令人高兴的现象:一旦用户认可并消费车仆产品后,便能够实现较高的复购忠诚度,再加上快手平台本身具有的“老铁文化”和社交粘性,信任建立后便能够带来长期用户价值,实现品牌和销量的“滚雪球效应”。 

因此,可以说前期车仆的直播摸索和短视频内容运营,都是在为建立用户信任打下基础,而越是专业化的小众垂类产品,构建信任的周期往往越长,但用户粘性和复购也在后期体现得越明显。小众垂类的直播并不像大众快消直播那样“快进快出”,而更像一场“长期赛跑”。 

大约经过了三个月时间的不断摸索后,车仆的直播带货也走上了正轨。目前车仆每天在快手平台上稳定在15个小时的直播时长,组建了约30人的直播运营团队,销售额也从最开始的每天几十元增长到如今的每天约3万元。根据车仆的估算,从今年8月到12月,车仆在快手平台的整体GMV预计超过3300万。 

回过头来看,车仆反而认为做好直播带货其实并没有太多秘诀,大多数行业内的人其实都能发现小众品类决策周期长、依赖专业服务能力等痛点,但如何去解决这些痛点其实依赖于日复一日的数据复盘、优化,把这些笨功夫做到位之后,其实每一个品牌和达人都能够做好直播带货,但更多人是看到了难点却没有扎扎实实地去探索解决方案。 


当下正是小众品类的掘金时刻

从整体销售来看,目前直播带货对于发展了28年的车仆,销售贡献率并不算太高,但车仆认为直播带货的在未来品牌和产品发展中有很重要的战略布局意义,并且直播带货的销量增速已经非常强劲。

根据车仆的分析,汽车用品目前虽然相比于快消还属于一个小众品类,但汽车本身作为一个商品已经有相当的渗透率,未来很可能是全人群的覆盖,这也会不断释放汽车用品的市场增长空间,随着直播带货的品类渗透、消费者习惯的养成,以及品牌信任的不断构建,车品直播还有大量的市场红利有待挖掘。 

除了短视频和自播之外,车仆与达人合作的方式也正在变得不断丰富,不仅仅局限于直播带货、广告推广,同时与一些长期稳定的达人建立起了专人专品等新合作模式。整体来看,通过多种组合拳的方式,车仆已经在快手平台中构建了全方位的品牌营销体系。 

车仆新媒体运营总监柯玉玲 

车仆新媒体运营总监柯玉玲对于车品直播带货的前景非常乐观,她将1.5亿作为2022年车仆在快手电商中的目标,并表示计划将快手平台上的两个品牌直播间做到8万/天以上,同时发展不低于5个合作伙伴的直播间,整体在2022年实现汽车垂类领域的第一品牌。 

如果从整个直播带货的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如今大众类目已经有越来越多品牌商家入局,呈现出了强竞争的态势,反而是小众垂类还处于一个蓝海红利爆发的阶段,更值得品牌商家去提前投入布局,形成先发优势。 

从今年快手电商花宠文娱行业的发展数据中,我们已经可以明晰地看到大量小众类目的快速崛起,去小众类目掘金或许也将是当下的市场红利所在。长期来看,直播无疑是未来商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直播的不断渗透,无论大众还是小众、无论泛化还是垂直,每个品牌或许都将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播品牌」或者「快品牌」。 

阅读全文>>

深圳素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小米生态链企业,其主营产品是电动牙刷等个人护理小家电。素士科技屡屡因为广告代言和直播带货出圈走红。资料显示,李佳琦和日前涉嫌偷税漏税的薇娅,都曾为其带货。

网红效应确实带来了流量和销量的提升。不过,根据《招股书(申报稿)》来看,这也让素士科技销售费用高企,甚至高达研发费用的5倍。此外,素士科技过半收入来自与小米集团的合作。对头部客户的依赖、同类竞品较多,都让市场对它充满了关注。


营收过半靠小米,“网红公司要上市”

素士科技成立于2015年,靠电动牙刷起家。其产品涵盖口腔护理、须发护理和美发护理。经过6年经营,素士科技建立了一套以产品研发设计和销售为主,代工生产的轻资产经营模式。它与小米集团的合作格外引人注目。

《招股书(申报稿)》显示,在报告期(2018-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内,小米集团均为素士科技第一大客户,历年来相关销售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3.52%、61.31%、60.6%和56.4%。

《招股书(申报稿)》截图,下同

按销售模式划分,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为小米模式和自有品牌销售模式。

《招股书(申报稿)》显示:素士科技小米模式下的销售收入来自于小米通讯,主要系销售小米定制米家品牌产品,其占比高过自有品牌销售模式。

此外,从数据上来看,与小米关联的收入也对素士的毛利率造成了一定“侵蚀”:


对头部客户的依赖,于素士科技而言或许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素士科技也表示,公司存在与小米集团关联交易占比较高的风险。该公司坦言:“如果小米集团未来向公司采购金额显著下降,公司的业务和经营业绩将受到不利影响。“


销售费用为研发费用5倍,直播和广告带货能否带来长久好生意?

在社交媒体和电商直播平台上,素士科技的自有品牌产品往往携其明星代言人共同出镜。

七夕期间,素士科技邀请《创造营2021》出道的利路修担任“素士理容大使”。活动期间,素士科技店铺粉丝数单日环比增长1937%,首发期间的销量刷新品牌新品首销记录;9月,素士科技邀请网络红人辣目洋子,为它的复古吹风机背书,上线一个月卖出逾10000件。

素士科技屡屡出圈,享受到营销带货的红利。

在直播带货方面,《招股书(申报稿)》披露称,素士科技与李佳琦和罗永浩都有合作;此外,涉嫌逃税、日前被查处的头部主播薇娅也曾与该公司有过合作。

“弄潮不设限”,背后是素士科技广告及市场推广等销售费用高企。

今年上半年,素士科技销售费用占比20.43%,是研发费用(3.56%)的5倍多。

对此,素士科技解释称,随着公司营销形式的多样化及自有品牌收入的提升,公司不断加大市场推广投入,广告及市场推广费金额及占比逐年提升。

但值得说明的是,放眼整个赛道,高手和新星企业林立,竞争并不小。

综合《招股书(申报稿)》等资料,素士科技虽然是新晋国产品牌,但在它从事的电动牙刷、冲牙器、电动剃须刀和电吹风等个护小家电产领域,竞争对手很多:除了飞利浦、宝洁、戴森、松下这样的国际巨头,国内usmile等品牌的崛起,也会带来肉眼可见的竞争挑战。

如何打造技术护城河、减少对头部客户的依赖,同时探索出突破同质化竞争道路,并建立稳定的盈利模式。这是留给不少国产个护小家电产品牌的时代之问。国货“小家电”的“大创新”仍在路上。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