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及乳制品饮料

从养奶牛到开奶吧,再到搭配卖面包,温州朱明春家族控制的一鸣食品,不断拓展商业边界,续写了温州人的创业传奇。

然而,掌声与鲜花过后,公司就陷入业绩暴降的尴尬局面。2021年,营收增速虽超18%,归母净利润大降超8成。原材料上涨、固定成本增加、疫情以及社保减免政策等影响,导致企业增收难增利。

朱明春靠牛奶+面包组合的新消费方式,带领企业从温州走向华东。如今,他将怎么拯救企业?


业绩暴降8成

在乳业行业里,养奶牛的很多,卖牛奶的也不少见,但是,既能养牛又能卖奶,还能顺手卖面包的企业,少之又少。一鸣食品(605179.SH)就是这样一家活跃在全产业链上的企业。

2020年底,一鸣食品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投资者们原以为1年后会收获惊喜,不料公司交出的业绩答卷,惨状不忍直视。

据日前披露的2021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16亿元、归母净利润0.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96%和-84.70%。基本每股收益降至0.05元/股,同比下降87.18%。

公司给出解释,原材料价格上涨、募投项目使用导致固定成本增加、受国家阶段性社保减免政策影响,社保费用成本低于本期等。

其实,业绩暴降早有征兆。公司盈利状况从去年第一季度后开始下降,第四季度由盈转亏,归母净利润为-0.41亿元。

2021年,乳品业务仍是公司收入主力,实现收入11.25亿元,同比增长8.83%;烘焙业务实现收入8.72亿元,同比增长23.41%。

公司的乳品主要是新鲜乳品,烘焙产品主要是面包糕点,这两项业务主要通过公司的线下奶吧门店实现销售。

截至去年末,公司加盟门店、直营门店分别为1225家和914家。加盟门店、直营门店分别实现收入9.07亿元、5.87亿元,毛利率分别为23.13%、54.76%,同比分别下降1.82%和0.94%。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公司经营奶吧多年,盈利能力愈发疲软,甚至不如上市前。公司去年整体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31.07%和0.87%,为近5年来新低。

业绩暴降,吓退了不少股民。截至3月31日,公司股东人数为2.028万户,较上年同期3.27万户减少1.242万户。


全能模式

杀过猪、养过鸡,公司实控人之一朱明春跨界乳业,走的不是一条寻常路:上游养奶牛、中游生产乳制品、下游开店销售。

2002年,朱明春迈出第一步,在温州市区开出首家奶吧,起初依托自有的乳品加工业务,在门店售卖新鲜乳品。

2011年,通过子公司泰顺一鸣引进澳洲奶牛,在上游建立奶源供应链条。截至去年末,公司奶牛数量超2854头,并已推出低温鲜牛奶澳瑞。

2014年,公司成立专事烘焙食品业务的子公司杭州知实,在奶吧门店里增加烘焙产品,完善奶吧产品单一的局面。

在店里既能喝奶,又能顺手带走面包和糕点,基本满足了消费者营养及下午茶需求。

公司通过中央工厂向连锁门店供货的方式,短保质期的新鲜乳品和面包完美结合,开创出一条新零售渠道。

商业模型打磨成功之后,公司通过直营、加盟模式走出温州,迄今业务扩张至浙江、江苏、福建及上海等华东区域。

不过,浙江目前仍为公司核心市场。截至去年末,浙江省内拥有直营门店470家、加盟门店1141家,合计实现收入18.06亿元,占公司收入的77.98%。

公司直营门店毛利率远高于加盟店,因此,公司加大了直营店的布局。2019年-2021年,直营门店净增加分别为87家、149家和395家,同期,加盟门店净增加71家、8家和-19家。

在年报中,公司表示将继续加速奶吧布局。在去年战略暨企业文化宣导会上,公司提出未来5年将在华东地区实现奶吧数量6600家,几乎是现有规模的3倍。

在上游自有奶源方面,公司已准备再次扩容。据22日公告,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星畜牧斥资9000万元再建一个规模牧场,引进奶牛1800头,届时,公司拥有奶牛规模4654头。

阅读全文>>

人造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植物奶,从我们最熟知的大豆奶,到燕麦奶、杏仁奶、椰子奶。其中不包含一般意义上的动物奶,而是通过研磨植物种子配合维生素以达到动物奶的口感。我们在超市货架上看到的植物奶来源通常是豆类和坚果类,其类别正在不断创新,瑞典公司Dug Drinks甚至推出了土豆奶。

另一类则是实验室研制奶,研究人员通过生物反应器进行精密发酵,具有相同蛋白质的美味“牛奶”便会被制造出来。以下是部分植物奶与实验奶公司的案例。


植物奶历史悠久,杏仁、燕麦、椰子是明星植物

事实上植物奶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在美洲原住民部落就有用坚果制作牛奶的事例,但直到20世纪后期植物奶才开始进入商业生产。

生产者将坚果、种子和蔬菜浸泡、研磨、压榨、混合和过滤以获得牛奶般的质地,其混合种类可以任意搭配。到2021年,已经有17种植物用于生产植物奶,杏仁、燕麦、椰子是其中的明星植物。

1994年成立的瑞典公司Oatly是植物奶应用与商业化的典型公司。其燕麦奶由燕麦、水、菜籽油和维生素组成,Oatly通过专利工艺来分离燕麦中的可溶性纤维以创造不同类型的燕麦奶、奶精与冰淇淋。根据2022年3月Oatly发布的全年财报,2021年收入达到了6.42亿美元。


Oatly燕麦奶 来源:Oatly官网

2014年成立的Ripple Foods是一家更年轻的植物奶公司,共进行了12轮融资,总金额达2.64亿美元。当被问及选择豌豆而非大豆作为其植物奶来源的原因时,联合创始人Adam Lowry表示,豌豆相对于大豆来说是一种更加可持续的蛋白质来源。此外,大豆的风评不好,许多人担心大豆内含有大量雌激素,尽管科学表明,人们很难吃到足以产生雌激素作用的大豆量,许多消费者仍因此避免使用大豆。

研究机构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关于植物奶的调查同样显示,由于对大豆的认知不佳,大豆在寻求乳制品替代物的人群中的受欢迎程度有所下降,而其他非大豆类植物奶,在2020年至2021年期间的全球销售额上增长了16%。

在燕麦和豌豆之外,还有以绿豆、椰子、杏仁、香蕉以及混合植物为核心的植物奶公司,瑞典公司Dug Drink甚至推出了土豆牛奶,该产品已在英国销售,预计于2022年进入美国。

在人们的想象中,土豆和牛奶结合出的黄色粘液,并不能带给人们开胃、营养的感觉,Dug Drink则给出了以下理由:土豆营养丰富(几乎含有人类需要的所有营养)、土豆最可持续(任何地方种植,容易生长,更低的碳足迹),它甚至可以在太空中生长。Dug Drink的尝试代表着植物奶的植物品种拓宽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部分植物奶公司一览如下:


数据来源:crunchbase


精准发酵以制作蛋白

实验奶生产者通过精准发酵制造蛋白质。 发酵指微生物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将食物转换为能量的过程,成立于2014年的美国公司Perfect Day Foods制造牛奶的方法被称为“精准发酵”,通过微生物群发酵来生产乳蛋白(包括酪蛋白和乳清),其乳蛋白在营养上与动物牛奶中的蛋白质相同。

在其网站中,Perfect Day描述了这一过程。首先从一个无菌的空的生物反应器开始,通过在其中添加营养液体,(该液体含有微生物群赖以生存的植物糖以及水、氧、氮、盐、矿物质和维生素)控制反应器内的温度、压力、ph值,配合合适的搅拌动作,一个完美的发酵环境便形成了。

当发酵过程结束,蛋白质会从其中分离出来,经过过滤、纯化、干燥以形成蛋白粉。Perfect Day共进行了7轮融资,总金额达7.11亿美元,预计于一年内进行首次公开募股。


发酵罐 来源:Perfectday官网


Blue Horizon Corporation是一家专注替代蛋白的投资公司,Nate Crosser是该公司的驻场企业家,Nate表示,“精密发酵有可能使数十亿动物免于痛苦,减少人类营养不良,应对气候变化,并防止下一次人畜共患疾病的爆发。”

Imagindairy是一家以色列的初创公司,同样通过精密发酵制作牛奶蛋白,其技术源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15年的研究成果,Imagindairy表示微生物在将原料转换为食物方面的效率比奶牛高出20倍,该公司目前正在与几家行业领先的乳制品公司合作以创造具有牛奶所有营养价值的无牛的、可持续的牛奶。

其联合创始人Eyal Afergan表示,“一旦我们实现商业化,更多的消费者将能享受到吃无动物乳制品的乐趣。人们在面对他们喜欢的食物方面很难做出大的改变,但当有一种口味和体验更加符合他们价值观的替代品时,就变得容易了。”Imagindairy于2021年11月宣布完成13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预计利用种子资金扩大团队规模并提高研发能力。 此外,还有Helaina、Change Foods、TurtleTree等公司通过精准发酵制造实验奶,部分公司一览如下:


来源:crunchbase


豆奶、燕麦奶是国内植物奶的发展方向

国内人造奶公司以植物奶研制为主。根据东兴证券研究,2020年我国植物奶规模为500余亿,发展空间广阔。在所有植物类别中,得益于豆奶的高蛋白以及国内长期饮用豆浆的习惯,国内豆奶的市场接受度较高,在中国植物奶市场规模下降时仍能保持5%以上的增速。

这些豆奶品牌主要是豆本豆、维他奶和唯怡。随着伊利、蒙牛等大品牌的入局,以大豆为基底的植物奶有望引领中国植物奶市场,占据植物奶最大份额。

此外,燕麦奶是另一个被看好的植物奶方向。瑞典燕麦奶公司Oatly于2018年进入中国市场,截至2020年底,已覆盖超过9500个餐饮服务和零售店,成为星巴克、喜茶等网红饮品店的酷爱。

国内近年来也出现一些燕麦奶自主品牌,比如欧扎克和每日盒子。 欧扎克于2013年成立于天津,并于2015年进军燕麦市场,其燕麦奶产品OATPLUS由欧扎克与江南大学联合开发,主打“无植脂末、无乳糖、无蔗糖、热量低”,该公司于2021年获得嘉御基金亿元级别A轮投资。

每日盒子于2016年成立于北京,专注研发适合国民食用的燕麦奶,其产品不添加乳化剂、稳定剂、防腐剂、香精、糖类和代糖,主打植物奶的健康属性,根据其用户分析,女性用户占比达70%。

相较于国外,中国植物奶仍处于起步阶段,然而中国人口基数大、乳糖不耐受者占比高,植物奶市场的前景广阔,有着“健康”、“减脂”需求的女性群体将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助力。


牛奶受欢迎程度下降,实验奶成新可能

近年来,植物奶市场稳步发展,更年轻的实验奶市场也在不断拓展。Good Food Institude数据显示,植物奶2021年在美国的销售额达到了26亿美元,销售量占所有牛奶销售量的40%。在英国,BBC通过调查2000人的牛奶偏好,发现有1/4的年轻人开始拒绝乳制品。奶制品消费减少主要有以下原因:

1.牛奶没有想象中健康。

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群来说,饮用牛奶可能导致腹痛、胀气,植物奶可以作为牛奶的替代品使用。根据Christan Lovold Storhaug等人发布的《成人中乳糖不耐受的全球估计》报告,大多数成年人受到乳糖消化不良的影响。

近年来,牛奶被认为是一些病症的来源,包括高胆固醇、高血压、骨质疏松、牛奶过敏等。一些人认为,我们长久以来饮用牛奶的习惯是由于牛奶企业的过度宣传。

2. 道德与环境问题。

一些证据表明,乳制品的获取对于动物来说是灾难性的,它们在牧场遭受着虐待。奶牛被喂食掺有杀虫剂的商业饲料,被绑在狭窄的地方,人工受精、被迫早孕以及注射催产素,这些做法给奶牛的身体带来了伤害,致使它们过早死亡。 此外,对于环境而言,乳制品会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为环境带来更多负担,以下是牛奶与植物奶的温室气体排放对比。


牛奶温室气体排放 来源:wikipedia


3.素食主义者的最佳选择。

不愿放弃乳制品被认为是想要尝试素食生活方式的人群的最大障碍之一,植物奶和实验奶是可行的替代品。 用植物制造乳制品的技术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植物奶在近年的受欢迎程度呈爆炸式增长。

以植物奶公司Oatly的营业收入为例,在2017年时收入仅为150万美元,2019年时猛增至2亿美元,2021年则达到了6亿美元。 与此同时,实验奶公司成立时间较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用精准发酵制造乳制品的生产成本太高。

但从长远来看,实验奶的口味更接近人们所习惯的动物牛奶,当消费成本随着技术的升级而下降,它将会成为人们的首要选择。

阅读全文>>

有“酸奶中的爱马仕”之称的卡士酸奶近日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4月6日晚间,上海市场监管局的公告显示,卡士酸奶因旗下一款酸奶酵母超标60倍被查处。消息一传出,多个有关卡士酸奶的话题登上热搜榜。

对此,卡士酸奶官方并未发声明回应,只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酵母超标可能是出厂后储运或终端温度不达标所致,并强调该批次产品留样经第三方检测,符合国家标准。

不过,卡士酸奶的困扰远不止于此:不仅产品质量多次出现问题,其高价产品也备受“收割智商税”的质疑。

眼下,如何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已成为摆在卡士酸奶面前的一大课题。只是,随着未来酸奶赛道的竞争愈演愈烈,卡士酸奶翻盘的机会还有多大?


酵母超标60倍

4月6日上海市监管局公告显示,1批次卡士酸奶(苏州)有限公司生产、统一超商(上海)便利有限公司永新坊店销售的双歧杆菌C-I风味发酵乳(商标名称为“餐后一小时”)抽检样品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为酵母,达到6000CFU/g,是基准线100CFU/g的60倍。

据了解,酵母超标会引起食物的过度发酵,进而导致腐败变质,不仅会破坏食物的色、香、味,同时很有可能造成其它微生物指标超标,危害人体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卡士酸奶首次被检出酵母超标。

据卡士酸奶官网介绍,卡士酸奶现设有卡士乳业(深圳)有限公司潭头分厂、宝安分厂、苏州分厂三大生产基地。2015年11月,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5年第16期食品抽检信息公告显示,卡士酸奶宝安分厂生产的卡士·鲜酪乳(玉米果粒),被检出酵母计数超标。彼时,卡士酸奶的回应与此次如出一辙:在内部排查、第三方检测中均显示产品合格。

两次被检测出酵母超标,卡士酸奶均坚称产品本身没有问题,把锅甩到了冷链运输和终端销售上。

只是,早在2015年,卡士酸奶就表示已自建冷链物流。2021年,卡士酸奶创始人王维嘉在公开采访时强调,“卡士酸奶从创立之初就建立了专业的冷链物流公司,每一台车都是带制冷机的专业冷藏车” 。

公司官网也显示,卡士酸奶专门配备了专业冷藏车,每辆车都装有黑匣子和GPS定位,以实现在运输过程中对车厢温度的实时监控和记录。

酸奶是自家生产的,运输是自家完成的,卡士酸奶此番回应着实很难让人信服。

不仅如此,据企查查显示,卡士酸奶在2019年被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宝安局责令整改采购与存放和设施设备的问题,2021年卡士酸奶(苏州)有限公司在“抽查检查信息”一栏中,检查结果为“需整改”。

频出质量安全事故的卡士酸奶,正不断消磨着消费者的信任。


噱头大于实际

卡士酸奶还存在着“收割智商税”的嫌疑。

据卡士酸奶官网介绍,卡士乳业于1999年在中国注册,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冷链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化专业生物乳品企业,主要在低温酸奶细分赛道发力,主打“0糖“”无添加”“餐后一小时”等概念,坚持“高品位、高品质、高标准”的产品策略,旗下产品涵盖原态酪乳系列、双倍蛋白系列、经典系列、无添加系列、餐后1小时系列等。

在近几年的采访中,王维嘉反复表达卡士酸奶是“用最好的原材料,做世界上最好的酸奶”,竭力塑造自身的高端形象。

事实上,一直以来,“贵”都是卡士酸奶的标签。

查阅盒马App可以看到,此次陷入酵母超标争议的“餐后一小时”产品规格为250g*3/组,每组售价为41.5元;其它产品如原态酪乳(125g*3)、鲜酪乳(100g*3)、断糖日记(130g*4)、007家庭装(969g)等售价分别在29.6元、13.5元、36.8元、35.8元。

以同样是大分量家庭装的同类产品在美团买菜app上的价格举例,蒙牛原味酸奶1.1kg售价为19.9元,伊利原味风味发酵乳1.05kg为19.2元,三元原味酸奶1.8kg为21.9元,换算下来,卡士酸奶每100g售价为3.7元,蒙牛、伊利、三元每100g售价分别为1.8元、1.8元、1.2元。无怪乎在2021年7月的一则营销文案中,卡士酸奶自称其品牌标签为“酸奶中的爱马仕”。

不过,不论是卡士酸奶的 “0添加”还是“餐后一小时“概念,似乎都是噱头多过实际。

丁香医生指出,糖并不是一点都不能碰的,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糖摄入不高于50g,最好不超过25g。大部分酸奶实际的糖加得不算多,虽然市场上酸奶的一般碳水化合物量(尤其是常温酸奶)会到13%左右,但除去奶制品自带的乳糖,额外加的糖通常只有 5%~6%,1杯200g的酸奶也就十几克糖,远达不到25g 的限量。直白点说,与其花大价钱在酸奶上斤斤计较,不如少喝几口奶茶、汽水,少吃几口饼干、蛋糕,这点糖就减下来了。

至于“餐后一小时”,卡士酸奶认为,用餐一小时后,人体肠胃的pH值较高,正是补充益生菌的最佳时间,不过此概念意义并不大,因为人体对酸奶的吸收是可以全天候不分人群的。

当然,在频出的质量安全事故面前,卡士酸奶噱头再精彩也很难挽回人心,而更严重的是,在竞争激励的低温酸奶赛道,卡士酸奶还能招架多久?


赛道危机四伏

低温酸奶行业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酸奶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中国酸奶市场在过去五年总体呈增长走势。

不过,低温酸奶企业的红利期或许正在收窄。

一方面,涉足低温酸奶的新品牌不断涌现,快速抢占市场,并颇受资本青睐。乐纯、优诺、明治等主打低糖、健康的酸奶品牌,近年来得到了红杉中国、IDG资本、真格基金、可口可乐等知名机构与巨头的关注;2018年成立的元气森林旗下酸奶品牌“北海牧场”,2020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7%;乳业新品牌“认养一头牛”也在去年12月完成了B轮融资,其2021年营收预计超过20亿元。

另一方面,伊利、蒙牛、光明等巨头也相继涌入低温酸奶赛道,使得整个市场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尼尔森数据显示,2021年1~9月低温酸奶市占率伊利、蒙牛、君乐宝、光明、卡士分别占21.6%、20.8%、12.5%、10.0%和5.5%。

此外,随着消费者逐渐理性,高端低温酸奶的营销噱头渐渐不再像过去那么有效。

英敏特2021年中国酸奶市场报告显示,无论是冷藏饮用型酸奶、冷藏勺吃酸奶,还是常温酸奶,大多数消费者通常更愿意花费6~9元人民币购买单瓶酸奶。

事实上,因为低温酸奶的保质期普遍在14~21天,为拉动销售,乳企巨头们往往还凭借资金、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大打价格战,这意味着市占率本就不够高,还要走高价路线的卡士酸奶想要稳固市场份额,极为不易。

卡士酸奶似乎也感受到了危机。2021年7月,卡士酸奶打破了它此前“专心致志只做酸奶”的一贯理念,宣布进军低温鲜奶业务,以期拓宽低温产品线,其低温鲜奶产品仍然主打“高端”,淘宝官方旗舰店上6瓶250ml的卡士鲜奶售价为79元,折合单瓶约13.2元。在官方公众号上,卡士酸奶宣称其鲜奶奶源来自陕西“GAP一级牧场”华山牧场,每100ml新品含3.8g优质乳蛋白,同时含有120mg活性乳钙。

不过,从奶源来看,卡士酸奶使用的并不是什么稀有奶源。至于营养物质含量与价格,伊利金典限定牧场(呼和浩特)有机纯牛奶每100ml含有3.8g优质乳蛋白和125mg钙,但250ml*10瓶装售价仅为76.9元,折合单瓶仅7.69元。换句话说,卡士此款低温鲜奶产品优势并不明显,但是定价却依然够高。

卡士酸奶应该早已意识到,高端人设并非只靠高价就能夯实,面对日趋理性的消费者和更多元的替代选择,危机四伏的卡士酸奶是时候把精力放在好好打磨内功,重拾消费者信任上了。

阅读全文>>

众所周知,牛奶营养成分极其丰富,包含了蛋白质、钙、脂肪等一百多种成分,有着“白色血液”的美称。

牛奶产业链上游为奶牛养殖及原奶生产,中游为饮用奶、酸奶、奶粉等各类乳制品产品,下游则是各大商超、电商平台、自动贩卖机等销售渠道。

几十年来,中国牛奶从只存在于北方城市和富裕人家,发展成为了全国上下家家常备的日常饮品。1949年全国奶类年产量为21.7万吨,平均每人每年仅为0.4公斤,2021年全国牛奶产量达3683万吨,人们基本实现了“鲜奶自由”。

而这都得益于我国牧场建设、育种技术、饲养管理、冷链供应等环节的逐步完善。按2021年的原料奶产量计,中国前十大奶牛牧场运营商占比总市场份额23.0%。35斗系统梳理了国内奶牛牧场运营商TOP10,以期深入了解原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表1:中国前十奶牛牧场运营商概况(以牛奶产量为排序依据)数据来源:《中国奶业统计资料2021》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奶牛牧场Top10运营商总产奶量852.6万吨,同比增长18%,约占全国商品奶产量1/3;2021年TOP10与2020年相比,优然牧业、现代牧业、越秀集团、澳亚集团、首农畜牧、光明牧业6个企业的位次没有变化,圣牧高科从2020年第4位跌至第6位,乐源牧业从第6位上升至第4位,原生态牧业和宁夏农垦贺兰山奶业分别由2020年11位和12位,上升至第9和第10位。


TOP2占据前十半壁江山,并购是主要扩张途径

据了解,我国规模牧场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以及东北三处。而并购与新建,则是获取大牧场的两大主要路径。

其中并购无疑是一种将奶源“据为己有”最简单粗暴的方法,纵观中国排名前三的奶牛牧场企业,其扩张历程无一不是通过不断并购其他牧场。

作为中国奶牛牧场TOP1的优然牧业,在2020年1月就以22.78亿元收购国内最大的奶牛育种企业赛科星,成功进军奶牛育种业务;同年10月,优然牧业又以23.1亿元收购了恒天然中国牧场旗下的两个牧场群,再次扩大牧场版图。

在稳步并购扩张规模的同时,优然牧业也在紧密准备上市中。2020年底,优然牧业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于2021年6月,优然牧业成功在香港挂牌上市,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乳业上游第一股”。

目前,优然牧业已完成对恒天然6个中国牧场的收购,并收购了中地乳业27.16%股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料奶供应商,稳坐行业绝对龙头“宝座”。2021年优然牧业全年营收153.46亿元,归母净利润15.58亿元。

排名老二的现代牧业,则在2021年收购了富源牧业、中元牧业100%股权,以及澳源牧业52%和宁夏阜民丰90%的股权。同时,现代牧业创新了以租代建运营模式,启动中国乳业产业园和林格尔万头牧场战略合作项目,并在新疆布局首座规模化牧场。

现代牧业为中外合资的奶牛养殖企业,于2005年在安徽成立,并五年后成功上市港交所,是全球第一家以奶牛养殖资源上市的企业。2021年现代牧业全年营收70.78亿元,归母净利润10.33亿元,利润率同比大幅增长32%,创下历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优然牧业与现代牧业分别背靠着中国两大巨头乳企——伊利和蒙牛。优然牧业脱胎于伊利,目前,伊利仍持有优然牧业40%的股权,为第二大股东,且连续多年一直为其最大客户。

如果说优然牧业和伊利是“母子关系”,那么现代牧业与蒙牛就是“联姻关系”。现代牧业一直为蒙牛提供大量高品质原奶,蒙牛旗下特仑苏、未来星等乳品原料皆源于此,同时,蒙牛也是现代牧业最大的单体股东,持有61.25%的股权。

背靠大树好乘凉,在两大乳企的引领下,优然牧业和现代牧业也越做越大,两家存栏合计近72万头,年产奶量为424.5万吨,占据了TOP10半壁江山,且有进一步扩大之势。

据相关数据显示,优然牧业在2021年投入运营新建牧场3个,建成后将新增11.6万头奶牛,总存栏达49.2万头;现代牧业投入新建1个新建牧场,建成后将新增2.8万头奶头,总存栏达36.8万头。

排名第三的越秀集团为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总部位于广州,核心产业为金融、房地产、交通基建、食品,其布局牧业主要通过旗下风行食品集团。风行乳业始于1927年,在1952年正式创立“风行牌”,是国内最早注册的乳品品牌之一。2017年8月,风行乳业以超过50%的股份收购了集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长城乳业。

2020年11月,越秀集团布局北上,以30亿元并购辉山乳业,抢占东北市场。此次并购后,越秀集团形成“南风行,北辉山”牧业板块,拥有奶牛存栏13.7万头,一跃成为行业龙头,而这也与越秀集团“内延外拓,做强做大食品主业”的战略相契合。

乐源牧业成立于2013年,总部位于河北,是君乐宝乳业旗下全资子公司,专注于发展大中型现代化牧场,现有行唐、高碑店、邢台、鹿泉、徐州五个牧场。2021年,乐源牧场计划新建牧场1个,新增1万头奶牛,建成后总存栏为12万头。

这段时间正处于上市热风头的澳亚集团,在中国共经营着十个世界级牧场,存栏10万头,平均每个牧场达万头奶牛养殖规模,是国内最大的独立奶牛牧场运营商。2021年,澳亚集团共生产近64万吨原料奶,营收5.22亿美元。

圣牧高科于2009年成立,总部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其创始团队在乌兰布和沙漠植草兴牧,创造了“种、养、加”一体化沙漠有机循环产业链,将200平方公里的沙漠改造为绿洲,种植了9700万棵沙生树木,建成有机草场22万亩,是国内唯一获得中国和欧盟有机标准双认证的原奶品牌。2014年,圣牧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全球有机原奶第一股。

首农畜牧是2013年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旗下拥有绿荷牛业分公司、种牛科技分公司、华育种猪分公司等,业务涵盖畜禽养殖全产业链,以良种繁育为核心,致力于“做世界一流动物育种专家”。

光明牧业成立于2003年,为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业务涵盖牧场管理、饲草料种植、奶牛育种、奶牛专用饲料、易耗品及托管服务,目前为国内最大的奶牛业综合服务公司之一。2021年新建四个智慧生态牧场,计划新增2.9万头奶牛,建成后总存栏为10.4万头。

原生态牧业成立于2013年,致力于生产超优质原料奶。共有七个牧场,均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努力将繁殖、饲料管理及设计舒适奶牛生活环境等营运程序标准化,能持续稳定地生产质量超出欧盟原料奶质量标准的原料奶。

宁夏贺兰山奶业是宁夏农垦集团全资子公司,以良种奶牛养殖、优质牧草和鲜奶生产为主。前身是成立于1960年的平吉堡奶牛场,被誉为“宁夏奶牛的摇篮”。目前,公司现有奶牛场14个,建立了优质苜蓿和玉米青贮基地20万亩,其标准化高产高效养殖模式和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对当地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六大乳企积极布局上游,自控奶源比将持续升高

一直以来,中国乳业都存在着“奶荒--加大养殖--奶剩--倒奶杀牛”的恶性循环中。从历次周期看,供给端是主要驱动因素。

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包括伊利、蒙牛、光明等向小农户收购奶源的企业均有中招,导致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度降至冰点,至此倒逼乳企迫切寻找建立安全稳定的高品质原奶供应。近年来,伊利、蒙牛、光明、君乐宝、新希望、三元食品六大头部乳企积极布局上游原奶供应,不断入股、并购、新建奶牛牧场,其自控奶源比例持续升高,目前平均占比已超40%。


六大头部乳企自控奶源;数据来源:《中国奶业统计资料2021》


而这也促进了我国牧场运营标准化、集约化的进程。自毒奶粉事件后,牧场经历了从散养户到养殖小区式的初步集约养殖,再到规模化养殖场和大型及特大型牧场的演变,进一步提高了原料奶的产量与质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至2020年,中国奶牛的存栏量从840万头下降至615万头,但产奶量不减反增,原因是奶牛均单产能力从每年3.76吨上涨到了5.59吨。

从长远看,乳企自控原料奶供应既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也是稳定自身经营的必要选择。在智慧农业的大环境下,全产业链赋能企业扩宽经济增长点,各大头部乳企积极布局上游端,保障了乳制品质量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竞争力。

除此之外,布局把控上游,还能有效控制成本浮动,有益于增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在疫情长期的影响下,中国奶源短缺的现状将会持续,进口风险增大,掌控奶源成为乳企规避风险的首选。未来2-3年伊利与中博农、光明与宁夏、君乐宝与家庭牧场等相关奶源合作项目完成投产后,奶源自控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阅读全文>>

妙可蓝多最近刚交出一份亮眼财报。

3月24日,妙可蓝多发布的2021年财报显示,2021年妙可蓝多营收44.78亿元,同比增长57.31%;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160.6%。

奇怪的是,财报发布后一天,妙可蓝多股票竟下跌1.83%,此后一直在波动中持续下跌,截至4月11日,妙可蓝多收盘价为32.22元/股,已比财报发布前一天下跌11.80%。

要知道,妙可蓝多一度在资本市场风光无限,其股价曾从2020年初的14元/股,一路飙升至2021年84.5元/股的高点,然而如今较高点已下跌超60%。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妙可蓝多过度依赖营销,高昂的销售费用不断蚕食净利润,一旦停止烧钱推广,其能否维持第一的市占率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另一方面则是新老竞品虎视眈眈,面对竞争对手的持续施压,妙可蓝多想要继续拔高市场份额与业绩,阻力重重。

事实上,奶酪行业入局门槛相对低,产品同质化也较严重,除了先发优势打下的品牌、渠道等影响力基础,妙可蓝多或许并没有太多竞争壁垒。



中国市场的"奶酪一哥"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本土奶酪市场的启蒙,是由妙可蓝多开启的。

中国奶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年人均奶酪消费量仅为0.1公斤。对比来看,同期欧盟国家年人均奶酪消费量高达18.7kg。即使是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和韩国,年人均奶酪消费量也分别达到了2.4kg和3.1kg。

彼时,国外品牌占据了市场的大半份额。欧睿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奶酪市场的前三甲均为国外品牌,分别为百吉福、乐芝牛和安佳,市占率分别为28.3%、7.7%和7.0%。

妙可蓝多的前身广泽乳业,原本是东北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乳企,或许是看到了国内较低的人均奶酪消费量和巨大的消费潜力,2015年广泽乳业开始主动求变,收购了以奶酪产品为主的天津妙可蓝多和达能上海工厂,开始聚焦奶酪业,并于2016年完成重组上市,成为“中国奶酪第一股”;2019年其正式更名为妙可蓝多,并从乳企全面转型为奶酪企业。

天眼查数据显示,妙可蓝多业务较为简单,主要生产奶酪和液态奶两大系列产品,拥有“妙可蓝多”“广泽”“澳醇牧场”等品牌,产品体系包括奶酪棒、马苏里拉奶酪、芝士片、儿童成长杯、奶油芝士等奶酪产品,其中,儿童奶酪棒是妙可蓝多主推的大单品。

近年来,在90后父母们愈加推崇“健康的儿童零食”的大背景下,乘着时代红利,凭借着洗脑营销,妙可蓝多强势崛起。

财报显示,2016~2021年,妙可蓝多营业收入分别实现5.12亿元、9.82亿元、12.26亿元、17.44亿元、28.47亿元及44.7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1.76%、91.96%、24.82%、42.32%、63.20%及57.31%;其中,2017年妙可蓝多奶酪业务的营收仅为1.93亿元,到2021年这一数字已达到33.35亿元。

与此同时,欧睿咨询统计的数据显示,2021年,妙可蓝多在中国奶酪零售市场拿到了27.7%的份额,超越百吉福、乐芝牛等国际大牌,位列第一。

奶酪卖得风生水起,也因此受到巨头密切关注。2020年1月,蒙牛以2.87亿元受让妙可蓝多5%股份。之后蒙牛又多次举牌妙可蓝多。2021年4月19日,妙可蓝多推出30亿元定增计划,定增完成后,蒙牛持股28.79%,成为妙可蓝多控股股东。

这意味着,妙可蓝多获得了更多的资金与供应链资源,这也让其在渠道扩张上更有底气加速狂奔。

据妙可蓝多2021年财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共有经销商5363家,较2020年底数量增长1倍以上;销售网络覆盖约60万个零售终端,覆盖全国96%以上地级市以及85%以上县级市;仅2021年就新增经销商数量达3606,超过公司2020年末2626的经销商总数。

同时,在《2021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中,妙可蓝多以超过200亿元的市值入围,成为国内唯一上榜的奶酪品牌。

然而,光鲜的表面背后,妙可蓝多正陷入利润微薄,营销远高于研发投入的尴尬境地。


9亿广告费,0.4亿研发投入

实际上,妙可蓝多的快速增长并非一帆风顺,自2016年上市以来,其营收虽持续增长,但净利润却并不尽人意。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妙可蓝多的毛利率为38.21%,净利率却只有4.33%,而这已经是其2017年以来的最高盈利水平;2018~2021年,妙可蓝多净利润分别仅为0.11亿元、0.19亿元、0.59亿元、1.54亿元——这与其高昂的营销费用脱不了干系。

在营销上,妙可蓝多一直高举高打,下足本钱:选择与汪汪队、宝可梦及哆啦A梦等热门动画IP合作,靠精美包装和卡通形象吸引小朋友;选用形象良好的孙俪作为代言人,同时大力投放电梯广告,进行洗脑式营销,打出“奶酪就选妙可蓝多”的口号。无论线下还是线上,妙可蓝多的广告几乎充斥着整个市场。

反映在财报上,2016~2021年,妙可蓝多的销售费用分别为3638.6万元、1.22亿元、2.05亿元、3.59亿元、7.10亿元、11.5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35.35%、68.03%、75.12%、97.77%和63.24%。

其中,广告促销费占了大头。2016年,妙可蓝多广告费仅约350万元,2018~2020年,分别高达1.05亿元、2.01亿元及5.6亿元,三年支出共约8.8亿元;到2021年,妙可蓝多广告促销费更是直接增长至9.06亿元,占销售费用的比例高达78.18%,并占到公司全年营收的20.23%。

也就是说,2021年妙可蓝多同比增长160.6%后的1.54亿元净利润,还不足当年广告促销费的1/5。

与销售费用极不成正比的则是惨淡的研发费用。

财报显示,2016~2021年,妙可蓝多的年度研发支出分别为1006.6万元、718万元、1397.7万元、2230万元、3886万元、4009万元,同比增速为-28.63%、94.57%、59.63%、74.26%、3.17%,2021年研发投入占整体营收的比例仅为0.9%。

不仅如此,截至2021年底,妙可蓝多研发人员数量仅为76,占公司总人数的2.49%;在这些研发人员中,有45人为本科以下学历,占总研发人数的59.21%。

值得关注的是,财报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妙可蓝多加大了广告促销和渠道费用,导致扣非净利润与单季最高点相比,减少约126.3%,但营收却只增加不到20%,这说明广告效果相当有限。然而,妙可蓝多在2021年财报中强调:“公司会继续加强品牌建设,加大营销及广告投放力度”。

只是,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妙可蓝多的营销攻势还能奏效多久?


追兵不断,C位难当

中研普华发布的调研报告《2021-2025年中国奶酪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竞争格局分析报告》显示,2004~2018 年,中国奶酪市场的复合增速超20%,预计2023年,相关市场规模将增至105.3亿元。

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着越来越多品牌涌入奶酪这一细分领域。

一方面,食品巨头不断加码:伊利、蒙牛、三元、光明、新乳业等乳制品公司纷纷布局奶酪业务,加大奶酪品类的研发与市场投放。

值得一提的是,因电商渠道红利触顶等原因,诸多初代网红零食巨头纷纷布局含奶酪品类的儿童零食赛道:2020年6月,三只松鼠推出婴童食品品牌"小鹿蓝蓝";2019年5月良品铺子发布儿童零食品牌“小食仙”;百草味也推出了“童安安小朋友”系列产品,定位于3~12岁儿童营养食品。

在品质、研发、供应链、渠道建设及品牌影响力上,上述企业并不输于妙可蓝多——这意味着,后者将面临强有力竞争。

另一方面,新兴品牌迅速崛起。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包括哆猫猫、宝宝馋了、秋田满满、小黄象、奶酪博士等在内的至少9家新儿童零食品牌获得融资。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尽管妙可蓝多多年耕耘奶酪行业,在产品创新及产品工艺上并不具备足够坚实的护城河。这是因为,奶酪行业本身壁垒并不高,配料相对简单,包装、口味都容易被模仿、被替代。

例如,区别于市面上常见的低温奶酪棒,常温奶酪棒不需要冷链运输,储存起来也更简单,因而近年来逐渐成为市场风向,基于此,妙可蓝多于2021年9月推出了常温奶酪棒产品,但竞争者们很快就纷纷跟进:去年11月初,伊利研发的常温奶酪棒产品开始铺货;12月1日,君乐宝旗下思克奇品牌宣布8倍牛奶的钙-思克奇高钙奶酪棒常温新品上市;此外,均瑶、认养一头牛、良品铺子、夏洛克、淘吉、妙奇等品牌也纷纷推出常温奶酪棒产品。

显然,随着“抢食者”越来越多,妙可蓝多想要坐稳行业第一把交椅,任重而道远。

要知道,营销换市场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消费者的忠诚度建立在产品之上,只有在产品创新上加大力度,打出与其它品牌的差异性,或许才能站稳奶酪市场C位,重赢资本信心。

阅读全文>>

标榜高端乳品消费品牌的卡士酸奶,近期被曝出了产品质量问题。 

据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消息, 标称卡士酸奶(苏州)有限公司生产的某批次“餐后一小时”双歧杆菌C-I风味发酵乳,酵母项目超标60倍。 

事件发生后,卡士酸奶透过媒体表示,酵母超标可能是出厂后储运或终端温度不达标所致,并强调该批次产品留样检测符合国家标准。但公开资料显示,这并非卡士品牌旗下产品首次被检出酵母计数超标。 

雷达财经注意到,卡士酸奶曾在宣传时以酸奶中的“爱马仕”自居,并且通过“无添加”“0蔗糖”等流行概念营销,其主要产品聚焦在高端酸奶赛道,价格也高出普通酸奶一大截。 

不过,随着伊利、蒙牛、君乐宝等巨头进场,高端低温酸奶的市场红利逐渐收窄,竞争激烈、赛道拥挤之下卡士酸奶业务单一的风险逐渐暴露。感受到危机的卡士开始拓展低温鲜奶市场,但有业内人士分析,跟市场主流产品比较起来,卡士很难延续其在酸奶产品上的高端定位和定价。 


酵母超标已非首次

据上海市场监管微信号通报,2022年第7期省级食品安全抽检涉及5大类食品,包括肉制品、乳制品、方便食品、糖果制品、蛋制品等。抽检样品共计508批次,其中合格507批次、不合格1批次。 

这不合格的批次样本,就是卡士酸奶(苏州)有限公司生产、统一超商(上海)便利有限公司永新坊店销售的双歧杆菌C-I风味发酵乳,原因为酵母超标。 

通报显示,卡士酸奶(苏州)有限公司生产的“餐后一小时”双歧杆菌C-I风味发酵乳(250g/瓶,生产日期为2021-12-23),酵母检出值为6000CFU/g,是标准规定最低值(≤100 CFU/g)的60倍。 

据了解,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能将糖发酵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真菌,也是一种天然发酵剂。但如果食用酵母菌超标的食品,便会引发人的急性腹泻等类的疾病,严重的还会引起皮肤、粘膜、呼吸道、肠道等多种疾病。

上海市场监管局在通告中指出,酵母超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加工用原料受污染或者是产品存储、运输条件控制不当等,即问题可能出在供应链或者冷链运输途中。 

对上述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要求相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及时对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经营者进行调查处理,依法查处,并将相关情况记入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该处罚消息一出,很快登上微博热搜,有网友表示,“又贵又超标,食品监管和处罚力度要提升”,“从上学时喝到现在,看来要换个牌子了”,“‘餐后一小时’我真的一喝就拉肚子,便秘必备。” 

对此,卡士酸奶相关负责人回应称,低温发酵乳产品出厂后,如果遇到储运及销售终端温度不达标或其他不确定因素,会造成酵母等微生物快速繁殖,涉事批次酸奶可能系出厂后储运或终端温度不达标所致。 

该公司负责人表示,相关批次的产品留样,经苏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苏州海关综合技术中心等机构检测均符合国家标准。 

有行业人士表示,完善的供应链和冷链运输网络体系,是保障低温酸奶品质的关键。 

在2021年7月举行的食品饮料创新论坛上,卡士创始人王维嘉曾介绍,卡士从创立之初就建立了专业的冷链物流公司,每一台车都是带制冷机的专业冷藏车。 

公司官网也强调,卡士专门配备了专业冷藏车,每辆车都装有黑匣子和GPS定位,以实现在运输过程中对车厢温度的实时监控和记录。 

尽管如此,据过往的报道,这并非卡士酸奶首次被检出酵母超标的情况。2015年11月,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5年第16期食品抽检信息公告显示,绿雪生物工程(深圳)有限公司宝安分厂生产的卡士·鲜酪乳(玉米果粒),被检出酵母计数超标。 

彼时公司称,已无条件停止涉及该批次卡士鲜酪乳(玉米果料)生产线的生产,并对该生产线的各环节及玉米果料供应商厂家进行彻底排查与分析。 

天眼查显示,上海市场监管局抽查涉及企业卡士酸奶(苏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7月,注册资本2.4亿元,经营范围为“生产、销售系列乳制品、液体乳(酸乳)及饮料(蛋白饮料类)。从事食品生物工程技术应用的研究;普通货运,货物专用运输(冷藏保鲜)”等。 

另据查询发现,卡士酸奶(苏州)有限公司在“抽查检查信息”一栏中,于2021年9月23日的“检查”结果为“需整改”。

 

自称酸奶中的“爱马仕”

资料显示,卡士品牌原属于绿雪生物工程(深圳)有限公司,注册于1999年。2021年5月,绿雪生物更名为卡士乳业(深圳)有限公司。 

根据官网资料,卡士乳业(深圳)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冷链物流于一体的生物乳品企业,也是“唯一一家专注于酸奶生产的规模化乳制品企业。” 

官网还提到,多年来,公司始终坚持“高品位、高品质、高标准”的产品策略,成功打造了卡士酸奶系列产品,并成为政府接待、白领消费市场、高端乳品消费市场的首选品牌。 

据新京报,从2017年的“餐后一小时”,到2021年推出“断糖日记”,卡士近两年的酸奶新品均踩上了“益生菌”“无糖”等流行概念,使其成为高端酸奶品牌代表。 

在2021年7月的一则营销文案中,卡士自称其品牌标签为“酸奶中的爱马仕”,“世界上最好喝,最健康的酸奶”。 

但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看来,卡士自称“世界上最好喝、最健康的酸奶”的说法,涉嫌违反广告法。 

“因为广告法规定,广告中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之所以被禁用,是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上述词语不仅违反了公平竞争原则,还违背了广告的真实性原则。”刘俊海表示。 

雷达财经发现,此次抽检不合格的“餐后一小时”双歧杆菌C-I风味发酵乳,称得上是卡士的“明星产品”,其在天猫平台上的售价超过10元/瓶(250ml)。 

4月初,卡士酸奶的官微曾针对上海社区发布鲜奶预售团购活动,当时发布的价格表显示“餐后一小时”品牌的酸奶一箱18瓶,售价243元一箱,以此计算单瓶的价格为13.5元。 

据乳业分析师宋亮介绍,对于酸奶品类而言,每公斤25元至30元就可以被视为高端产品了。按照250g的常规规格来看,价格则约以6元或8元为分界。 

而为了塑造出自身的高端形象,除了给自己打上“酸奶中的爱马仕”的标签,在推出“餐后一小时”这一产品时,王维嘉宣称,这款酸奶是联手欧洲拥有140年菌种研发经验的公司,研发出的首款具有保健功能的酸奶,也是国内首款以最佳饮用时间命名的功能型酸奶。 

其打出的餐后1小时的概念,是指在餐后1小时的黄金时间段内,人体肠胃的pH值最高,是双歧杆菌C-I很好的生存环境,“长期坚持饮用,可以提高免疫力,消除肠道亚健康状态”。 

不过,中国奶业协会原常务理事王丁棉认为,餐后1小时的概念意义并不大,因为一般意义上酸奶都是全天候不分人群的。 

近两年,随着无糖概念的兴起,卡士又先后推出了专注型体管理的卡士YO KEEP和“断糖日记”酸奶,前者主打“0蔗糖0脂肪0添加”,后者同样是“0蔗糖、0代糖”。 

在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主打“0糖、低卡”的低温乳制品,因较好地踩中了年轻人“颜值管理、体重管理、健康管理”的这一需求而被消费者买单。 

踩中“低脂”“无糖”等流行概念,让卡士获得了高速的成长。有知情人士透露,卡士2020年营收规模已超过20亿元。据AI财经社文章,2021年,卡士酸奶销售额超32亿元,增长达25%。 

不过有分析指出,这场食品安全风波,或使消费者对卡士酸奶的信任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到产品的动销。 


酸奶赛道逐渐拥挤

高端酸奶的高利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局。 

同样作为酸奶的新锐品牌,“简爱”酸奶自2020年5月至今已获得了3轮超12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云锋基金、红杉资本中国、广州金控等。 

品牌“认养一头牛”2017年至今获得3次融资,其中2021年12月完成B轮融资,由美团龙珠领投, 德弘资本、KKR、余杭金控、海邦投资等跟投。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我国现存“酸奶”相关企业已超过1.8万家,其中2019年新增3873家,2020年新增3447家,2021年1-5月新增1959家,基本每年注册量保持在3000家以上。 

除了新品牌,蒙牛、伊利、君乐宝等传统奶企也加入到了高端酸奶的竞争中。而且在巨头涌入后,高端的低温酸奶产品迅速起量,并触发了价格战。 

去年8月份国金证券的调研数据显示,一些低温酸奶品牌采取了较为激进的促销策略,伊利畅轻促销力度为 5-7.5 折,蒙牛冠益乳大多以 8-9 折价格售卖,简爱在上海地区促销力度达到 6-7 折。 

加上疫情的冲击,偏休闲性质的传统酸奶品类表现不佳。根据AC尼尔森数据显示,2020年低温酸奶市场整体销售额同比下滑12.5%。 

对于卡士而言,在一个增量不大的市场中和对手激烈角逐,并非是一个好的选择。于是,在2021年8月,卡士推出了自有鲜奶产品,正式进军低温鲜奶市场。 

卡士鲜奶的价格,同样不亲民。据CBNData消费站,卡士宣称其鲜奶产品采用有机膜过滤技术,蛋白含量高达3.8g/100ML,其售价31.9元/780ML高于市面低温鲜奶平均售价的15%左右。 

不过有媒体发现,卡士鲜奶膜过滤技术并非业内首创,光明乳业早在几年前就将膜过滤技术应用到了鲜奶产品中。而其宣称的“荷兰纯种荷斯坦奶牛”已是国内多数奶牛养殖场的标配,也非业内公认的“高端”奶牛品种。 

并且不同于高端酸奶的升级创新维度较多,高端的鲜奶仅能从保留更多营养物质、保质期更长来突破。这意味,卡士很难在低温鲜奶产品上复用之前的经营策略。 

行业人士认为,这些因素决定了,在巨头都有所布局的低温鲜奶市场上,没有顶级工艺和优质品种支撑的卡士,很难与拥有稳定奶源的全国性乳企进行比拼。 

阅读全文>>

而立之年的国内乳企巨头伊利,开始进军无糖茶饮料市场了。

近期,伊利推出了旗下首个国潮茶饮品牌“茶与茶寻”,并在天猫伊利旗舰店上线了对应商品。从茶与茶寻的天猫详情页里可以看出,茶与茶寻品牌定位为“新派国潮茶饮茗家”,其无糖果味茶的产品定位为“添加益生菌的0糖果茶”。目前上线了两种口味,分别是桃香乌龙和青柑普洱,规格为每瓶400ml,天猫旗舰店预售价格为72元/12瓶。

伊利似乎急了。


▲图:伊利天猫期舰店上线的茶与茶寻


回看茶与茶寻的商标申请时间可发现,伊利自2020年便开始申请,到2021年获批,不过最终确定版本的特殊字体为2021年11月申请,于2022年2月获批。也就是说,伊利几乎是在商标获批的第一时间就推出了该饮料。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乳企伊利能做好无糖茶饮料吗?焦虑的伊利能否凭借这一动作打响去老化战争?


01 争夺年轻人

无糖茶、气泡水属于国内近几年饮料市场甚为火爆的新兴品类,为了抓住年轻消费人群,品牌商们可谓“绞尽脑汁”。

今年3月21日,农夫山泉上线了一款名为“汽茶”的“碳酸茶”饮料,主打真茶、真汽和低糖,在中国茶中加入碳酸元素,并推出了三种口味:百香乌龙、青柑普洱和黄皮茉莉,有两种在名称上跟茶与茶寻较为相近。

从伊利茶与茶寻的宣传文案和图片也能看出,这是一个瞄准Z世代、大学生和精致白领等新兴消费人群的细分品牌。品牌两个原创IP形象,分别为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茶叶宗门传人”茶雨和身带一片茶叶尾巴的“茶宠”阿寻。可能是考虑到不少人无法适应纯茶略显苦涩的滋味,茶与茶寻在无糖茶中调和进了果味。

目前,关于其推出的两种口味桃香乌龙和青柑普洱,官方信息显示,前者茶源是选自福建安溪铁观音,搭配真实桃汁;后者则选自大叶种普洱和新会陈皮,这两种口味每瓶中均添加有20亿CFU(菌落形成单位)乳双歧杆菌。


▲图:伊利茶与茶寻宣传物料


从茶与茶寻在天猫伊利旗舰店上的商品详情页中可发现,茶与茶寻由位于江苏苏州常熟高新产业园内的东洋饮料(常熟)有限公司生产。天眼查资料显示,东洋饮料(常熟)有限公司为东洋制罐株式会社和日本饮料株式会社合资创立的日企,这意味着伊利将最初的茶与茶寻交给了第三方企业加工生产。

从拿到的茶与茶寻包装瓶也可看出,这款饮料与伊利此前推出的伊然乳茶饮料来自同一条生产线。伊然是伊利在2019年4月推出的大健康饮品子品牌,先后有乳矿轻饮、乳矿气泡水、乳矿奶茶等不同产品,其中伊然乳茶饮料定位于“0蔗糖低脂肪的奶茶饮品”。

因为分属不同的子品牌,茶与茶寻的包装瓶上并未出现伊然的品牌标识。在售卖平台上,茶与茶寻也是被商家放在天猫伊利旗舰店上,而非天猫伊然旗舰店。

为了抓住年轻消费者的心理,茶与茶寻竭力在口味、宣传等方面做到新潮,只是宣传力度有限,但有限的宣传却也引发不小争议,在茶与茶寻官方微博下方,已有网友发表了类似的看法:质疑其名称涉嫌抄袭宫崎骏执导过的知名动画电影《千与千寻》。

以上种种可以看出,茶与茶寻整体动作并不大,更像是伊利对于无糖茶饮料这块细分市场的一次试水。


02 寻求扩张的无奈之举

伊利看中了无糖茶市场显然是有原因的。

根据欧睿国际发布的关于茶饮料行业的研究数据显示,2022年~2025年,国内即饮茶品类的市场规模将从1131亿增长至1306亿元。受到中国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的驱动,无糖茶饮料销售额持续快速增长——从2018年的5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3亿元,欧睿国际预测,在未来的2022年~2025年,国内无糖茶这一细分品类市场规模将从79亿元增长至110亿元,增幅大于茶饮料大品类。

以日本市场为例,无糖茶已成为茶饮消费的主力。从历史上来看,1985年~1995年是日本饮料市场发展的黄金十年,在此期间,其他品类的增速未超过15%,但茶饮料在1985年~1990年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49%,2019年日本茶饮料中约70%为无糖茶饮。同在2019年,中国无糖茶在茶饮料中占比仅为5.2%。也就是说,作为茶饮料大品类下的细分品类,国内无糖茶饮料市场展现出了更强的增长潜力,且发展空间广阔。

在试图布局大健康领域情况下,推出“茶与茶寻”只能看做伊利的一个小动作,事实上,近几年伊利并不“安分”,如2017年推出“每益添”活菌型果汁饮料,正式入局饮料业,同年,推出豆乳产品“植选”;2019年还曾推出过一款名为“圣瑞思”的咖啡饮料。

这种“不安分”既是一家企业在谋求新的增量空间的突破之举,某种程度上也是自身主营业务处于瓶颈期的无奈选择。


▲图:伊利官微


伊利的“无奈”有行业因素,目前国内的大众乳制品消费习惯依然处于推广导向阶段,尤其是对于牛奶和酸奶的消费仍然需要大量广告刺激转化,这一点从伊利毛利率和净利率之间存在着不小落差可见一斑。

根据伊利2020年年报显示,伊利股份的毛利率为35.97%,回看过往年报可发现伊利股份的毛利率自2014年起便保持在35%左右,不过净利率却从未超过10%,2020年的净利率是7.35%毛利率和净利率之间的不小落差主要是由巨大的销售费用所导致。

2014~2020年,伊利股份的年销售费用分别为100.75亿元、132.58亿元、141.14亿元、155.22亿元、197.73亿元、210.70亿元和215.38亿元,近几年的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整体销售费用已经处于200亿元的量级。根据最新的2021年三季度财报可知,截止到2021年9月30日,伊利股份的销售费用为181.13亿元,不出意料,2021年产生的销售费用大概率上会超过2020年。

国内乳制品行业仍然需要借助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才能维持现有的业绩增长和庞大的市场规模。对标国际乳企巨头雀巢和达能也在做多元化战略发展,伊利显然想要在液态奶等核心业务外继续寻求增量空间。


03 短板尚在

根据今年三季报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9月30日,伊利股份已实现总营收850.07亿元。伊利想要在2021年实现千亿营收目标,目前看来应该能够实现。但如果想实现“2025年挺进全球乳业前三、2030年实现全球乳业第一”这一长远目标,四处出击的伊利还需要补足不少尚在的短板。

首先,随着国内常温奶市场增速放缓,以及受新生儿出生率下降而导致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开始出现萎缩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乳业巨头们都在探索新的乳制品增长空间,相关数据显示,2006~2020年我国奶酪行业的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了20%,预计未来5~10年国内奶酪行业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

市场增速诱人,玩家纷纷入局。


▲图:伊利官微


国内乳业巨头们都想要从中分一杯羹。2020年,蒙牛以30亿元现金认购的方式,成为奶酪品牌妙可蓝多的第一大股东;2021年,君乐宝推出了旗下的奶酪品牌“涨芝士啦”,同时国内市场中还诞生了一批相对垂直的奶酪品牌,如妙可蓝多、妙飞和吉士汀等。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奶酪市场占有率排行榜前三分别为百吉福(25.0%)、妙可蓝多(19.8%)和乐芝牛(5.9%)。

伊利自然也不愿放弃这块“蛋糕”,先后推出了奶酪品牌“妙芝”和”伊利奶酪“,2020年下半年又针对儿童市场推出了“可以吸的奶酪”。2021年2月市场上更是传闻伊利正在洽谈收购百吉福,不过随后双方都进行了否认。

奶酪业务在伊利的发展战略上并不处于优先级,从去年年底伊利完成金额高达120.47亿元最新一轮募资去向分布便可看出。根据伊利发布的公告显示,在这轮募资中,有50.23亿元投向了主要位于呼和浩特、林甸 、 吴忠、呼伦贝尔、兴安盟的液态奶生产基地项目;另有15.5亿元投向婴儿配方奶粉智能制造示范项目;还有35.74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项目。

除了核心优势液态奶,奶粉业务对于伊利来说处于更为优先的位置。最新的消息也显示,伊利子公司完成了对于洋奶粉巨头澳优乳业的全面要约收购,试图改变在婴幼儿奶粉领域的尴尬处境。


▲图:伊利官微


中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婴幼儿奶粉市场,2020年的市场规模接近3000亿元,伊利只在其中占据了个位数的市场份额。根据Euromonitor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CR10(前十大品牌市占率)为76.9%。以销售额计算,前五大品牌分别为飞鹤(14.80%)、惠氏/雀巢(12.80%)、达能(10.00%)、君乐宝(6.90%)、澳优(6.30%),随后才是伊利(6.20%)、雅培(6.20%)、美赞臣(5.10%)。

值得指出的是,飞鹤凭借产品价格的提升和市场份额的增长斩获了极高毛利率,2020年,飞鹤以72.5%的毛利率冠绝行业。根据其2021年的半年报显示,截止到2021年6月30日,飞鹤营业收入为115.44亿元,税后利润就有37.65亿元。而同期,伊利的营业收入虽高达565.06亿元,但净利润只有53.20亿元。

虽然市场预计收购澳优会提升伊利在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市场地位,但我国在2020年的新生儿出生率首次跌破1%,全年新生儿人口数量只有1200万;利洁时和恒天然等外企开始纷纷出售旗下大中华区的婴幼儿奶粉业务,给外界传递出了一种撤离的意味。种种迹象表明,这块市场开始出现萎缩态势。

总结来看,伊利虽贵为国内乳企巨头,但核心业务液态奶因过于依赖广告驱动而拉低了净利率,在一些毛利率高的细分领域又并未取得市场领先地位,所以整体净利率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处于较低的水平。虽然基于主营业务,看齐国际乳企巨头也做了多元化布局,但很多都未成气候,将来发展如何尚待观察。虽然基于主营业务,看齐国际乳企巨头也做了多元化布局,但很多都未成气候,将来发展如何尚待观察。

阅读全文>>

上海全域“静态管理”,上海的咖啡店还好吗?

我发现一个品牌,应要求“继续营业,保证供应”——开在集中隔离点、医院附近,全程机器人操作、无接触,主要为医护人员提供咖啡补给。

无独有偶,谢谢茶今年也在上海开出了20多个“智能奶茶station”。

在现在的形势下,这是不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上海仍在营业的咖啡店:无接触,保证医护人员供给

昨天(3月31日),我朋友圈身在上海的咖啡人,有的在家屯咖啡,有的在忙着发出最后一波外卖。

因为就在昨天,上海宣布全域实行“静态管理”。

上海的咖啡店都在响应政策,准备暂停营业,但我发现,有个品牌的店,却被要求“继续营业,保证咖啡供应”。

这些门店,都在集中隔离点、各大医院(仁济医院、天山医院等)附近,咖啡出品全程由机器人操作,为连续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补给。

“全程机器人操作,无人接触,医护人员、顾客自助下单,由机器人制作、出餐,拿着就走。”

而在上海世贸,也有一个类似的茶饮店,从点单到出餐,全程智能化操作,平均一分钟左右,还可以选择冰量和甜度。

这是谢谢茶的“智能奶茶station”,在上海已经有20多个(响应疫情防控要求,已暂停营业)。

这波疫情前,我和朋友曾在“智能奶茶station”点了一杯梅梅冻冻龙井厚乳奶茶,杯底一大块Q弹的青梅茶冻,还有一颗完整的青梅,茶底是龙井厚乳奶茶,口感和之前在线下店购买的差别不大。

菜单上有芝士奶冻奶茶、厚乳系列等17种,价格在15~25元之间,多在15元左右。

谢谢茶的创始人廖兰心告诉我,从去年10月份,谢谢茶开始布局“智能奶茶station”,“相比较传统的奶茶店,这种模式适应性更强,更加具有灵活性。”

cofe+机器人咖啡的负责人韩非子告诉我,他们在上海布局56个cofe+机器人咖啡店,并在北京、杭州、成都、西安等地均有布局,全国已有82个。

之前生意最好的时候,谢谢茶和cofe+都能做到最高日销500杯+,在上海实现了扩张。

在当前的疫情形势下,这是不是一个好的尝试?


租金低、可移动,这是不是未来的一个突破口?

其实在2020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瑞幸就推出过“无人咖啡机”瑞即购。

在当下的形势下,有必要重新讨论一下:这种“无接触售卖”,是不是饮品店一个值得尝试的突破口?

1、将租金和人工压缩到极致,适应性更强

谢谢茶的“智能奶茶station”大多在2~4㎡,只需要一个员工在旁边进行引导、说明、解决问题。

cofe+机器人咖啡2.5㎡,无人操作,顾客扫码点单之后,机器人开始操作,一分钟左右出餐,吸管和袋子顾客自取。

在房租和人工都低的情况下,奶茶和咖啡价格也更亲民。谢谢茶多在15元左右;cofe+在10-17元,一杯美式优惠下来只要8元。

在疫情期间,门店最大的压力就是来自房租和人工,这种模式,将门店日常成本结构中的房租和人工压缩到极致,相当于降低了门店运营的保本点。

2、标准化流程、出品稳定,减少人接触

“相比较人工操作,人工经常会漏看备注,机器不会”,“机器操作,出品更快,味道不会出现偏差”,在大众点评和小红书能看到一些这样的评价。

“我们是专业做茶饮的品牌,在推行此模式之前,我们首先就是将奶茶流程的标准化。”廖兰心说。

他们的智能化操作,经过了无数次的研究、实验,最终才实现终端化销售。

此外,cofe+全部由机器人完成,谢谢茶只有一个员工,“自助下单,制作完成,拿着就走”,也最大程度减少了人的接触。

3、技术进步,让“自助买饮品”的体验优化了

现在的智能机器人,也和过去不一样了。

谢谢茶的“智能奶茶station”,机器上方标注着整个制茶的过程:制冰、茶、厚乳、黄金蔗糖,每到一个步骤,会有对应的动画展示,详细告诉顾客奶茶的制作过程,而且承诺“奶盖和奶油不含植物末”。

这个过程,增加了很多“与顾客互动”的细节,自助买饮品的体验也优化了。

担心服务体验不佳,或机器出现问题、售后麻烦,谢谢茶的“智能奶茶station”还专门有一位工作人员推荐试喝、指导操作,有顾客反映问题立即解决。

4、可移动、灵活性更高,社区、写字楼都能进

在上海疫情期间,cofe+应当地要求,方便医护人员喝咖啡,在医院食堂和医院附近临时设置站点。

这种可移动性的灵活便捷,对于传统奶茶店和咖啡店是难以做到的。

谢谢茶更是直接开进了社区和写字楼,“我们只在早高峰和下午茶时间开设,更进一步精准目标人群和时间开店。”

谢谢茶的“智能奶茶station”还打造了丰富的IP形象,比如小老虎、绿毛怪、旅行箱等。

5、设备成本、流程研发,是主要的门槛

设备本身的购入成本、流程的研发成本,也是开店时需要考虑的重点。

廖兰心告诉我,他们一个智能化设备的成本在6万元左右,所有设备都是他们自主研发、制造,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成本。

而一个机器人咖啡的成本价少则10多万,多则几十万,入局这门生意,门槛也需要想清楚。


“无接触售卖”,值得更多尝试

无论cofe+还是谢谢茶,他们都是在尝试“无接触卖饮品”的新方式。

大家都在说,2022似乎更加困难了。在一轮又一轮的“暂停营业”中,租金、人工、水电等费用支出却并未停止。

但无论咖啡还是茶饮,很多品牌都没有放弃,尝试各种途径和手段,寻找新的突破。

比如很多品牌,线下受局限,就把重力侧重转移线上。

年初,喜茶开始上抖音团购,“团购19元就能喝喜茶”的消息在抖音、小红书、朋友圈热传。

抖音达人都在推荐“团购喝喜茶”

沪上阿姨在为期3天的抖音直播中,卖出150万+份团购券,交易额突破2300万。

古茗、7分甜、茶百道、蜜雪冰城……在不定时的线下受阻,品牌都在尝试抖音团购、直播、商城等线上模式。

成立7年不做外卖的Manner,3月13日官宣开始上线外卖。

疫情更像是一个过滤器和加速器,加快了整个行业的洗牌和革新速度。

在疫情刚开始的2020年,饮品业迅速铺开了小程序,数字化进程加快,帮助饮品店应对当时的市场变化。

今年会有哪些探索?“无接触卖饮品”,或许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阅读全文>>

网红糕点鲍师傅刚刚在上海人民广场开业时,和对面来福士的喜茶形成了两大超长排队队伍,交相辉映。一个时髦的都市丽人一定会在周六下午先排两个小时的芝芝莓莓,再排两个小时的肉松小贝,终于在晚上吃到这口精致的下午茶。

当时有电视台专门去采访排队的人群,他们抓住一个上海小白领问她鲍师傅是不是很好吃,值得排这么长的对,小白领面对镜头说:“我也不知道,我看大家都在排队我就也来排了。”

这句话,用来形容半年前排在新中式糕点后面的VC和PE们,一点也不为过。

但一切的泡沫和热浪仿佛在2021年下半年戛然而止。今年2月,年前还炙手可热的墨茉点心局就爆出了裁员消息。虎头局渣打饼行也开始面临亏钱困境。主打可颂的月枫堂也遭遇拔草吐槽。

但无可争议的是,年前的这波热潮还是将新中式糕点之风刮向了全国各地。走进市中心的大商场,总有那么一两家装修很潮、总是在排队的糕点店;曾经关注的甜品探店网红们突然都在家测评起了蛋黄酥和麻薯;去南京旅行最洋气的伴手礼也从盐水鸭变成了泸溪河。

而探寻这些配方统一的网红糕点店,你会惊奇的发现,虽然门店开在五湖四海,但他们竟师出同源:

都来自江西。


01 江西大山深处孕育出百亿网红糕点品牌

“一个冷知识:糕点店大部分都是江西人开的。”

1974年,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在江西资溪县出生,这个抚州市最小的小县城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面包之乡”。

全县13万人口的资溪,有4万多人都从事面包经营,从这个小县城开出了8000多家面包店星棋罗布地镶嵌在全国1000多个城镇。

在资溪这个被大山环绕的小县城里,当地居民人均收入的60%,都与烘焙产业有关。

鲍才胜的父母自然也从事着面包生意,他们借钱在安徽开了一家面包房。从小就在父母和叔叔的面包房里帮工的鲍才胜,长大后也毫不意外地从事了烘焙行业。他先后在郑州、信阳都开过面包房,甚至一度破产。

转机在2004年,鲍才胜和妻子来到北京,在中国传媒大学旁定福庄北街上开设了一家“鲍仔西饼屋”,这是一家极其传统的夫妻店面包房,卖着千篇一律的散装糕点。就在创办鲍仔的第二年,他开发出了一款新品,未来的王牌——小贝蛋糕。

肉松小贝很快风靡,这一款蛋糕的销量占到了门店的一大半,门可罗雀的蛋糕店前竟然开始排起了队。鲍才胜反应很快,他不久后雍和宫附近开了新店,终于挂上了“鲍师傅糕点”的招牌,放弃面包,专攻糕点,一炮而红。

2017年,第一家鲍师傅开在了上海的人民广场,小小的门店前队伍一直排到了地铁站的出口处,这种狂热的氛围让刚刚走出地铁根本搞不清状况的路人都忍不住排上一排。黄牛们拎着刚刚买到的小贝在地铁口叫卖,男孩子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爱翘班排队只为博女朋友一笑,一向喜欢凑热闹的上海大妈大爷们也拿着小板凳排起了队。

那个时候的上海,有点地位的人才能收到别人送你的正版鲍师傅的肉松小贝。

也正是在2017年,鲍才胜抵不过天图投资的软磨硬泡,反复与对方谈了数次后,最终接受了对方10亿人民币的融资。鲍师傅糕点也从一家小小的夫妻店发展成如今估值超过100亿的超级网红糕点店。

另一为和鲍才胜经历类似的是泸溪河的创始人黄进,他同样来自江西的一座小县城,就是和资溪接壤的鹰潭。

鹰潭也有一个非常出名的称号“糕点之乡”,号称,“哪里有烘焙市场,哪里就有鹰潭人”。

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地区,几乎都可以找到鹰潭人开设的烘焙店。泸溪河的王牌产品桃酥在鹰潭有一个更可爱的名字“果子”。据统计,鹰潭的“果子大军”约有10万人,在全国开设了2万多家直营店、分店、加盟店,每年可以创造近300亿元的产值。

黄进曾自述说:我来自江西大山深处,是个无学历无本领的老实人,初中没毕业就出来当学徒,很庆幸在 15 岁的时候,就找到了想用一辈子做的事情。

黄进15岁就开始学习中式糕点的制作,17岁揣着800块钱开始了创业之路,他曾经自嘲自己就经常睡着面包里。2013年,黄进师从“詹记”后,在南京注册了品牌“泸溪河”。这是他的家乡鹰潭的一条河流。

如今,泸溪河的全国门店已经超过200家,甚至有“北有稻香村,南有泸溪河”的名声。但泸溪河对待资本的态度异常冷淡,和鲍才胜一样,黄进似乎也认为,自己只要把糕点做好,把店开好就好了,对各路的融资机构,只有四个字:拒之门外。

虽然顶级的VC们在后面排着队,但是泸溪河至今没有接受任何融资。一位FA甚至讲到,泸溪河连“联系方式也不给”。

如果说鲍才胜和黄进是江西烘焙帮里走出来的佼佼者,那最新最热的网红店墨茉点心局则代表了另一种中式糕点的形态。和默默升级打怪从夫妻店一路路攀升直到研制出自己的爆款产品才跻身网红的鲍师傅、泸溪河不同,墨茉点心局从一开始就奔着一夜爆红而去。

鲍师傅、泸溪河是传统的江西帮,墨茉点心局则可以说是进击版的江西衍生帮。

和鲍师傅、泸溪河创始人这样,从小学习做面包、做烘焙的老师傅不同,墨茉点心局的创始人王瑜霄没有任何烘焙背景,她其实是个搞传媒的85后女生,她的职业起点是大名鼎鼎的湖南卫视。

在墨茉点心局之前,王瑜霄已经做过一个帽子品牌和茶饮品牌,盯上中式糕点之后,她立马开始了自己的拜师学艺。王瑜霄找到了一家江西鹰潭人开的小店,当了一个月的学徒,熟悉了糕点店的运作方式。

同样和鲍师傅、泸溪河不同的是,墨茉点心局可以说是“带资入场”的。2021年4月,墨茉点心局引入清流资本和元璟资本、源来资本、日初资本的Pre-A轮融资,时隔两月,墨茉点心局又迎来了一年内的第四轮投资。截至此轮,墨茉估值超过10亿元,彼时其店面仅14家,这意味着一家60平方米左右的店面价值近1亿元。

有了钱,墨茉扩张很快。一年时间,它就围绕长沙五一商圈等热门地段大举开店,店铺数量就达到27家,成为本土网红。很快,墨茉点心局北京、深圳、武汉等城市开了50多家店。

小红书上墨茉点心局的测评

在千千万万家开糕点店的江西人之中,鲍师傅和泸溪河无疑是幸运的天选之子,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爆款产品而一步步成为“网红”。而墨茉点心局的出现,则证明资本似乎找到了更快速的网红制造途径,不需要长时间的产品研发和行业里的摸爬滚打,只需要在江西鹰潭偷师1个月,加上国潮包装,你就可以获得一个如假包换的网红糕点店。

当年江西资溪的烘焙产业靠着“亲帮亲,邻带邻”的模式,发展壮大,敢闯敢拼的赣商们如水银泻地般地流向全国各个城市和小镇,在马路边、学校旁开出了一家家的烘焙小店,江西烘焙帮打下了中国糕点届的半壁江山。


02 当网红秘诀遇上江西配方

江西人开面包糕点店有几个特点:敢拿铺、重渠道、性价比高。

所谓敢拿铺,就是江西商人们在拿铺面时从不心疼,只要是好铺面,不惜代价也要拿到。在竞争几乎白热化的烘焙行业,一个好的店铺选址已经胜利了一半。

另一方面,江西烘焙商人们抱团很厉害,他们什么项目好做就换什么项目,比如桃酥卖得好,就集体卖桃酥,红枣糕卖得好,就集体卖红枣糕,这样容易形成一种规模产品势能。这也是每过几年就流行一种新的烘焙单品的原因之一。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江西人开的中式面包店,往往性价比非常高。和动辄一块小蛋糕就80多元的lady M相比,花80多块钱你能在江西面包铺里每样小点心都来上一斤了。

有趣的是,江西烘焙商人的这几个点,恰恰和网红新中式糕点店的打法重合。

如果你吃过5家以上的国潮点心,你一定会发现,他们的店面大多都开在城市核心商圈之中,而产品也往往是在麻薯、蛋黄酥、泡芙、蛋挞、桃酥这几类上进行细小的创新而形成特色。小小的店面往往是“前店后厂”,前面排队买着,后面加急做着,保证消费者拿到手的点心新鲜好吃。

墨茉点心局门店,新国潮的装修风格

每一家店往往都会打造一款自己的核心单品:鲍师傅的肉松小贝、泸溪河的桃酥、墨茉点心局的咖啡麻薯、祥禾饽饽铺的奶酥……这些单品构成了每一家网红糕点店的最核心吸引力。

和传统的中式糕点不同,新中式点心们将中式点心的食材与部分西式烘焙方式进行融合,而和西式蛋糕甜品不同的是,新中式的糕点们又保持了小小的体积和亲民的价格,让你吃起来毫无负担。

在口味上,这些新中式糕点也做了改良。为了切合中国人对甜品的最高评价“不太甜”,这些糕点往往口味比较淡,主打低脂低糖。

当然,网红点心们还少不了一套漂亮的国潮包装盒和各种跨界联名。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Z时代的年轻人们能够轻松地在逛街时花不到100元买到琳琅满目的各式糕点。即使需要排队2个小时,但也忍不住那颗想要尝一尝的躁动的心。

关于糖这个“天然毒品”的阴影,中式点心选择了通过控油控糖来抓住用户。将口味做淡,去除所有后天添加的糖分,只保留原材料自带的微微甜。墨茉和虎头局,都主打低脂低糖、现烤现卖,以贴合年轻人追求的健康饮食理念。

虎头局创始人胡亭就曾经在采访中对中式点心的崛起做出了他的预言:这是一个有几百年历史的、有消费认知基础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品类,且品类中有很多已经被证明过的大单品。

而其中蕴含的机遇在于:尚未有品牌对中式点心做年轻化的洞察与改造,并结合当下的流量传播与扩散方式,使之变成一个可社交化和零食化、具有高频及高传播度特征的新式烘焙。

现在,这些想要分一杯羹的品牌铺天盖地而来。


03 用嘴“撕票”的年轻人

一个3000亿的市场,利润还不低(整个烘焙食品企业的净利率通常在8%-15%之间),能够吸引各路人马、和VCPE们都跑步入场是自然而然的事。

但烘焙并不好做,且不说大量做两个月就倒闭的路边夫妻店,即使是曾经有名有姓的品牌也不少在这里折戟沉沙。

那些曾经消亡的网红品牌

鲍才胜就曾经在采访中说过:“烘焙行业有一个怪理论, 5年洗一次牌,一成不变的,就会被洗出去。”

资本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复制一家又一家的网红糕点店,甚至疯狂扩张,但一家店能不能开下去且长久的盈利从来不是看开业当天排对的队伍有多长,而是要回归到食物本身到底好不好吃。

毕竟Z时代的年轻人们并不会被那些国潮的包装和新奇的名字所迷惑,当初他们用嘴投的票,也会用嘴“撕票”。

阅读全文>>

前不久,白云山集团公布了2021年最新财报,整体数据表现较为亮眼,营收、利润、现金流等都有了明显的增长,几乎恢复到了疫情前的增长水平。

但是,作为大健康板块的核心业务,王老吉的业绩表现却多少显得有些乏力。虽然终于结束了连续两年的业绩下滑,但也没能将营收数字重新拉回2019年突破的百亿水准,净利润的增长也仅有7%左右。

尤其是从2015年之后凉茶市场就已经结束高增长,市场规模逐年缩水、存量竞争越发激烈,留给凉茶品牌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作为主要竞品之一的加多宝,甚至一度陷入超过20亿元的亏损,被迫通过卖厂来偿还债务。

再加上近两年来,以气泡水为首的众多新型饮品对消费市场的冲击,仍然以凉茶产品为核心的王老吉,或许已经身处较为危险的境地。


传统茶饮式微,凉茶市场持续缩水

凉茶市场的缩水,或许早在最开始的阶段就已经注定了。

作为一款在南方消费市场诞生的饮品,其商品属性天然带有南方湿热气候的局限性。相比于适用性更强的可乐、咖啡,以及各类功能饮料,凉茶的消费场景相对较为狭窄。

尤其是头部凉茶品牌王老吉,虽然用“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打通了全国消费市场,却也将凉茶限制在了“防上火”的定位上。此后凉茶出现的场景,大都集中于火锅店、烧烤店等餐饮区域,以“功能饮品”的方式参到进特定场景消费中。

参考近些年来,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等新茶饮品牌的崛起。不难发现,在竞争激烈的国内饮料市场中,传统的功能性饮料已经逐渐式微,消费群体对更具创新性、消费局限更小的新式茶饮抱有更大的消费欲望。

因此,结束了从1997年至2015年间的火爆后,凉茶市场也就不可避免进入了瓶颈期。不仅市场规模增长速度从15%左右,直线下降至9%甚至更低,刚刚突破500亿元的市场规模也迎来衰退,在2018年的统计数据中仅剩470亿元。

再加上头部企业王老吉和加多宝持续多年的商标纠纷,也在波及整个行业的内耗中浪费了大量的市场资源,促使价格战、山寨产品等不良竞争行为层出不穷。进而导致了凉茶产品在多年来,在口味、包装、营销等方面都在原地踏步,进一步加速了消费者的审美疲劳。

如此一来,随着奶茶、咖啡、气泡水等饮品种类的不断丰富,口味单一、场景狭窄的凉茶,也就开始丧失市场地位,在饮料市场中逐渐垫底,变得越来越“凉”。

这或许也是近两年来,王老吉销量不断走低的主要原因。就好比在王老吉“卖不动”的2020年,其营收从102.97亿元腰斩式滑坡至68.62亿元,而同样是受到疫情影响,新晋气泡水品牌元气森林,却几乎从零开始拿下了27亿元的营收。

当然了,面对饮料行业的变革,王老吉并没有坐以待毙。在凉茶市场开始陷入增速减缓的2016年,王老吉就已经开始不断试水新茶饮来进行多元化转型。

而且直到现在,王老吉也仍然在持续拓展自己的产品延伸,几乎现有的饮品细分中,都有王老吉的身影。

只不过,多年来的转型尝试虽然诚意满满,但可能是有些用力过猛了。


“山寨”式创新,王老吉自毁长城?

不知不觉间,王老吉旗下的产品数量已经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在天眼查数据库中,可以清晰看到,王老吉所掌握的商标数量,已经高达惊人的838个。

2016年开始多元化转型的时候,正值新中式茶饮火热,于是王老吉仿照喜茶,在一年后推出了“1828王老吉现泡凉茶”的茶饮品牌。2018年与加多宝的商标纠纷终于画上句号,王老吉回归白云山集团后,又推翻了传统的红罐包装,推出气泡爆冰凉茶。

之后,大概是推出的新品都没能取得足够的收益,王老吉开始频繁跨界,推出了一些列类似月饼、龟苓膏、润喉糖的食品。到最后,王老吉甚至还搞出了牙膏、牙刷等口腔护理产品,几乎是为了多元化转型已经不计任何代价。

直到元气森林火爆之后,王老吉或许是重新看到了饮料赛道的挖掘潜力,于是转过头做出了一款与元气森林定位相似的苏打气泡水。尽管出于种种原因,这款气泡水并没有掀起太多浪花,但可能也让王老吉意识到了Z世代年轻消费群体对饮料行业的重要性。

于是进入2021年后,王老吉又开始频繁走出已有的业务范围,继续对热门产品和概念的追逐。

除了迎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喜好,对核心凉茶产品进行创新,推出了以低热量和健康为卖点的黑凉茶。6月份,王老吉联合微商品牌推出了有减肥功能的啤酒“哔嗨啤”,几个月后又成立了火锅食材超市“1828王老吉小吉锅派”。

最后,在去年年末,王老吉也没放过爆火的元宇宙概念。联合阿里巴巴搞出了“百家合”数字藏品,并且注册了百家姓开头的“老吉”系列商标。

就像是哪里有流量就往哪里去的互联网企业一样,王老吉几乎没有错过任何一个年轻人可能会喜欢的热点。只是作为寻求多元化转型的品牌延伸,王老吉旗下的产品数量,可能已经远远溢出了其品牌价值。

多而不精的产品矩阵,并没有达到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目的,反而过于大杂烩的表现,会给人一种“山寨”的意味。其本质上,或许还是在和加多宝直接竞争的阶段,重营销轻研发的另一种表现。

而且为了减少产品研发环节的时间损耗,王老吉采用了“贴牌”的方式来快速孵化新产品。这也导致了产品品质的参差不齐,对于较为重视产品内在价值的年轻群体而言,更是会影响到对品牌本身的观感。

看似从未间断的“创新”,实际上是对王老吉品牌价值一次又一次的“透支”。这些新品类面世后,要么水土不服难以打开局面,要么昙花一现很快就无人问津,非但没能成为业绩增长的新曲线,反而会持续稀释王老吉的品牌含金量,拖累核心凉茶产品的销量。

综合这些年来王老吉对热点的盲目追逐,以及寻求消费者认知上较为被动的营销手段,王老吉或许还是没能走出过于重视短期效益、轻视长期发展的经营惯性。

逐渐冷却的凉茶市场,还能留给王老吉多少转型的时间?

阅读全文>>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创业萤火
Copyright 2021 yinghuod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0017053号-1
安徽萤火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栢悦中心2412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3844003举报邮箱: jubao@yinghuo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