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立案程序包括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提交、立案和排期、开庭日期和案件承办法官的确定、送达现场立案的案
法院立案程序包括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提交、立案和排期、开庭日期和案件承办法官的确定、送达现场立案的案件信息录入审判管理系统、向原告发送立案通知书等步骤。最后进行排期开庭和判决,并缴纳诉讼费。
法院立案程序如下:(一)当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时,应提交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根据被告人数提交证据材料,同时填写投诉清单,一式两份,一份交给法院,保留给原告。(二)立案和排期法院接受当事人提交诉状后,应在投诉清单上签字;经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立即立案。立案后,符合立即排期的要求,开庭日期、时间、法庭和案件承办法官可以同时确定。(3)送达现场立案的案件,立案法官应及时将相关信息录入审判管理系统,并及时向原告发送立案通知书、法律文书确认书、电缆费通知书等材料;上述材料不能当场立案,可以通过邮政快递送达。(4)缴纳诉讼费。(5)排期开庭(6)判决。
法院立案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对起诉、自诉案件立案时,需要审查原告的起诉状和其他材料。根据起诉状的内容,人民法院需要核实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所和联系方式,并确认是否符合法定起诉条件。此外,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人民法院还需核实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所和联系方式,并确认是否符合法定被告资格。
在起诉状中,原告需要详细陈述诉讼请求、诉讼事实和理由,但不需要提供证据。而被告则需要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作出回应,并提出反诉或者承认诉讼主张。
人民法院立案时,还需要对原告的起诉费用进行审查。若起诉费用符合规定,则人民法院应在立案的同时通知当事人交纳诉讼费用。若起诉费用不符合规定,则人民法院应向当事人发出补交费用的通知,并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补交。
总之,人民法院在立案时需要审查原告的起诉状和其他材料,以确认其起诉符合法定条件。同时,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人民法院还需核实被告的资格和诉讼地位。在这个过程中,若当事人未能提供足够证据,则人民法院有权裁定驳回起诉。
法院立案程序需要严格审查原告的起诉状和其他材料,以确认其起诉符合法定条件。在立案时,原告需要提交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被告则需要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作出回应并提出反诉或承认诉讼主张。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人民法院还需核实被告的资格和诉讼地位。若当事人未能提供足够证据,则人民法院有权裁定驳回起诉。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六条人民法院对决定受理的案件,应当在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中向当事人告知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或者口头告知。